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气象百变魔图
11774900000034

第34章 世界之最(2)

茂物地处赤道附近,南面紧挨火山熔岩高原以及多座高达二三千米的火山,大气的热力对流本已相当旺盛,再加上从爪哇海来到这里的湿热气团迫于地形所阻而急剧上升,极易形成积雨云。茂物每日的天气变化很有规律。上午一般天气晴朗,近午,天空积雨云愈积愈厚,午后,积雨云势如排山,瞬时便雷电交加,暴雨倾盆;雨后,空气特别清新,不久全城又沐浴在赤道的骄阳之下了,行人身上被淋湿的单薄衣着也就很快晒干了。

最强大的龙卷风

生活在海边的人,有机会看到一种奇异的天气现象。天空中浓密的雷雨云中,有时会伸出来一条黑色的尾巴,古人把它称之为“龙”。它象一个巨大的漏斗,迅速伸向海面,水面立刻竖起一根水柱,云水相接,十分壮观。人们叫它“龙吸水”。实际上它是一股猛烈的旋风,和“龙”没有关系。不过,世代相袭,气象学上也就称其为“龙卷风”了。

这种发生在海洋上的龙卷风,叫海龙卷。发生在陆地上的龙卷风,便是陆龙卷。一般而言,龙卷风多见于大陆沿海和海岛。

龙卷风的范围并不大,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维持时间也不长,一般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几小时。但由于它是一种高速旋转体,中心气压极低,风力很大。风速往往是每秒几十米至一百多米,甚至大到每秒200米!而十二级台风风速也只有每秒33米。

龙卷风的破坏力异常惊人,所到之处,巨浪汹涌,惊涛拍岸。它可以把20吨重的大锅炉卷到500米以外的地方,它可以把110吨重的储油桶轻而易举地举到15米高空,摔于120米外;还能把千百吨海水吸向空中,使一些地方莫名其妙地下起“鱼雨”、“麦丽”、“青蛙雨”和“银币雨”;它甚至将大树连根拔起;使小县城变为一片废墟。不过其中最大的要算美国记录的那一次了。1925年3月18日,美国出现了一次强龙卷风,运动时速96.6公里,它穿过密苏里、伊利诺、印第安三州,行程达354公里,造成大量财产损失,使689人死亡,受伤者达1980人之多。这是世界上迄今记录较为详细的最大的一次龙卷风了。

危害最大的一次台风

1970年11月12日,在孟加拉国出现了一个近代气象史上少有的大悲剧。位于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在一个热带风暴的袭击下,30万人失去了生命。

在气象史上,这样的大悲剧不止一次。据记载,死亡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在孟加拉国有3次,在印度有1次,在日本有1次,我国解放前有1次。

台风不仅给人们带来死亡的悲剧,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美国1900~1978年的统计,损失5000万美元以上的台风有25次之多,其中1965年、1969年、1972年3次台风的损失均在14亿美元以上。

为什么孟加拉国是世界上台风灾害最多的地区呢?一句话:“台风加天文潮”。据研究,印度洋周围,特别是孟加拉湾,天文潮和热带风暴常常结合在一起,涌向喇叭状的海岸,形成“风暴涌浪,”这种涌浪有时高达6米以上,致使孟加拉国经常出现台风大灾害。

最罕见的闪电

闪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秒钟约发生100次闪电。我们常见的闪电叫线状闪电,明亮耀眼的闪电通道,犹如枝杈丛生的一根树枝,燃蜒曲折,在隆隆的雷声中从云中伸向地面。

除了线状闪电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闪电,例如带状闪电、球状闪电和联珠状闪电。带状闪电与线状闪电相似,只是亮的通道比较宽,看上去好象一条较宽的亮带。球状闪电一般发生在线状闪电之后。它是一个直径为20厘米左右的火球,发出红色或桔黄色的光,偶然发出美丽的绿色。球状闪电一般维持几秒钟。火球在空中随风飘移,喜欢沿物体边缘滑行,还能穿过缝隙窜入室内。球状闪电会发出嘶嘶的声响,当它行将消失时会发出震耳的爆炸声。1962年7月22日傍晚,几位气象工作者正在泰山顶上工作,突然一声巨响,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殷红色火球突然从窗户中窜入西厢房内,在室内以2~3米/秒的速度轻盈飘移,几秒钟后经烟囱逸出。在它离开烟囱的一瞬间,发生了爆炸,使室内的油灯熄灭,暖水瓶胆被震为碎片。火球经过的床单上,留下了焦痕,烟囱也被击坏。

