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11731000000007

第7章 用智慧走出德育的困境(3)

班主任只有从真诚开始,真诚地和学生讨论生活中的问题,才能达到诚信。当我们误解了学生时,应向学生真诚道歉;当一时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时,我们不应敷衍,而要真诚地说:对不起,我现在回答不了,让我们一起努力寻找答案,好不好?……不用担心我们会丢掉老师的所谓面子和尊严,其实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真诚。我们相信:真诚之花一旦开放,定会采摘到许多诚信之果。

班级在开展“无人监考”的诚信活动中,班主任淡化对分数的评价,强化对诚信度的评价,这样的诚信行动才能持续下去。

通过班会议论有关诚信的话题。从“信用卡”的来历说起,讲述一个个诚信故事,讨论社会生活中的诚信、学校生活中的诚信。结合实际,让学生们有所收获、有所领悟、有所行动。

家庭教育同样影响着学生的诚信原则的养成与维系。有的父母一味迁就孩子,甚至帮助孩子一起来欺骗老师,所以,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要将“守住诚信”的理念传递给家长,并且传授“守住诚信”的家教方法:孩子说谎不外乎怕挨批评、怕挨惩罚,不妨给孩子多一些关爱、理解、尊重、信任,给孩子以人格的激励;引导家长逐步改变“只看分数,忽视情感交流”的家教现状,改变要么“皮带拳头”、要么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而是给孩子适当的生活指导、思想指导,做孩子的人生向导。

同样,社会生活也在影响着学生的诚信态度。在我们的社会中,因为缺乏诚信,一些商品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因为缺乏诚信,一些食品没有安全保障;因为缺乏诚信,装修污染、家具污染让一些人没有安全的居住环境;因为缺乏诚信,广告可以把商品吹得天花乱坠,药品变得包治百病……这是社会现实,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一些学生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状态之下就会变得缺乏诚信。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班级生活中,要让学生看到这些丑恶的事件,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了诚信,我们的生活将变成什么样子?要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没有诚信所带来的一个个悲剧,让学生在真实的震动中感受诚信之重,愿做诚信之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用我们的真诚让学生远离谎言,回归诚信。

学生贪图享乐不肯吃苦怎么办

——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小学的班主任给孩子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那时候,他们没有东西可吃了,就只好吃野菜,野菜没有了,就煮牛皮带吃……”

孩子们发问了:“他们为什么不吃牛奶和薯片呢?”

“他们的巧克力呢?蛋黄派不可以吃吗?”……

是的,现在城市的孩子,不知道苦难为何物。他们的早餐,还是在父母的叮嘱和利诱下吃掉的。口袋里有的是零食,书包里还有钱,学校外的商店里什么东西都有。

2006年12月8日某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学生军训9天,班主任手机打爆》,小标题是《意志磨炼需要家长配合》,讲的就是武汉二中高一新生军训的事情。学校为了训练学生意志,给他们进行了为期9天的军训。学生家长不准探营,不给孩子带手机,不买零食。可是,班主任的手机却被家长打爆了,有的学生家长一天打了3个电话。可见,我们的家长也不愿意孩子们吃苦。

没有了苦难,我们的孩子会怎样呢?北京人大代表、宏志班的创始人李金海说,一次,他来到一所私立学校,在学校门口,一个学生从家长的轿车里钻出来,后面跟着背书包的父亲。进校门时,学生对家长说:“这个月我不回家了,你给点零花钱吧。”多少,父亲问。3000!学生想也没有想,随口就说。父亲二话没说,从口袋里点了3000元就给了儿子。儿子接过钱,塞进书包,头也不回地进了学校……李金海感到愤怒!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正在培养一批不会同情弱者、不会关心他人、不会理解别人难处、不懂得体贴人的学生——多么可怕啊!

