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未解之谜
11846400000019

第19章 生命奇观(6)

巴克研究的主要项目是:恐龙化石在时空分布上的比较研究,食植物恐龙和食肉恐龙在群落中所占比例的研究,以及恐龙群体生态学的研究。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巴克的新见解获得了较多的支持。特别是在骨骼组织的研究中发现,凡变温动物能量转换速率低,因此骨赂上的血管密度低,钙磷迅速交换的场所——哈弗斯氏血管少。当它们冬眠时,由于生长变得缓慢,就会出现疏密不等的、与树木年轮相似的生长环。显然,恒温动物则没有生长环。

巴克在骨组织的研究中发现,恐龙的骨骼中,有较丰富的血管和较多的哈弗斯氏管,而血管密度比某些哺乳动物还要高,也没有发现过生长环,证明恐龙没有冬眠过。因此,巴克认为恐龙不是低能的变温动物,而是有很高的体温和获得了恒温装备的内热动物或者恒温动物。

恐龙有智力可言吗?现在许多新的发现证明,恐龙并非以往描述的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愚笨之物。相反,恐龙中的许多种类是行动敏捷、精力旺盛的大地上的骄子。

从恐龙化石的研究中知道,恐龙庞大的躯体与较小的脑子相比,确实无法可比。但是从动物进化的解剖学上去分析,任何一种大的脊椎动物与其有关的小脊椎动物比较起来,都有一个相对较小的脑子。这是因为,脊椎动物躯体大小的增长快于脑子大小的增长。许多生物学的材料证明:脑子增长的速度大约只等于身体增长速度的2/3。由此看来,大的动物与较小的动物比较起来,只需要相对来说是较小的脑子,就可以与小动物一样,承担同样的任务。这样,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有相对较小的脑子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恐龙的智力又是如何确定的呢?它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测量恐龙的“脑量商”(简称E.Q.)而求出的。“脑量商”是指现生的爬行动物的平均脑量,与按照一定的计算方式算出来的每一种恐龙脑量相比较而得出的比率。因此,“脑量商”是测量所有恐龙脑量大小的一把尺子。

有了E.Q.这把进行定量研究的尺子,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各类恐龙E.Q.的平均值的增长来排列、区分主要类群的智力。研究发现,恐龙E.Q.的平均值大小与其食性、行动的敏捷程度息息相关。比如雷龙和它的同类是恐龙中有名的庞然大物,但它们的E.Q.是比较低的,只有0.2~0.35,因而行动迟缓,灵活性差;逃避敌害的惟一办法是依赖巨大的体躯,或者躲进池沼或湖泊中,免遭皮肉之苦。

恐龙和哺乳动物一样,吃肉的总比吃植物的有更高的脑量商。比如,以凶猛著称的霸王龙和它的同类的E.Q.已达到1~2。更有甚者,窄趾龙和恐趾龙的E.Q.已经超过5。以恐趾龙为例,这种貌不惊人的小个子,站起来只有一米多高,从头到尾也不过3.5米,但它的前后肢上都装备有3个大的利爪,遇到猎物时,只需一条腿直立,三脚齐出,借助利爪,向对方猛扑过去。动作之迅猛远远超过了霸王龙。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体质形态上,从E.Q.大于霸王龙三四倍上也体现出来了。

可见,E.Q.不仅是恐龙智力的尺度,也是它们生活习性的具体反映。从E.Q.的差异上也使我们相信:恐龙并不是天生的笨蛋。能在地球上度过一亿多年的生涯,最具说服力。

马门溪龙是典型的草食性恐龙。它和其他恐龙一样,庞大的体躯配以细小的嘴巴简直不能成比例,因此,有人估计:像马门溪龙,每天需要进食300公斤植物方能维持生命,而狭小的口腔和稀疏的牙齿,无法适应这许多食料的加工,即使24小时都在那里咬嚼吞咽,恐怕也完成不了填满肚皮的任务,何况恐龙还要行动、睡眠和休息,该如何解释呢?

