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11757100000015

第15章 提升自我境界(2)

孙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学生与教师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真实的课堂: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了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真实的课堂情境,课堂中,一旦学生提出了大胆猜测,则让学生通过自由合作的探索活动证明了自己的猜测,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外,孙老师也是以他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运动赛场上一起疯狂地呐喊助威,为失败的同学而泣,为成功的同学而喜;对于学生,他对学生打从心底的关切和恨铁不成钢的焦急,这些都毫不掩饰,这样一个对教育事业倾情投入,充满热情,真实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亲近?

让我们记住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的话:“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加动人,更加具有生命力。”

生气不如长志气

当你在学校中受到领导或同事的冷落时,你会不会愤愤不平?当你被领导、同事甚至社会上的其他人看不起时,你会不会恼羞成怒?

然而,生气、恼怒都是没有用的,因为就算生气,也不能改变什么。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祖上本来是贵族,但到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

有一次,鲁国贵族季孙氏举办了一次专门招待士一级贵族的宴会。根据当时宗法制度的规定,孔子有资格参加这个宴会。于是孔子也和别人一样去赴宴。谁知在大门口,却被季孙氏的家臣拦住了。

对方十分轻蔑地呵斥孔子:

“我们家宴请的是士,谁宴请你呀?”

这番话,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孔子来说,无异于挨了响亮的一耳光。就像所有缺乏经验和自信的年轻人一样,孔子采取了一个十分无奈的举动:怔了一下,然后悻悻地往回走。

吃一顿饭是小事,但是,没吃成这顿饭,却显示了更多的内涵,那就是:你没有资格。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不知道你会有什么感觉呢?是感到无地自容?还是郁郁寡欢地独自生闷气?

孔子也和普通人一样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但与别人不一样的是,在经历了命运的打击和屈辱后,孔子选择了勇敢地承受。

他下决心走出一条自强之路,一方面,为生存而苦苦奋斗。另一方面,他勤奋学习。

在孔子那个时代,接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但孔子下决心要自己掌握贵族子弟们在学校里所学的那些知识,而且要比他们学得更好。

通过学习,孔子最后成了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民族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俗话说:“不蒸馒头争口气”。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在生气郁闷之后,更应该学会长志气。别人越看我不行,我越要做出个样子给别人看。

在工作中,光是生气是没有用的,没有人会同情你、可怜你。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只有当你自己把挫折化成动力时,才会取得进步。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请先学会长志气!

勇敢地成为我们自己

世上的许多人,当然包括许多为人师者,他们因害怕失败而灰心丧气,结果无法实现理想,成为不可救药的失败者。事实上,这些人与其说是害怕失败本身,不如说是害怕因失败遭受世人的批评。多数人因过于害怕世人的批评,特别是上司、同事、亲朋好友、传播媒体等的影响,无法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他们一辈子都在扮演别人希望的角色。

按照他人期望的模式生活,牺牲真正的自我,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事情。我们要记住:最后为我们一生“付账”的只能是自己。所以,何必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让他人来左右我们的人生呢?

这世间,任何事情本来就不复杂,却因人的存在而复杂,人活着本来不累,往往是自己给自己无端加了许多包袱。

活着,不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也不是活在别人的评论中。活着,是为自己的精彩而活着,是为自己的蓝图而活着。为了我们自己的精彩,我们必须勇敢地成为我们自己。

要勇敢地成为自己,我们就不必特别在意别人的脸色。别人的脸色其实与我们无关,它大多数情况下是他们心境的反映,而不一定表示对我们的态度,即使是,那也不必过分在意,因为它未必正确、正当。

“别人的脸色”,其实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如果我们有心注意它就有,如果无心注意它就无。爱看别人脸色的人,必定是一个很自卑的人,总怕自己因为言行不当被人看不起,被人贬低或否定;也怕惹人不快,或伤害了对方,遭人拒绝或排斥。因为自己太脆弱,就觉得别人承受力差,进而再损伤自己。所以,建立起自信,才是不在乎别人脸色最可靠的保证。有自信的人,只把心思和精力用于自己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上,用在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向往的乐趣中。他往往能与人为善,融洽相处,也就不怕出现矛盾,也就能够坦然面对非议了。这样的人,永远是快乐者、成功者。

