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11756900000016

第16章 改变教学观念(10)

5.直观提示或表情示意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遇到障碍,想说说不出,有时说出来的又不是自己想要回答的。教师应针对这种情况,运用直观手段提示,也可用眼神、手势、动作、比喻等进行必要的暗示、提醒,这样可充分展开学生的想象。如,一位教师教“分子运动论”时,问:“一瓶酒精和一瓶水混合后够不够两瓶?”学生一时显得很惊奇,道理也不大想得通。这位教师就打了个比方:“一斗芝麻和一斗黄豆倒在一起有二斗吗?”学生立刻恍然大悟。又如,《小小的船》一课,开头是“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学生似懂非懂。教师提问:“这句话既讲了月儿又讲了小船,到底讲的是什么?”话音刚落,顿时全班鸦雀无声,个个皱起了眉头。这时候,教师打开了幻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晴朗的夜空,有个孩子坐在弯弯的月儿上,手摇双桨划动着。孩子们仔细观察着,脸上露出了笑容……6.故意出错法即在学生答问都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教师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有意挑起战火,诱导学生抢答。如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有位教师问课文标题是个什么短语结构,学生沉默不语,于是教师道:“其实,我根本没有必要问大家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因为我知道,标题是一个介宾短语。”话音刚落,教室就骚动起来,很多学生起来纠正教师的“错误”。一个错误撬开了学生的嘴巴。

7.温故知新法即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毫无发言的意向后,教师适度地提供旧知识,引起学生联想,让他们迅捷地以旧推新、温故知新,从而顺利地完成答问。如有位教师教学《警察与赞美诗》,问:“苏比是怎样的一个人?作家对他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不语,于是教师说道:“如果拿阿Q和苏比做一下比较,两人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学生立即回想并讨论,分析出苏比和阿Q至少有三方面相同之处:有着畸形的心理,有着“低俗”的目的,有着悲惨的结局。从而较完整地把握苏比的形象:既游手好闲,又良心未泯,是一个心理和行为反常的流浪汉;无论就苏比的遭遇而言或就其心理而言,都是为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这个人的态度,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当然,导答的方法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境,因势利导,见机行事。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不可低估,不容忽视。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导答艺术,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举例,让课堂趣味横生

举例,是指教师通过口语、文字、音像等教学手段,列举社会生活、自然界等各方面的实际事例,进行分析、说明、解释和论证。举例既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趣味横生,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教学案例:

李双元是知名国际法学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现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学本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但李双元的法学课非但不枯燥,简直可以说太有趣了!这是所有学生听李双元老师讲课后最大的感触。

比如讲授“合同担保”一课时,李双元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完了有关要点时,话题突然一转,说:“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实例。

“1999年12月29日,江西省高安市人陈桂林和陈春生合伙收购一车生猪,请罗柳根运到福建晋江石狮市销售,卖得猪款59250元。返回时,陈桂林将猪款藏于货车卧铺底下,但未告之罗柳根。到家后,陈桂林发现车卧铺底下的猪款不见了,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认为证据不足,未予立案。三人经当地干部调解,签订了一份承担猪款损失的协议,协议约定:猪款丢失的责任,由陈桂林承担30000元,陈春生承担19250元,罗柳根承担10000元的损失。协议签订后,罗柳根反悔,认为自己不应该承担猪款丢失的责任,陈桂林遂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陈桂林将猪款藏放于被告罗柳根车上,但并未向被告告知此事,因而被告不负有保管猪款的义务,对猪款的丢失不负任何赔偿责任,故原、被告之间签订的协议显失公平,属无效协议,据此,法院遂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好了,请大家分析一下,法院是根据合同法第几条作出裁定的?”

台下的学生立即琢磨刚才讲过的有关合同法条例,第几条呢?

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说:“这是根据合同法第54条规定,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回答正确,你为老百姓主持公道,老百姓会感谢你的。”李双元老师风趣的来了一句。

闻听此言,台下笑声阵阵,“老师,再举一个例子吧。”“老师,可以举个复杂点的例子。”

“好,这个例子是有关空白合同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小心,毕业时找工作可不要和用人单位签‘空白合同’啊。”

在学生的笑声中,李双元老师开始了空白合同实例的讲解。

李双元老师上课的高明之处在于很巧妙地用生动的案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李双元老师的课,总缺不了嘴角扬起的笑容,眼角溢出的愉悦……这样的课,还有几个学生能“忍心”放过听他讲课的好机会而去与“周公”对话呢?

那么,教师该怎样提高自己的举例艺术呢?

一、要培养自己的举例能力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地举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搜集。教师应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寻觅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多读书,多看资料。重视平时搜集和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平时准备充分,例子的来源充足,上课需要举例时所能够选择的余地就大,能比较容易地找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例子;二是平时积累得多,就可以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教学举例时就能够使针对性更强。除了把现成例子原封不动地加以运用外,还应当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所侧重,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这样,它的效用就能大大提高。

二、举例要富有创造性实现举例的创造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创造意识因为创造意识很强的人,不会安于现状,盲目从众,而是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有了这种创造意识,才能对教育方面的新信息、新例子有一种迫切获得的强烈愿望和冲动,才能主动地充实自己,才有可能使每堂课充满新意,气氛活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要提高对教育信息的分辨和鉴赏能力教学中的很多例子是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筛选出来的。在复杂的信息中,有正确的、错误的以及是非难辨的信息;有真信息、假信息以及真假参半的信息;有善信息、恶信息以及善恶难解的信息。在各种众多的信息中,要能迅速地辨清哪些信息可以作为例子使用,哪些信息不能作为例子使用,就必须不断提高对信息的分辨和鉴赏能力。

