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11827200000015

第15章 复问(8)

又譬,眼不见眼,门下见得甚明,僧观此意,还只见物,未得真眼。若得真眼,自然无物,何扫之有?所谓仁者被仁碍,智者被智碍,百姓有不知在,总是自己知见立出许多名色,障彼道眼,不得自在耳。又云泯知塞见,若果真省,本来无物(注释本来无物:即“本来无一物”的省语,是禅宗顿悟法门。顿悟,佛教术语,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关于顿悟概念,来源于六祖惠能的《坛经》。六祖在《坛经》里提出“顿悟”概念的内涵大致有几方面:第一,“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第二,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第三,“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我于忍和尚处(指在五祖那里),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耳自聪眼自明,用泯塞作么卤莽?请教不知何如。

【今译】

收到你的来信,时时刻刻放在身边。很惭愧我没有定力,白受了这个身体,没有片刻的宁静,不能亲自聆听你的教诲。你在来信中说,灯不会去照灯,一也不知道自己是一,如果真是这样,又恐怕只和枯木石头相同。如果是真的守心于一,万事就明白了,在天上和天一样,在人间和人一样,彼此没两样,真实地活着,自由的变化。到此言语道断,伎俩全无之时,将一切的名相都统统扫除干净,才是得了禅宗真传的人。

又说,譬如眼睛看不见眼睛,如果你真是这样理解,我不明白你到底明白了什么。依和尚我看来,你自己的眼睛还只是观物的凡眼,没得到真眼。如果得到真眼,自然不会被物迷住,又何必打扫它?所谓仁者被仁迷,智者被智迷,常人不知道的很多,却又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见解给万事万物立出许许多多的见解明目,遮住了道眼,不能自在。你又说“想把一切感觉堵死”,如果真的本来无一物,又何必堵它,这样莽撞?这句话我要向你请教,不知你如何解释?

29.复陈少卿石泓

读来教,浑然一纸,世出世之津梁也。果践其行,不惟无许老僧凑泊,虽释老复出,亦只得钳口结舌而已。如是而行,何世不治,何民不化。但出乎无心,物我一体(注释物我一体:借用道家语,本指外物与自我合一,混元含化,借指学佛之人打破外相,回到本体),取舍都无(注释取舍都无:借用道家语,本指处世回归赤子,浑然忘却进取,借指学佛之人放下差别心),洋洋荡荡,浑无拘束,总于游戏场中打场戏毬便了,又有何静可忻?何闹可厌?

丈夫之行当如是慷慨,喜则清风朗月,怒则迅雷疾霆,安同庸鄙之流,兢兢业业,谬将此七尺躯,甘作六寸乌纱之奴耶?富贵两字皆系前定(注释富贵两字皆系前定:即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意思。同于佛家命定之说。佛教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因缘),并受“命定”的支配),希之不来,驱之不去,安排计较亦奚以为?

世出世无两法,既能处世,亦能出世,卷舒天则,醒醒然自不涉梦中,事何假再提?然醒之一字,因梦而言,岂有醒更醒者?如足下是石泓,安用再觅石泓者哉!来云才一休息,辄如死人。第恐未得与死人相似,若真得如死人,个中事毕矣!

即此作用,便是先贤捷径功夫,但未纯静耳,久久掺炼得去。正好藉此宦迳为题,作自己一篇出生脱死底紧要文章,逐日思,逐日作,一朝打破空劫,疑瓶泻出,一韵天然绝句,了割生平结局,胡敢不称羡。吾邑中又出一员天资现成的享福人(注释享福人:特指有福报的人)也。

【今译】

读来信,满满一张纸,里面的话,可谓出世入世的桥梁。如果真的能去实现它,不仅无许老和尚我参加,即使佛祖重生,也只能把嘴巴闭上。照你说的去做,什么社会不能治理,什么人不能教化?但我想真正的教化应该是出自无心,物我一体,没有取舍,洋洋荡荡,没有拘束,好比在游戏场中打一场戏球,有什么静好欢欣的,又有什么烦闹好厌恶的?

大丈夫的行为应该慷慨些,喜悦的时候好比清风明月,愤怒的时候好比迅雷闪电,岂能像平庸之辈,兢兢业业,错把这七尺之躯,去换六寸之乌纱帽?甘愿当乌纱帽的奴隶有意思吗?富贵是前生注定,想也想不来,撵也撵不走,一切的安排又有什么用?

出世入世没有两个方法,既然能处世,也能出世,逍遥于天道,始终清醒,不落入梦中,从前事哪有功夫去想?醒这一个字,是针对做梦说的,岂有已经醒来的人还要醒一次的道理?比如说你是石泓,哪用再去找一个石泓!来信说“才一休息,睡得像死人”,恐怕你还不像死人,如果真像死人,您就得道了。

这些修炼,就是先贤走的捷径,只不过你还没纯粹,需要长久修炼。正好,你可以借做官为题,以自己的行动做一篇解脱生死的大文章,每天想,每天作,有朝一日打破空劫,疑滞从瓶中泻出,更做一首天然绝句,从此明悟一生中必须明白的智慧,谁不羡慕。如此,我的家乡就又出了一位天生的享福人啊!