要勇敢地成为自己,我们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每个人都会有他个人的感觉,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看待世界。所以,不要试图让所有的人都对我们满意,否则我们永远也得不到快乐。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创作,他把画好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在画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哪里有欠佳之笔,请赐教,并在画中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画时,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心中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再去试试,于是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结果是,那些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最后,画家不无感慨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自己做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作为教师,我们也常常遇见类似的事情。当某人做了一件善事,引起身边同事们的注意时,会听到各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张三说你做得好,大公无私;李四说你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上司赞你有爱心,值得表扬;下属则说你在做个人宣传……总之,各种各样的议论,有的如同飞絮,有的好似利箭,一一迎面扑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别人说的,让人去说;别人做的,让人去做。舌头长在人家嘴里,想控制也控制不了。绝不要被别人的评论牵住自己,更不要因别人的言语而苦恼。记住,自己就是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做自己的主人绝不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个性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哪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

二是自己选择,要问:“教师这个行当是我选择的吗?”如果是你自己选择的那可能无怨无悔,可如果当初是别人为你选择的,而且又干得不好,你就要考虑另外选择了,否则将遗憾终生痛苦终生。还要问,在学校里我现在的岗位是否适合我?是不是太低了?或太高了?太低太高都不好,那就要设法改变。目标太低了自身价值发挥不出,不设法改变就会一辈子有“怀才不遇”的感觉,直到入了坟茔也是一个冤魂。千万别等有什么伯乐来相中你,当自己的伯乐吧!你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竞聘,否则你只有抱怨自己缺乏做自己主人的勇气了。目标太高了做得神经紧张心跳加速,弄出一身毛病不值得,一些岗位是要有某方面天赋作条件的,缺了天赋做起来如同“上刑”,有些学生厌学是缺乏读书的天赋,有些教师厌教是缺乏教书的天赋,教不好书不用自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有时“入错行”比“嫁错郎”更难受。如果你是自己的主人就可以自己设法提出要求来调整岗位,而不是硬撑着用降低岗位的质量标准来混日子。

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千万别等着别人指导你帮你设计,你就是你,你不做别人的影子;别人的评价是重要的,可不是最重要的。

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得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也别等着领导来评价你,领导不是神仙,领导即使是神仙,要对学校里那么多人的业务水平作出绝对公正的评价也是不可能的。依赖于别人评价的人,一旦别人评价太高就容易受骗上当,不再进步了,一旦评价太低又会灰心丧气心存怨恨。永远没有真正恰如其分的评价的,因为别人对你的评价是相对的。为了便于评价,评价人总是拿出个别的几个特性来作横向比较,如果你自己评价,那么评价是全面的纵向的,只有纵向地和自己比,你才会进步,才会终身发展。

自己的主人就是从自我认识到自我选择到自我设计到自我评价的完整过程,做自己主人的人是昂着头自信地走路的人,是每一天都活在真实世界里心地纯真的人。

做有思想的教师

按理说,教师应该有思想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教师不愿思考,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在他们看来,有党的教育方针,有上级领导的指示,哪还用得着我们的什么“思想”?恕我直言,这是一种很糊涂的认识。不错,无论是教育要“三个面向”,还是培养“四有”新人,都是我们教育者应该遵循的指南。但上级的任何高屋建瓴的英明决策,都不能取代千千万万第一线的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而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创造性思考。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对于一个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来说,这是很可怕的。

拒绝依赖别人,独立自主地思考,是对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验,也是教师追求成功的第一步。依附于别人,事事听从他人的指导,这只能是傀儡者、失败者的表现,因为这等于把命运交给了别人。

人生中有许多种依赖,其中尤其以大脑思考的依赖最为严重,它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人云亦云,仿佛大脑是长给别人看似的。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须抛弃这种大脑思维的依赖,坚持独立自主地思考。

