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1179700000017

第17章 中央研究院迁台前后(15)

希查照。”

傅斯年的绝情无义实属无奈,他自己已是一个泥足巨人。俞大綵曾回忆丈夫傅斯年临终前:“三十九年(1950)十二月十九月,他去世的前夕,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我为他在小书室中升炭盆取暖,他穿着一件厚棉袍伏案写作,我坐在他对面,缝补他的破袜,因为他次日要参加两个会议,我催他早些休息。他搁下笔抬头对我说,他正在为董作宾先生刊行的《大陆杂志》赶写文章,想急于拿到稿费,做一条棉裤。……我一阵心酸,欲哭无泪。”

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赴台湾大学就校长职,仍兼任史语所所长。出掌台大,他广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实图书、奖励研究,奠定了台湾的学术根基。不久,台湾发生学生运动,当局大肆逮捕学生,史称“四六”事件。傅斯年十分愤慨,亲自找国民党情治部门交涉,甚至直达最高当局,要求没有确凿证据不能随便到台大捕人,即使有确凿证据要逮捕台大师生也必须经本校长批准。当时,国民党政府丢失大陆,退守孤岛,风声鹤唳,要求各机关学校实行联保制度,也要求台湾大学师生办这种手续。傅斯年挺杖而出:凡是在台湾大学任教和服务的教职员每个人都思想纯正,他可以个人作保。若有问题,愿负全部责任。结果台湾大学破例没有实行联保制度。1949年7月11日,有人在台北《民族报》发表《寄傅斯年先生的一封公开信——论□□教育与自由主义》,指控傅斯年出任台湾大学校长后,将自由主义作风带到台湾来,在学术自由的掩护下,所聘教授中,竟有□□分子和亲共分子,以致学校成为政治上的特区,院系成为共产党细菌的温床,赤焰相当高涨。傅斯年发表了《傅斯年校长的声明》和《傅斯年校长再一声明》,他写道:“学校不兼□□任务”,“我不是□□,也不兼办特工”。他的最后一次讲话,在重申自己的办学原则和育人理想之后,情绪激昂地说,“对于那些资质好、肯用功的学生,仅仅因为没有钱而不能就学的青年,我们是万分同情的,我不能把他们摈弃于校门之外。”

妻子俞大綵回忆丈夫:

孟真最爱才,想要发掘高才生,加以鼓励,举行全校作文比赛,颁发奖金,他亲自出题阅卷,看到好文章,便约作者面谈。

一日,他回家,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他看到一篇好文章,约作者面谈,极为激赏他的文才;但该生家境贫寒,又患深度近视,问他何以不戴眼镜,该生默然不答。

孟真去世后不多日,卫生署刘瑞恒先生来我家,交来眼镜一副,说是孟真托他在香港为某生配的。我接过眼镜,泪湿衣襟。

刘先生临行时,我才记起问他需款若干,他连连摇着双手说:“不用了,孟真早已付给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