其实,这样简单的推论,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动物进食的目的是为了能量消耗的补充。同时,爬行动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远不及哺乳动物那样旺盛,食物的需要量也必然低于哺乳动物,况且,能量的补给与食物的营养价值密切相关,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少量进食也就够用了。马门溪龙生活的沼泽地带,除了丰盛的水草外,还有大量营养价值颇高、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各种藻类。生活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何愁填不饱肚皮呢?

一般而言,食肉性恐龙都比较凶猛,且具有尖牙利爪,成为它们捕获猎物的有力工具。被捕猎的对象,大都是草食性恐龙,或那些缺乏抵抗能力的小型食肉性恐龙。在众多的食肉性恐龙中,霸王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霸王龙,顾名思义,它是恐龙家族中名副其实的“暴君”。

一头最大的霸王龙,起码相当于3头大象。霸王龙的最大特点是头大、嘴大、牙齿大。由于它的下颌关节远远靠在头的后部,当嘴张开时,像篮球那样大的物体,可以毫不费劲一口咬下。特别是那具有细密而锋利的锯齿状的牙齿,使许多小型恐龙望而生畏,只要碰上霸王龙,凶多吉少。因为霸王龙强壮的后肢,能健步速行,短小的前肢,灵活如手,即使被捕对象想溜之大吉,也逃不出它的魔掌。

在此,我们不妨看看中国四川发现的永川龙生活时捕猎食物的战斗场面。永川龙没有霸王龙雄伟高大,全长约8米,站立时也仅有4米左右,属于小个子。但它捕食动作灵活,捕获效率高。永川龙经常出没于丛林之中,虎视眈眈地盯着它的猎物—那些以植物为生的马门溪龙、峨眉龙,以及长着剑板的沱江龙。湖边、沼泽地带生活的马门溪龙慢悠悠地伸着那起重机似的脖子在东张西望,生怕碰上永川龙。身披剑甲的沱江龙,在高地上觅食,靠着它背上两侧剑甲的保护,一时忘记了敌人。刹那间,一只凶猛似虎的永川龙扑了过来,用前爪将沱江龙按住,张开血盆似的大口,一副锋利的牙齿顷刻就将沱江龙撕个粉碎,饱餐一顿……

不过,食肉恐龙有时捕食也并不那么容易,往往要费一番周折,遇到一些难于制服的对手,说不定还弄得头破血流,扫兴而归。例如角龙就敢和霸王龙相对抗,以争高低。因为这种角龙有时三五成群,结伙栖息。一旦发现霸王龙图谋不轨,进入它们的势力范围,便会群起攻之。成群的角龙,以它坚硬的头角向霸王龙冲撞猛刺,再用它尖如鹦鹉嘴的喙端咬住霸王龙的皮肉。霸王龙孤军作战,四面受敌,难以招架,只好夺路而逃。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候十分稳定,到处是大片的森林,爬行动物繁殖迅速,种类日益增多。其中,恐龙作为爬行动物的代表,成为整个中生代的一代霸主。

但是,在距今6500万~7000万年前,中生代末期,不可一世的一代霸主恐龙到了穷途末路,遭到了灭顶之灾。在很短的时间里,整个恐龙家族全部销声匿迹,成为地球史上一次最大的悲惨事件。出人意料的是,在中生代不引人注目的最原始的哺乳类、原始鸟类和蛇、龟等与恐龙不可“同日而语”的小型爬行动物,却躲过了那场史无前例的生物大浩劫,顽强地生存下来,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

那么,为什么曾经称霸地球长达1.5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呢?多少年来,世界各国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从各个角度对这个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提出了众多各不相同的假说。

最早的一种说法是:地球气候的大变化。

以美国的卡特·福赛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中生代中期以后,地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地球上不再是常年如夏,而变得四季分明。许多植物在秋冬两季枯死,致使食植物类的恐龙死去,并影响了食肉恐龙的生存。

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约翰·史密斯却认为是因为气温降低,而爬行动物一般需要阳光热能来孵化卵,所以恐龙丧失了起码的繁殖能力,从而灭绝。那么,为何其他的爬行动物经受住了低温的考验而顺利地繁殖了后代呢?