又前因藏经行速,未得尽领教益。昨见公,当此大任于富贵声色,经世出世而两全矣。非大乘根器(注释大乘根器:激励语,指有学习大乘佛法的根基。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称为“小乘”),最上灵苗,岂若是哉!信得率性一切放下,率到未发处,自然超于言语想相之外,不在人情事变之中,难以形容,难以测度,不落有无,不堕生灭(注释不堕生灭:即不生不灭之义。不生不灭,佛家语,认为佛法无生灭变迁,即“常住”之异名),本无向上、向下(注释本无向上向下:即不分贵贱),利害、祸福无地可容矣。

不知性命真窍,原无定相,只因执定己见,伎俩参合,不知才要求妥,即属情见。要明生死源头,只在一念未起处看得破,方省未发之中。消息到此,朝闻夕死之说,了了分明。

【今译】

前段时间因为办藏经的事,走得匆忙,没能尽情领教。昨天见你,知道你在这富贵声色的红尘中担当大任,处世与出世两样精通。如果不是大乘根器、最上等的天分,岂会这样!相信你是率性而为,把一切都放下了,率性到了天地产生之前,自然就会超脱于言语想象之外,不在人情事变之中。难以形容,难以预测,不落入有无中,不降到生死里,本来就没有向上与向下之分,利与不利、祸与福这些分别,再说也没有地方可以装得下它们啊。

世人不知生命的来源原本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只因为固执己见,玩弄手段,他不知这样一来,只要求个好,马上就落入成见。若要知道生死源头,就在人的念头还没起来的地方看破,才会明白什么叫“未发之中”。领悟到这一步,“朝闻夕死”之说,就明明白白了。读来教,浑然一纸,世出世之津梁也。果践其行,不惟无许老僧凑泊,虽释老复出,亦只得钳口结舌而已。如是而行,何世不治,何民不化。但出乎无心,物我一体(注释物我一体:借用道家语,本指外物与自我合一,混元含化,借指学佛之人打破外相,回到本体),取舍都无(注释取舍都无:借用道家语,本指处世回归赤子,浑然忘却进取,借指学佛之人放下差别心),洋洋荡荡,浑无拘束,总于游戏场中打场戏毬便了,又有何静可忻?何闹可厌?

丈夫之行当如是慷慨,喜则清风朗月,怒则迅雷疾霆,安同庸鄙之流,兢兢业业,谬将此七尺躯,甘作六寸乌纱之奴耶?富贵两字皆系前定(注释富贵两字皆系前定:即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意思。同于佛家命定之说。佛教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因缘),并受“命定”的支配),希之不来,驱之不去,安排计较亦奚以为?

世出世无两法,既能处世,亦能出世,卷舒天则,醒醒然自不涉梦中,事何假再提?然醒之一字,因梦而言,岂有醒更醒者?如足下是石泓,安用再觅石泓者哉!来云才一休息,辄如死人。第恐未得与死人相似,若真得如死人,个中事毕矣!

即此作用,便是先贤捷径功夫,但未纯静耳,久久掺炼得去。正好藉此宦迳为题,作自己一篇出生脱死底紧要文章,逐日思,逐日作,一朝打破空劫,疑瓶泻出,一韵天然绝句,了割生平结局,胡敢不称羡。吾邑中又出一员天资现成的享福人(注释享福人:特指有福报的人)也。

【今译】

读来信,满满一张纸,里面的话,可谓出世入世的桥梁。如果真的能去实现它,不仅无许老和尚我参加,即使佛祖重生,也只能把嘴巴闭上。照你说的去做,什么社会不能治理,什么人不能教化?但我想真正的教化应该是出自无心,物我一体,没有取舍,洋洋荡荡,没有拘束,好比在游戏场中打一场戏球,有什么静好欢欣的,又有什么烦闹好厌恶的?

大丈夫的行为应该慷慨些,喜悦的时候好比清风明月,愤怒的时候好比迅雷闪电,岂能像平庸之辈,兢兢业业,错把这七尺之躯,去换六寸之乌纱帽?甘愿当乌纱帽的奴隶有意思吗?富贵是前生注定,想也想不来,撵也撵不走,一切的安排又有什么用?

出世入世没有两个方法,既然能处世,也能出世,逍遥于天道,始终清醒,不落入梦中,从前事哪有功夫去想?醒这一个字,是针对做梦说的,岂有已经醒来的人还要醒一次的道理?比如说你是石泓,哪用再去找一个石泓!来信说“才一休息,睡得像死人”,恐怕你还不像死人,如果真像死人,您就得道了。

这些修炼,就是先贤走的捷径,只不过你还没纯粹,需要长久修炼。正好,你可以借做官为题,以自己的行动做一篇解脱生死的大文章,每天想,每天作,有朝一日打破空劫,疑滞从瓶中泻出,更做一首天然绝句,从此明悟一生中必须明白的智慧,谁不羡慕。如此,我的家乡就又出了一位天生的享福人啊!

