书城军事三十六计一日一得
11846800000003

第3章 胜战计(3)

秦国劳师远征楚国,需要有充实的后方给养,军队才能够实现以逸待劳。王翦的做法恰恰体现了以逸待劳的精髓:令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伺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以逸待劳之计有三种含义:

一、养精蓄锐。有实力方能破敌,倘若自己的兵力尚不足以击败敌人,要尽量避免与敌正面交锋,争取在退守中扩充力量、发展壮大。

二、疲敌劳敌。敌人兵锋甚健,气势十足时,为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应采取诱敌深入、疲敌劳敌的战术,使敌人体力疲惫、士气低落,再后发制人,一举破敌。

三、等待机会。时机不成熟时要善于等待时机,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虚于应付、慢火煎鱼、故意拖延等办法与敌人巧妙周旋。时机一到,转守为攻,一鼓作气消灭敌人。时机未来前,静如山岳,时机到处,动若江河。

以逸待劳的“逸”,看似平淡无动作,实则在“不动”、“不变”蓄势,“闲逸”中透出无限杀意。

比如晋文公的“退避三舍”。

当年晋公子重耳因为皇位继承问题长期在国外流亡。当他来到楚国之后,受到了国宾般的隆重接待,一天楚王开玩笑地问重耳将何以报,重耳庄严回答,若将来为晋主,希望晋楚两国能够交好。如果不得已两国之间发生战争,一定会退避三舍作为报答。

在国外流亡十九年后,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公元前632年春,晋国出兵攻占曹国和卫国,楚成王命手下大将子玉率兵进击。两军相遇,晋文公命令晋国军队“退避三舍”,以履行当年对楚王的承诺,自陶丘到城濮一退九十里,直到将楚军诱入由四个国家的联军组成的包围圈中,群起而攻,楚大败。

晋文公使用“退避三舍”的办法,既兑现了当年向楚王许下的诺言,又避开了楚军的锐气,并且在撤退的时候布下埋伏打击楚军,还赢得了言而有信的美名,的确高明。

“以逸待劳”并不仅仅是治兵之道,也可直接用到人际上,尤其是处理复杂的人事问题,不必急如星火地主动出击,可以先放一放、拖一拖,静观事物的变化,以作最后的决策,同时设法使对方疲于奔命、挫其锐气,务要沉着应变,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和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等待时机的到来。这就是所谓“拖延政策”。

在现代竞争中,除了比拼心态与智谋,也比拼耐力和精力,若能懂得张驰之道,让自己养精蓄锐,处于“逸”态,让对方竭尽心力,处于“劳”态,便可达到良好的效果,斯大林就用这个法子拖垮了罗斯福。

1944年,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苏、美、英三国领袖决定再次举行最高首脑会晤。最高首脑会晤时间、地点和会议程序的选择与确定,历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身体状况已严重不佳。因此罗斯福提出,会晤是不是可以定在1945年春天,这时天气已暖,他的身体可以吃得消。

斯大林早已了解到罗斯福的病情,他知道,一个疲惫不堪、精力不支的首脑在谈判中无法保持坚强的意志和耐力。在罗斯福这种身体状态下,他很容易感到厌倦、焦躁、虚弱,从而轻易地向对手让步。于是斯大林电告罗斯福:由于形势发展急速,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最高首脑会晤不能拖延,最迟应该在1945年的2月份举行。

无可奈何之下,罗斯福只好同意这个日期。他又提出,因为健康原因他只能坐船去开会,这样旅途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他希望会谈地点不要选得太远。另外,最好开会的地点和气候能温暖一些,对身体有利。

斯大林则拒绝去任何苏联控制以外的地方,而坚持会议必须在黑海地区举行。并且具体提出在黑海边上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小城镇举行。这样,斯大林可以以逸待劳,并可随时与莫斯科保持联系。

罗斯福再没办法讨价还价,他只好拖着病躯,硬着头皮,前往冰天雪地的雅尔塔。当罗斯福经过十几天艰辛跋涉到达雅尔塔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位总统面色憔悴、几乎精疲力竭。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到达雅尔塔后,开始了无休无止的会晤、谈判。日程安排得极为紧张,首脑会谈多达20次,每次罗斯福都得参加。另外还有大量的宴会、酒会、晚会。这一切使罗斯福疲劳不堪。在谈判中,罗斯福强自打起精神,与斯大林讨价还价,但终因体力不支,注意力分散,争辩不过斯大林,最后不得不草草结束会谈,按苏联的意思签订了协议。

罗斯福回到美国后几周,就逝世了。美国人强烈批评罗斯福与斯大林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认为它对苏联做了大幅度的妥协,是对美国与西方利益的“背叛”,却不知这一切背后的内幕。

第五计:趁火打劫

【原文】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原按】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

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夬卦》。夬,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夬》的《彖》辞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之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译文】

敌人遭到严重危机的时候,就应该乘机获取利益。就像用刚强的力量去击溃柔弱的势力一样。

敌人的危机如果是来自于内部的忧患,就可以夺取他的领土;敌人的危机如果来自外部的威胁,就可以乘机笼络掠夺敌人的子民;如果敌人处在内外交困的境地,就可以占领敌人的国家。

比如,越王勾践乘吴国遭受到自然灾害,螃蟹与稻子都死尽时,就计划攻取吴国。后来终于乘吴王夫差北去黄池与各诸侯会盟、国内空虚之际,进攻吴国,大获全胜。

智慧心得:

此计来源于《国语·吴语》勾践灭吴的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

公元前473年,吴国大旱,几乎颗粒无收,以往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的稻子和螃蟹都死尽了,甚至种子都没有留下。越王勾践就抓住这个机会,趁吴王夫差到北方的黄池去和诸侯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趁火打劫,顾名思义,就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大捞一把,以道德尺度来看,可算小人之行。不过兵者诡道,军事上向来不大讲这一套,敌方若遇到麻烦,正好下手,乘机进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乱而取之,”晚唐文人兵法家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那则著名的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是地地道道的“趁火打劫”。

据说,努尔哈赤在实战中就善借风势,冲击敌方阵地。他主要是利用骑兵顺风冲击敌人的炮兵阵地,当敌人逆风发炮时,便会因“烟焰返射”的原因而自乱阵脚,骑兵乘虚而入,乘机破敌。这应该也算一种另类的“趁火打劫”。

后来清军以孤儿寡妇直入中原,更是“趁火打劫”无疑。

清两代君主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治皇帝即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衮身上。多尔衮对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以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可是,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名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北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军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们便渐渐腐化堕落。

明朝名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满清,欲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多尔衮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山未定,于是多尔衮迅速联合吴三桂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多尔衮志得意满进入北京城,奠定了满清入主中原的基础。

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就是利用了吴三桂的危急,同时也是利用了明朝的危急,一举拿下了北京,赶走了起义军。如果没有明朝腐朽的统治,没有吴三桂的叛变,清军也没有那么容易长驱直入杀进山海关。

本计出于“夬”卦,泽上于天,高天飞云。是乘雷霆万钧之势下击的意思。彖辞中说“刚决柔也”,要以强者之姿趁势攻击处于困境的敌人,乘人之危,就势取利。

所谓“火”,即对方的困难、麻烦。敌方的困难不外有两个方面,即内忧、外患。以国家来讲,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以个人来讲,外部的事务,身体的状态,也是内忧外患,总之,抓住敌方危急之时出手,多半稳操胜券。

要防范“趁火打劫”计,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一时的疏忽造成的失误往往就会成为对手进攻你的突破口,所以只能预先防范,防微杜渐,才能避免来自各方面的危机,不给别人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