3教师要对选取的例子进行加工改造首先要积极地多方面地搜集例子,各种报纸、杂志上能够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都要仔细阅读分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场拍摄、转录,制作一些直观性强的例子,然后再进行加工改造。所谓加工改造,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认真推敲、比较,抓住核心和精华部分,去掉次要的对课堂教学意义不大的部分。如果有足够的精力,也可以把看到的好的例子记录下来,等到真正用的时候,就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挑选。通过不断积累,例子就会越来越丰富,讲课时就能信手拈来,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力求通俗易懂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历等出发,选用学生容易观察、便于想象的例子,或者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可感性强,易于理解和接受。所举事例要浅显、贴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动、幽默,这样才易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若举例用词艰涩,尽管教师可能讲得很卖力,以至于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云,这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目的。

四、要恰当、确切,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若所举事例在同类事物中具有代表性,则对学生理解观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即所举事例既要能较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便于学生准确与加深理解观点的实质,又要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迁移知识的效果与目的,防止就事论事。可以是有直接针对性的一个理论概念的具体对应物,或是具有类似价值的客观事物,也可以是反例。不论哪种例子,都要注意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能典型地反映出问题的要害和事物的规律。举例要尊重客观事实,具备科学依据,并且原理正确,说服力强。

举例要精确,这包括:一是所举事例要言简而意赅,能把握住事与理之间的本质联系,事理贯通,既可使理论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将具体的事例升华为理论。二是要明确事例所能反映、说明观点的范围、条件、程度及其局限性,防止对事例分析走向极端化、片面化,造成分析不当,贻误学生。三是所选事例与观点的本质精神要一致,不能牵强附会。

举例要适当。讲课不能没有例子,但也不能一下子举许多例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个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智力),而举例仅是一种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头脑里充满了许多具体的例子,而对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反而不能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举例要贴切。有些例子应不举或少举,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例子,无论它们如何生动、形象,一概不能举;与教学内容虽有关系但联系不太密切的例子尽可能不举,即使要举也要简洁些,只能“点”到为止。要举就应该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例子。这“密切相关”有两层含义:一是这教学内容非得举这例子不可,不然学生很难理解;二是这个例子最能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换成其他例子均收不到这样好的效果。

五、要生动具体,富有趣味所举例子形式要新颖,内容要形象、具体、生动,可感性要强,表述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例子的形式、内容、表述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课堂举例内容要具体生动,形象鲜明,有新奇感,语言要有幽默感,形式要不拘一格,富有新鲜感,且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但要防止为“趣”而设“趣”,勿使学生陷入“看热闹”、“听热闹”的状态。

六、要举内容真实、具有时代特征的事例举例的前提是例子要真实。只有真实的例子才有较强的说服力,而杜撰的例子,即便编得天衣无缝,也不应该用来说明问题,因为一旦露了马脚,便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这是举例科学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所举事例,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也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是远古的还是近现代的,都要确有其人其事,并且不能过分夸大或过分贬抑。若信口雌黄胡编乱造,或言过其实,都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或鄙夷心理。教师举例要选那些既能说明与论证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又能使学生真正从思想认识上信服并接受的材料。因此,一要选择离学生时空近的新鲜的现实材料;二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材料;三是所选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切忌胡编乱造,哗众取宠。总之,不能有科学性、政治性、常识性、史实性的错误。举例不但要真实,而且要准确无误,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含糊不清。对于想运用的例子,如果只是记得大致轮廓,记不得细节,那么宁可不用也不要想当然地随机发挥。否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会以讹传讹。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见多识广,信息来源渠道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教师不宜选用众所周知的事情作例子,而是要广泛涉猎各种报刊资料,从中挑选那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颖例子。陈旧单调的例子不易吸引学生,具有时代感新鲜感的事例,可以使学生倍感亲切。相反,如果总是重复学生已经十分熟悉的例子,不仅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干扰教学进程。

七、要掌握举例的方法1.导入式举例它指教师把事先设计好的事例在讲新课前举出,使学生注意力、思维力集中到事例上,并产生渴望解答的状态,由此把学生带入学习新课知识的氛围。例如,讲“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时,教师可先举这样一个例子:英国有个海德公园,这里是西方公认为最民主的地方,谁都可以在那里发表演说,自由地介绍自己的政见,而听众也是愿听就听,不愿听就走。但在那里有两类话不能说,一是打倒女皇政府,二是暴力革命万岁。如果谁违反这个规定,马上就会被便衣警察抓起来治罪。讲完事例之后,向学生设问:为什么在西方公认为最民主的地方也“不能讲那两类话”?从“不能讲那两类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在让学生思考或讨论片刻之后,教师引渡导入新课:“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内容,就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这种举例目的有二: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组织好课堂教学秩序。二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使其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角色。教师运用时必须把握新奇性、悬念性、引导性三大特点。

2.解释式举例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比较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等,运用通俗易懂、生动具体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理清思路,从而理解、消化知识。例如,讲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国家多党制时,教师可举这样一个典故“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是因为我国不具备西方多党制的“土壤、水分和气候”,“水土异也”。西方多党制不符合我国国情,如硬要“移”过来,将会变成“枳”,又“苦”又“涩”,人民将要吃“苦”尝“涩”。用这样的事例解释、说明、分析,学生比较信服。

教师运用这种举例方法进行教学,必须把握点拨性、解释性、分析性、化解性、启发性五大特点,才能产生“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论证式举例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列举一个或多个实例来说明证实某个观点的正确性或方法论意义,使学生对这一观点懂、信、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对“国际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认识,教师可举我国春秋时代虞与虢两国之间“唇亡齿寒”的典故,说明有着紧密关系的国家或集团之间,必须相互依靠和相互支援才能共存。由此论证说明国际关系的现状,认清当今世界的主题,明确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