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11756900000030

第30章 不断掀起课堂小高潮(7)

2善于鼓励和发扬学生的怀疑精神实践证明: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求学就应该有善于质疑的精神”。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小就有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勇于追求真理,这是培养创造精神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艺术。

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金杯之光》时,他要求学生认真弄清“天快亮了,袁伟民仍然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中国女排……为什么却如此惨败呢?”这句话中“冥思苦想”的含义,这时,有一位学生从《汉语成语词典》中查出,“冥思苦想”是形容不作调查研究,关起门来凭主观想象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位学生觉得这个解释与这个成语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不相吻合,如果按“词不离句”的原则,这句话中的“冥思苦想”,应是对袁伟民的热情赞扬,写他的彻夜不眠,探求女排在中美(秘鲁奇克拉约城)之战中失利的原因,应该是“深沉的思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此,他大胆提出了怀疑——《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不完善的,为什么呢?因为“冥思苦想”的本义是“深沉的思索”,在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它含有“关起门来凭主观想象解决问题方法”的意思。《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以特殊含义代替了本义,是有片面性的。事实证明,学生的大胆怀疑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对某些工具书,也不应该迷信。为了寻求正确的答案,我们一定要独立思考,要注意从多方面进行比较、琢磨,从矛盾中发问求解,以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求异思维的情境和条件良好的求异思维的情境和条件是多方面的。例如创造课堂民主气氛,鼓励大胆提问质疑、畅所欲言;或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好的提问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或者向学生提供训练求异思维的必要知识和材料等。

有一位教师在教《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他感到文章作者指出“一切活的生物,获得食物只有两种方法:一种叫自养,一种叫异养”的说法,不够全面,因为生物尚有第三种觅食途径和方法,即自养兼异养。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点,他为学生准备了下述材料:《吃虫子的植物》、《吃荤的植物》等书籍,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对课文作者的观点提出了补正。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丰富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求异的能力。

4要经常训练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探究求新让学生在探究新的知识领域中求得新的乐趣,这是一种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不可比拟的人类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就是力量,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也可以说是启迪学生智慧的最高超的教学艺术。

5关键之点,是要善于培养学生永远保持一种内在的求新的诱惑力教学的实践证明,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从内容安排和讲授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积暂时为长久,积微观为宏观——这是培养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以保持一种求新诱惑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设疑激趣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疑的艺术不仅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把握作者思路,而且能在学生思维的平静水面,激起一连串思维的涟漪,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的兴趣。

如何在教学中设疑激趣呢?

首先要在教学的重点难点之处设置疑难,使学生的思维知难而进,以激发智慧的火花。

越是难点和重点,就越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这些地方设疑和引起思考,就越能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活动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使之觉悟,使之长进,这些就是设疑激趣之精要。

有一位教师教《挺进报》时,他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是涉及的时间长、人物多、事件又不是发生在一时一地,虽然课文的重点是写办《挺进报》和陈然与许晓轩这些人物,然而,在第9节中又出现了黄显声这个人物。为此,他就设计了这样的疑难:黄显声的出场与本文的中心是否有关系?他是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他的报纸是从哪里来的?这些疑难一提出,一下引起了学生注意和兴趣,教室里的气氛就活跃了。同学们经过议论,回答说:黄显声的出场,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与主题关系密切,不写这个人物,故事就不完整,也就不会引出敌人核对笔迹和查对消息来源的情节。至于黄显声的报纸来源,就更清楚了,他是赞同革命的民主人士,但也免不了被捕,敌人不肯放他,地下党团结争取他,他经常利用放风的机会到保密室去拿报纸,然后将它秘密转给陈然。可见这个人物与课文的线索关系密切,不能不写。

其次要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设疑。

在课堂命题作文中,有些题目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思路不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设法诱导、启发,从拓展他们思维的角度,使之不仅有话可说,而且非说不可,不说不快。有位教师谈了他这方面的体会,他说,有次出题《论“拙与巧”》,有位学生硬是在一节课中没写出一个字来,这位学生对他说:“老师,我多笨呀!我实在不知道怎样来写这篇议论文!”为了疏通这位学生的思路,他就针对这位学生学习外语比一些同学强的情况,启发这个学生想一想他在学外语时,为什么能比一些同学强,为什么一些同学外语成绩比不上他?这当中的优点和功夫是什么?然后让他写一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谈话材料交给老师看,过后,他告诉这位学生:这样的谈话记录材料,就是一篇《论“拙与巧”》的作文材料,其中你引用的“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荒于嬉”,就可以作文章的论点,再加上一些材料,就是一篇论说文了。这个学生受到了启发后,便写出了一篇约600字短文。

第三要在“无”疑处生疑。要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理解有关的地方巧设疑难,使学生从未知无疑转化为渐渐有疑乃至过渡到节节有疑,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发现了疑难,就会在学生心理中激起兴趣,并满怀信心去解开疑团,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在积极思维中存疑、释疑、长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遇上这样的情况:许多文章,特别是现代文,学生自己能看懂,有些甚至可以无师自通。其实,这些学生仅读得课本的文字,知其大概,却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善于在无疑中巧设疑难,教会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疑问,于平淡中见神奇,于平庸之中见绝妙。