一场多边国际贸易洽谈正在一艘游船上进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游船开始下沉。船长命令大副紧急安排各国谈判代表穿上救生衣离船,可是大副的劝说均遭失败。船长只得亲自出马,他很快就让各国的商人弃船而去,大副对此惊诧不已。

船长解释说:“劝说其实很简单。我告诉英国人,跳水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告诉意大利人,不那样做是被禁止的;告诉德国人,那是命令;告诉法国人,那样做很时髦;告诉俄罗斯人,那是革命;告诉美国人,我已经给他上了保险;告诉中国人,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这个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人们喜欢盲从的特点在现代生活中却也不乏实例。

是的,我们习惯于依靠别人的大脑来思考并不是因为我们懒,而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而太相信他人了,不自信与太相信发展到极端,就是盲从。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放弃自己大脑的思维功能,一切都服从别人的意志、顺应大众的潮流。

中国还有一句俗话叫:听人劝,得一丰。意思是说我们要从善如流,听从别人的忠告,尤其是年轻人,更应该听从长者、尊者的忠告,这些话当然不能说是错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别人的忠告我们可以海量接收,但绝不能全盘接受。许多人生活和事业上的失败,正在于太愿意听从别人的“忠告”。

伍德养了100只鹅。有一天,死了20只。于是,他跑到牧师那里,请教怎样牧鹅。那位牧师专注地听完伍德的叙述,问道:“你是什么时候放牧的?”“上午。”“哎呀!纯粹是个不吉利的时辰!要下午放牧!”

伍德感谢牧师的劝告,高兴地回了家。三天后,他跑到牧师那里。“牧师,又死了20只鹅。”“你是在哪里放牧的?”“小河的右岸。”“哎呀,错了!要在左岸放牧。”

过了三天,伍德再次来到犹太牧师那里。“牧师,昨天又死了20只鹅。”“不会吧,我的孩子。你给它们吃了什么?”“喂了苞谷,苞谷粒。”牧师坐着深思良久,开始发表见解:“你做错了,应该把苞谷磨碎喂给鹅吃。”

第三天,伍德有点不快、但又充满希望地敲开了牧师的房门。“唔,又碰到什么新问题啦,我的孩子?”牧师得意地问道。“昨晚又死了20只鹅。”“没关系,只要充满信心,常到我这儿来。告诉我,你的鹅在哪里饮水?”“当然是在那条小河里。”“真是大错特错,错上加错!不能让它们饮河水,要给它们喝井水,这样才有效。”

伍德再次敲开牧师的门进来时,牧师正埋头读着一部厚厚的古书。“向您问好,牧师。”伍德带着极大的尊敬说道。“上帝把你召到我这儿。看,甚至现在我都替你的鹅操心。”“又死了20只鹅,牧师。现在已经没有鹅了。”牧师长时间地沉默不语。深思许久后,他叹息道:“我还有几个忠告没对你说呢,多可惜啊!”

尽管我们不肯听信“忠告”有时会引来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但我们也不能太在意这些。尽管我们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忠告而犯了错误,但我们付出的代价也许很是值得。我们没有掉入盲从的陷阱,我们在逐渐培养自己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而这对我们的一生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有思想必然有个性,而有个性必然有争论。那该如何处理呢?

听听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话吧。

参加工作几十年来,争议一直伴随着我。我曾经为此苦恼,而现在,我为此而自豪。因为在争议中,我听到了许多对我教育探索的中肯批评,使我的思考与实践逐步走向成熟和稳健。应该说,在围绕我的争议中,纯粹出于恶意的“中伤”几乎是没有的。人们之所以对我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提出不同意见,有的是因为我本身的不足和失误,有的是因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有的是因为希望我做得更好……有这么多我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在关注着我,我能不自豪吗?我愿随时听取不同的声音,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改进自己的工作,但我不会因此而停止自己富有个性的思考与实践。

记住:我们每个人长脑袋是用来思索的,而不仅仅是用来戴帽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