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一箪食,一瓢饮,四方味好
117929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华夏大地地广物博,各地气候、土壤、雨量、阳光、经纬度不一,物产各异,各民族不同的饮食、生活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累积,形成今天的饮食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就是饮食大军,他们为了生存和活命都要寻找可食之源,制作自己喜爱的和抗饥的食物来饱肚子。所以,我国美食源于民间,隐藏于民间,等待食客去发现和寻找。

我出生在古梅山深处,梅山饮食的奇异独特又古老原始,即有茹毛饮血也有精工细作,我在外旅食十余年里,发现湖广、云贵川等地都有梅山饮食的影子。梅山深处是个落后的深山沟,饮食没有被现代烹饪技法和现代化所取代,还是传统制作。

我是古梅山嫡系后裔,祖先由唐代迁徙至此,与梅山土著融合,并继承和发扬梅山血脉。父系为山主,拥有森林、土地、矿山;母系为茶农,以采茶、贩茶为业,到祖父和外祖父时代已经衰弱。祖父开荒垦地种植梅山五谷,我出生已有充足的粮食;外祖父春夏两季贩茶资江,游食资江沿岸和洞庭湖畔以及武汉,把好吃、爱吃、寻吃、做吃的习性传染给我。在父母的抚养下,我过着比较优越的生活,能尝到祖父和外祖父喜爱的食物,特别是稀罕的肉类、鱼类、酒类和营养品,他们都让我尝、吃,并告诉我味道和吃法,也训练我的品味本领,这些童年的记忆非常深刻,让我成年之后有了用武之地,特别是这些年受益匪浅。

十九岁,我离开梅山走进城市,纠缠我的难题是吃、喝,从小受梅山饮食的滋养,很难适应城市的面食和怪异的饭菜。城市的早晨是粉、面当家,中晚餐是五花八门的异地食物混杂,我如陷入荒岛,开始挨饿抵抗,接着是适应、顺从。身居城市,为了生存和饱肚子,不得不接受面食和其他食物的馈赠和浇灌,改变我古老的饮食习惯。

大学时期,我写了不少习作,多是些乡土散文,其中贯穿了很多梅山饮食文化,既是怀念也是重生。我开始关注城市的饮食,把新鲜食物记录下来。这十多年以来,我一直关注城市饮食的原材料和烹饪方法。我在城市吃到的食物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乡间食物,厨师在注重味形色器的美观时,已大量使用半成品食材,食物中增加了激素和速生成分,污染严重,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注重挖掘民间食材,寻找优良和健康的烹饪技巧。为了让我所发现的民间美食进入城市,贡献给城市“忍饥挨饿”的人类,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发现的过程变成文字,便于保存和传播。

从二00三年起,我利用出差、旅游、探亲的机会,尝食各地美食,在当地文友和编辑的陪伴下品味名菜、名优小吃,了解原汁原味的民间美食,我再用文字向读者推荐。我吃到的这些美食,都是与我的一次偶遇,我是带有尝食和体验接触这些食物的,无法全面考察它的细枝末叶和历史来源,只能探索一二。在长沙,我可以吃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我却讲究现场感,喜欢深入原产地,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人文地理及土壤、气候、阳光、水分等形因;再了解美食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及对这道美食起到推动作用的人和事及形成鼎盛之势的过程进行一个全面了解;经过我的尝食,了解这道美食的文化味和生活习气,感悟它的精髓所在,加入我独特的品味方式和味觉识别能力,对每道美食进行细微的区别和鉴赏,形成自己的文字;再对食材和配料及烹饪方法、技巧及主要食材的药性、营养成分进行鉴定、区别,始成一文。

我写美食散文,始终抱着一个信仰——各地百姓的饮食贡献,是普天下人的口福。把我吃到的极品美味介绍给读者朋友,让他们通过我的文字去了解、品味那些美食,再去当地体验、挖掘、推广。我注重挖掘每道美食的文化底蕴,进行改良推荐给厨师、餐馆,再推荐给食客,给人类留住口福和味道。

一直以来,我在做兼职的美食推广工作,不仅推荐美食的外形,还要推广产地的文化和人文,做到推广产地文化的功能。我一直在寻觅一条绝佳的推广之路,让我所发现的美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