1988年,美国帕萨迪纳加利福尼亚工学院的奥基夫和阿伦斯认为,一颗彗星或陨星袭击了地球表面的石炭纪岩石,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20倍,从而使地球上气温平均升高大约20℃。由于气温增高,二氧化碳更不易溶解于水,这使恐龙同样丧失繁殖能力。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小行星与地球碰撞而导致恐龙灭绝。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尔瓦兹教授认为,6500万年以前,一颗直径为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以每秒25公里的速度与地球相撞,大量的沙土尘埃覆盖了整个地球,使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大为减弱,在很长一段时期的天昏地暗中,大多数植物不能生存,素食恐龙和肉食恐龙先后失去食物来源而绝迹。

也有人认为,恐龙在碰撞后并未突然全部死亡,至少又生存了75万年。因为一半以上的植物是在行星碰撞后300万年中逐渐死亡的,所以有一半恐龙可以继续生存一段时间。他们认为是因为海底变化使地球平面下降了300米,亚洲和北美洲连接起来,大量的其他类动物迁移到了恐龙的栖息处,食物供应更加困难,于是恐龙在饥饿中慢慢死去。

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一颗新星爆炸给恐龙带来了横祸。

前苏联科学家西科罗夫斯基认为,7000万年前,太阳系近旁约32光年处发生了一次稀有的大爆炸,它产生的大量放射线使地球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中。身躯庞大但柔弱乏力的恐龙几乎丧失了最基本的自我防护能力,在放射线的无情侵蚀中,可怜的巨兽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肌体一天天地坏死下去,幼小的恐龙更抗不住放射线,只有死路一条。那些体形小的爬行动物如龟、蛇以及原始哺乳类动物却可以隐于地下或洞穴中躲避灾害,从而幸存下来。

还有一种重要的说法是自然界的优胜劣汰。

恐龙在地球上出现不久,哺乳动物也在脊椎动物的进化中诞生了。这种新兴的动物群有着恐龙所不具备的众多优点,在竞争中无可辩驳地占据了优势。

哺乳动物有能够保温和隔热的毛皮和脂肪层,有蒸发体内多余水分的汗腺;脑子大,且大脑皮层发达;进食器官已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并且它的繁殖能力也是恐龙望尘莫及的。再来看看恐龙,身躯过于庞大,而脑子小得可怜,神经活动与哺乳动物不能相提并论,牙齿尚不如现代马的牙齿发达有力,繁殖也属卵生繁殖,成活率低。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哺乳动物进化越来越高级,数量也越来越多。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注定要失败的恐龙不得不可悲的退出生命舞台。

此外,还有几种值得注意的说法。

种族老化说:英国人卡顿斯认为,一切作为生物的种类都有其诞生、成长、衰老以及灭亡的过程,恐龙家族也是如此。

便秘说:美国植物学家米勒认为,中生代末期,裸子植物由被子植物取代,恐龙不得不改食有着坚硬树皮的柳树或桑树,它们不具备尖锐的牙齿,吃下去的大部分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便秘,恐龙们在痛苦中死去。

氧气过量说:有的学者认为,地面上阔叶林的增加,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大增加,恐龙不得不在氧气远高于从前的大气环境中生活,以更大的速度进行异化作用,消耗自身的能量,这样即使恐龙不停地进食,也难以应付过多的消耗,新陈代谢严重紊乱,恐龙灭绝已成必然。

以上说法都认为恐龙因各种原因灭绝了,而美国的罗伯特·巴克博士却认为,从蜂鸟到驼鸟,每一种鸟类都是恐龙的直系后裔。它不属灭绝,而属于进化。他说,如果你把它和现代鸟类的骨骼放在一起,无论在神经与血管的传导、颚骨的连接,踝子骨或膝盖的功能,以及右脑、骨腔等,都十分惊人地相似。恐龙看上去表面像蜥蜴,而实际上是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