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11757300000037

第37章 《众多的河湖》说课稿

佚名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众多的河湖这部分内容围绕河湖的基础知识以及各自然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下面学习黄河和长江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知道我国河湖概况和内、外流区域的分布,掌握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利用图表等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民族自豪和社会责任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及内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本节课的难点是我国内外流区流河的水文特征。我确定的依据一是教材内容,河流的水文特征涉及到流量、流速、冰期、汛期等是多个方面,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运用资料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图形图表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内流区和外流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了什么?你的体验是什么?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布置作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在南阳淅川县,为了向北京等地区输送洁净的水资源,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水源?搜集相关材料,上交一篇作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