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1179700000015

第15章 中央研究院迁台前后(13)

新考据,中研院典型奴才体系,蒋介石反动政权文教方面点缀品。胡适“江湖”,以前人已有结论,引申补译作为大文,向帝国主义御用机关看齐,“九一八”时胡适云五十年后东北中国化。“汉学”皆有政治目的,有侵略性。向之看齐,为卖身投靠。

考证考古主要为资本主义服务,在中国变为帝国主义服务,成为买办学。

6月20日,胡厚宣再次检查:

学术思想:中学封建教育,奴才买办的考古学和甲骨学,机动的浓厚名利,材料至上才能有发明,为名利而离开史语所。以上动机,本质上是反动的,买办的,近三五十年考古学为买办学。帝国主义分子在华考古目的在侵略,考古学受帝国主义指挥,殷墟发掘由中美庚款出钱,由中研院主办。……

1954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学者”——政治阴谋家》的评论员文章,文章说:

胡适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后台”,和蒋梦麟、朱家骅、傅斯年等反动分子,结成了一个有势力的学阀集团,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了中国的学术界。……胡适的学阀集团今天不存在了,但是曾经依靠过这个集团或者为这个集团服务过的人,今天也应该从思想上、政治上彻底清算这个集团的罪恶了。

那些读到这篇文章的原中研院的孑遗们,恐怕无不心惊肉跳。郁积于心的话,终于等到了1957年。陶孟和在整风鸣放时,曾直言不讳地提意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的是友爱,而不是仇恨,知识分子应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应当受到敌视。他还有过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中遭受“浩劫”这类的言论。

很快,“反右斗争”形势急转直下。那些被报纸以欢迎的姿态发表过言论的人们,顷刻之间变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7月22日,陶孟和开始在中科院的会上批判自己:“我在《大公报》(6月16日)上发表的谈话里,可以说全篇充满了不能容忍的错误……”陶孟和还检讨了6月8日在中科院党组召开的座谈会上说的“知识分子遭受了一次浩劫”,他说,用“浩劫”两字形容旧社会学家是十分荒谬的说法。

陶孟和最终未被划为“右派分子”,仅为有极右思想的“内控”人员。1960年4月,他在抱病赴上海参加中科院第三次学部会议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于4月17日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在日记中痛惜老同事的骤然去世,笔锋一转又写道:“在反动政府之下则他也已寿终正寝,所以他活到七十三岁高龄仍是受党之赐。”

1951年,傅斯年的侄子傅乐焕以论文《捺钵与斡鲁朵》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很快就从英国直接回到红旗下的北京。他早已与伯父傅斯年断绝关系。笔者听傅斯年的高足何兹全介绍,1951年,他曾与傅乐焕一起到四川搞土改,何去了南充,傅去了宜宾。估计也去了李庄。但我揣摩傅乐焕的心情定不轻松。他应该目睹或听闻李庄的一系列变化,诸如1940年接纳中研院迁到李庄的国民党区党部书记罗南陔、区长张官周等已被□□,而他的伯父傅斯年也因脑溢血在台湾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