五、竞赛激趣争强好胜,喜欢游戏是中小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培养竞争意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激发儿童的争强心理去追求新知,探索真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比赛情境,规定适当规则,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竞赛性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技能,提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竞赛是按照人们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而激发人们努力向上的一种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切泼曼和佛得尔对五年级两个小组儿童进行10天(每天10分钟)的加法练习的对比实验,其中一组是竞赛组,另一组是无竞赛组。由于竞赛组具有“为每天统计表上增添分数和红星”的诱因,成绩保持着不断进步,而无竞赛组成绩却有退步。可见,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鼓励进取,反对懈怠。但是,由于竞赛中获胜者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难免不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组织竞赛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不宜过多地组织竞赛,频繁的竞赛会失去对动机的激励作用,也会使学生负担过重;②采用适当的竞赛形式,避免过强的竞争性,如指导学生自我竞赛,从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的进步中获取动力;③增多获胜的机会,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成功,如按学生的能力水平设高、中、低组,各组分别进行竞赛;④在竞赛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避免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

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当前人脑的功能,只有10%左右被利用,还有90%的潜力有待挖掘。通过竞争可以引起大脑某些部位紧张,使处于“休息”状态的部位进入工作状态。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为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创造了条件,引导学生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能促进学生用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比赛中,唤起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果断、顽强、坚毅和合作的精神,收到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位数学教师每学期初发给每位同学一幅画,画上印有一棵大苹果树,平时,根据不同情况在学生的练习题纸上盖上小苹果或大苹果。同学则陆续将苹果剪下来,贴在苹果树上。为了激励学生争取得到苹果,编写了一首儿歌:“苹果树上结硕果,辛勤劳动才收获,成绩优秀结个果,看谁苹果多又多”。同学们将这首儿歌写在图画纸上。期末进行了评比,得苹果最多者,获“数学小博士”称号。

在小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都结合教学进行速算比赛、争夺小小巧算家、智力竞赛、计算接力赛和师生比赛等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六、模拟激趣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其知识的领域,让其个性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可以采用“模拟式”教学艺术,即改变单纯由教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固定模式,而去模拟生活中的某一特定场合,或戏剧中的某一相关片段等,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乐后有得。

采用模拟式教学艺术激趣,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感性知识,形象生动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下面介绍几种课堂模拟激趣的方法:

1表演模拟一年级学生年纪较小,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面对枯燥无味的字词句教学,注意力的持续性较差。教师可采用表演模拟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位老师在分析《明明上学》课文内容时,重点抓住明明的动作形态来分析,反映明明在这么喜爱蛐蛐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上学,做到不迟到的表现。为此,课文的重点板书是描写明明捉蛐蛐时的动作形态的词语,如“听、走、扒、看、捂、追、扒、找、扒来、扒去、喊叫、走、拍、跑、看、笑”等。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些词语以及理解课文内容,突出重点,教师组织两位学生到讲台一个扮明明,一个扮小文,按板书中这些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有顺序地进行模仿表演。要求将这些词语尽量表演准确,如发现有演得不够准确的,教师加以指导后再演。通过这样的模仿表演,不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明明对蛐蛐的喜爱,还渗透了写作知识。教师最后总结:今后我们说话、造句、作文等用词都要确切,表达要言之有序。

2对话模拟英语教材中常有对话练习,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除解释翻译外,重要的一步是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和句型、短语运用的能力。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即模拟对话各方的语气、神态、特征等,则会使对话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乐于学习。

有位教师在教学英语“Dustmen on Strike”时,先让学生预习,再对课文进行翻译,然后请三名学生来演“The Turuners”——特纳一家的三个成员:一名男生演年纪较轻的天真的男孩 Robert (罗伯特);一名女生演罗伯特的母亲 Mrs Trureer (特纳夫人);一名男生演罗伯特的父亲Mr Turner(特纳先生)。三人的对话各有特色:罗伯特天真活泼,快言快语;特纳夫人不知世事,多言多语;特纳先生深明事理,寡言少语。但为了告诉其妻子外界的情况,特纳先生却又不厌其烦地为她读报纸。通过对话模拟,对话的学生紧张、认真,观看的学生活跃、愉快。这样,有读、有听、有模拟,形式多样,富有魅力。

不仅英语课可采用这一形式,语文课中许多课文教学亦可采取对话模拟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等方面获得多种效益,是较自由和经济的一种模拟形式。

3象形模拟在教学中,对人对物的形象、声音等特征进行模拟,可以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有的教师善口技,能模拟出鸡、犬、马、羊的鸣叫声;有的教师善表演,能模仿出各种动作姿态;有的教师善方言,能讲出许多地方的方言俗语。将这些特长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我们称为象形模拟。

有位历史教师善方言,在教学《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第十三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最后一部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的意义的认识,在讲述中,重点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这光辉的一日,他说:“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庆祝典礼上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正式成立。”他模拟毛主席的动作和语言语气:“毛泽东主席是这样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由于湘潭方言学得像,又把毛主席的高大形象和宏伟气魄模拟出来了,因此,博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4生活模拟社会生活是广阔的,都是可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某些生活片段,让学生进行模拟。美国许多中学在上法律课时,上课即是开庭,教室布置得和正式的法庭一样,师生们分别充当审判官、辩护律师、检察官、陪审员、被告、原告、书记员、法警。这是在课堂中采用“模拟法庭”进行教学的形式,不但法律课可以适当采用“模拟式”,而且其它课也可依据其内容进行仿效。为此,有的教师便创设了“课本剧教学法”。

综上可见,模拟激趣法有其优点和特点:

(1)这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其学中有乐,乐后有得。

(2)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动作表演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胆识和才干。

(3)这种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德,得到美的陶冶。在模拟表演中,学生一般都要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与自己气质相近或相似的角色来担任,这样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发挥、发展。同时,让学生编、导、演,则会使其发现美、创造美、展现美,在活动中得到美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