各种闪电中,最罕见的闪电是联珠状闪电,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未曾见过它。8种闪电形如一串发光的珍珠从云底伸向地面。1916年5月8日在德国德累斯顿城市的一所钟楼上空,曾发生过一次联珠状闪电,不少人看到了它,并作了记载。人们首先看到了一个线状闪电从云底伸下来,击中钟楼;其后,人们看见线状闪电的通道变宽,颜色也由白变为黄色。不久,闪电通道渐渐变暗,但整个通道不是在同时间均匀地变暗,因此明亮的通道变成了一串珍珠般的亮点,从云底垂挂下来,美丽动人。人们估计亮珠有32颗,每颗的直径有5米,亮珠之间的联线隐约可见。之后,亮珠逐渐缩小,形状变圆;最后,亮度愈来愈暗,终于完全熄灭。

由于联珠状闪电出现的机会极少,维持的时间也很短,因此,人们对这种闪电的成因研究得很少,形成的原因尚不清楚。

第一次成功的人工降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旧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常说的一句古话。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不幸的遭遇比作变幻莫测的天灾,这是十分形象的。就是到了近代,天气的好坏仍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是很多的,但一般说来,旱灾和涝灾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威胁最大,因为它出现频繁,受灾面广。根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初到19世纪,我国就出现过旱灾1013次之多。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幻想凭借人工的方法来影响天气,以达到呼风唤雨的目的。早在公元1世纪,希腊有个历史学家普鲁泰赫就曾指出战争以后常常出现降雨现象。后来有人臆测是不是战争中的嘈杂声能催云致雨呢?为此,1890年美国国会拨款1万美元,在云中进行了爆炸催云致雨试验,但收效甚微。此后,世界各国又有很多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研究和作了不少有意义的试验,但结果也都不理想。

直到1930年人工降雨才首告成功,这是荷兰人维拉尔特教授取得的。他将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用飞机运载到2500米的高空(离云顶200米处),在飞行过程中向云中投掷了近1.5吨的干冰碎块,并出动4架飞机在云下检验人工降雨的效果,发现在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产生了丰沛的降雨。试验虽然成功了,但维拉尔特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直到1933年瑞典人贝吉隆提出了“冰水转化”冷云致雨理论以后才弄明白。原来,在温度低于0℃的冷云中,同时存在冰晶和过冷却水滴,由于冰晶比过冷却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要低,因此水汽直接凝华在冰晶上,空气相对湿度变小,从而促使过冷却小水滴很容易经过蒸发、凝华而迁移到冰晶上。只要云中有足够数量的冰晶,经过“冰水转化”,就能迅速增大,并随气流在云中上下“旅行”,互相碰并增长,从而形成了降雨。以后,有人提出和发展了暖云降水的理论。这样人工降水的试验就在全世界展开了,并在有些国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我国的人工降雨试验自1958年以来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第一颗太阳同步极轨气象卫星

世界上第1颗太阳同步极轨气象卫星泰罗斯是美国研制的,于19印年4月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是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卫星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当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的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时,这种轨道称为太阳同步轨道。这种卫星轨道,以相同方向飞经地球同一纬度的时间是相同的。可以每天对同一地区观测两次,可获得全球气象资料。缺点是不能连续观测。

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世界上首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SMS-1是美国航空航天局1974年5月17日用德尔塔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的。SMS系列是美国试验的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美国后来发射了GOES(戈斯)静止气象卫星系列,以取代SMS系列。美国目前在轨使用的是GOES-8、10两颗静止气象卫星。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处于倾角为零的圆形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虽然卫星飞行速度很快,但从地面上看卫星是静止不动的。分布均等的三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即可覆盖全球的视野,每颗可对地球1/5的地区进行连续的跟踪观察,能获得观测地区连续的资料。但观测范围有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