又前因藏经行速,未得尽领教益。昨见公,当此大任于富贵声色,经世出世而两全矣。非大乘根器(注释大乘根器:激励语,指有学习大乘佛法的根基。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称为“小乘”),最上灵苗,岂若是哉!信得率性一切放下,率到未发处,自然超于言语想相之外,不在人情事变之中,难以形容,难以测度,不落有无,不堕生灭(注释不堕生灭:即不生不灭之义。不生不灭,佛家语,认为佛法无生灭变迁,即“常住”之异名),本无向上、向下(注释本无向上向下:即不分贵贱),利害、祸福无地可容矣。

不知性命真窍,原无定相,只因执定己见,伎俩参合,不知才要求妥,即属情见。要明生死源头,只在一念未起处看得破,方省未发之中。消息到此,朝闻夕死之说,了了分明。

【今译】

前段时间因为办藏经的事,走得匆忙,没能尽情领教。昨天见你,知道你在这富贵声色的红尘中担当大任,处世与出世两样精通。如果不是大乘根器、最上等的天分,岂会这样!相信你是率性而为,把一切都放下了,率性到了天地产生之前,自然就会超脱于言语想象之外,不在人情事变之中。难以形容,难以预测,不落入有无中,不降到生死里,本来就没有向上与向下之分,利与不利、祸与福这些分别,再说也没有地方可以装得下它们啊。

世人不知生命的来源原本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只因为固执己见,玩弄手段,他不知这样一来,只要求个好,马上就落入成见。若要知道生死源头,就在人的念头还没起来的地方看破,才会明白什么叫“未发之中”。领悟到这一步,“朝闻夕死”之说,就明明白白了。

30.复李司徒梦白

接翰教,知迩者工夫急切,吾宗有所赖矣。来谕中,初谓颇知入路,觉前见解皆非,安心做去,以待大休歇地。末希于悬崖处觅转身消息,只此一问,首尾颠倒者三,心外无人(注释心外无人:真心即本我,除此之外没有我,没有人),人外无法(注释人外无法:佛法专门为救人而设,佛法为人,人之外没有佛法),能安、能做、能休,彼此历然分明,是事与本体何干?既肯悬崖撒手,还容尔转身觅消息耶?近时学道者才发心时,先立个或禅或道要去明,他不知才有分晓,失却本命元辰(注释本命元辰:借用道家语,本指人性命所系的元气,借指佛法讲的本我)矣。随打入识群队里,将个识神去究他,不识不知的便谓是悟处,殊不知只这不识不知的便是脱化不去的,偷心吃阎老手中铁棒者是,反引秘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了生脱死的极则事。甘堕他阴魔坑里,自安自契,虽千钧气力也拔渠不出,真为可怜悯者。

足下出头来历,真切为命,迥不同类,奈何又被聪明魔使?向深求苦,索处着倒,若谓此事是求可得者,岂不谬哉!公饮此毒久矣。

此段事无多子,大过量人一觉便了,有甚羁绊,何得拈一放一(注释拈一放一:得一样丢一样),展转迟滞多年?掺持犹恋旧时行履,日月迅疾,百年勾当,少分已去,若只如此用卜,三十日事大可怖惧,不如趁早打开胸脏,将生平学益得力的、狐疑不了的,通身放下,倒泻无遗,直教空荡荡地,蓦忽冲开顶巅,只眼照破微细识贼,猛挥空王(注释空王:空王,即为佛的别称。李煜有诗“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其中“空王”即是此意)宝剑,剿绝我根株裔。亲临自己田地,才觉一生所蕴都成剩事矣。

【今译】

接到你的来信,知道你近来很下功夫,我们宗派有依赖了。来信中,开始说知道怎样入门,觉得从前的见解都错了,如今安心去做,等待彻底放下。可是你在信的结尾又说希望在悬崖边上寻找转身开悟的消息。就这个问题,你首尾颠倒了多次!知道了“心外无人”,“人外无法”,必能安身,必能做事,也能够休歇,彼此分明,你说这件事与本体有什么关系?既然肯悬崖边上撒手,哪里还容你转身寻找消息?近来学道的人一开始发心起愿的时候,就先立个框框要去弄明白,他不明白一旦有了分别,就失去了真正的生命。被打入识群中,用知识见解去探究前路,明明无知无识,却说我悟了,殊不知这知见就是甩不掉的障碍,这样的人还需要藏起来当宝贝吗?不去做了却生死的大事,自己心甘情愿的堕落到阴间去,这样的人,即使有千钧力气也拔不出来!真是可怜。

你发愿好,志向真,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又被聪明驱使?向深不可测处苦求,去跌倒自己,如果说这件事是能求得来的,岂不荒唐!我看你中毒已经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