其实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那里面可以培养我们孩子很多东西:善良、俭朴、正直、勇敢、坚韧、顽强……所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苦难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那么,作为班主任,我们该怎么去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呢?我们不妨先看下面这个案例:

君君同学是家里的独生子,爷爷奶奶宠着,爸爸妈妈疼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生惯养,一点苦都不肯吃。生活上什么都要和别人比一比,穿最好的,吃最好的,书包要最好的,文具要最好的,如果比别人差了就觉得没面子,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买。学习上一遇到稍复杂的题目就放在一边,等待老师讲解。轮到做值日,只要组长一不留神,他就溜之大吉,或者到某处坐上半天再回来。

班主任李老师针对君君的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激起思想冲突

案例中的君君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讲虚荣、搞攀比、追求高档消费。他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这时班主任李老师就找到君君,和他谈起了心。

“君君,在家里你帮爸爸妈妈做事吗?”李老师望着君君缓缓地问道。

“没有。爸爸妈妈说只要我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不用我做。”君君一脸轻松地回答。

“听说你喜欢名牌。吃的、穿的都要选最好的?”李老师顺势引到主题上。

“是啊!名牌东西好,用着穿着有面子,同学们很羡慕我呢。”紧接着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名牌经,说起名牌君君是一脸的兴奋。

李老师在一旁默默地听着,等君君兴致勃勃快讲完时,轻轻问了一句:“你爸爸妈妈有这么多钱让你买名牌吗?”

君君听后一愣,过了一会儿才轻轻说了一句:“我不知道,我没问,爸爸妈妈也没说。”看来他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意识到他所花的钱是父母的辛苦劳动所得。

这时,老师马上趁热打铁,对君君说:“你的爸爸妈妈每天辛辛苦苦劳动,赚的钱不多。为了让你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自己是一分钱也舍不得花。你见过爸爸妈妈穿名牌吗?可能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买过吧?有好吃的是不是都给你了?”

听到这里君君有些坐不住了,可以想像当时他的脑子里是一片混乱,有许多事要好好想一想,李老师就此打住,不再往下说。结束谈话前,李老师对君君说:“回家好好想一想,有什么想说的明天来告诉老师,老师愿成为你忠实的听众。”君君在迷茫中似乎有了努力的方向。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君君经过一天的反省后,已经初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李老师抓住时机,向他讲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君君明白作为学生好好学习是自己的首要任务,人生中不是只有享乐,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等着他去做。作为一个学生,不应该在生活上互相攀比,而是应该在学习上相互竞争,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每个学生的最大目标。

3.给学生一面“镜子”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关系,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挑选一些生动的实例让学生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李老师选了班级里学习刻苦、劳动积极、勤俭节约的同学作为君君的学习榜样,让他如同照镜子,每日照一照。接着,老师又向君君介绍了“全国十佳少年”勤学上进的故事。模范人物的镜子效应使君君有了学习的榜样,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心理,这对改变贪图享受、不肯吃苦的不良认识和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引导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为了让君君有更深的认识,李老师在班级里开展了主题队会,提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口号。在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了自己是如何看待高消费、如何对待同学之间的攀比行为。在交流中,李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上攀比百害而无一利;太优越的生活会磨损人的意志,削弱人的上进心,养成懒惰、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只有养成勤劳、节约的习惯,才能使人健康成长。此外,李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小品,情节如下:某某同学懒惰成性,不肯吃苦,生活上处处和人攀比,花钱大手大脚……看着小品,君君的脸一阵阵泛红。小品表演结束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发表见解,只有君君在一旁想说又不敢说。这时,李老师索性让君君上来演一演,让他用表演的方式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做。此时的君君深有感触,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深刻的认识,明白了自己今后该怎么做。因此,演起来得心应手,对小品中这名同学的行为作了很好的纠正,从而也使自己在鞭策中“脱胎换骨”。

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

贪图享乐往往和懒惰相连。因此,要杜绝君君同学的陋习,就要让他改掉懒惰的习惯,多做一点事,偶尔吃点苦,对他的顺利成长很有帮助。在这方面李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1)鼓励君君积极参加学校劳动。平时的值日、大扫除,李老师每次都会指派明确的任务给君君,并请同学及时督促、提醒他。当他有较好表现时,立即予以表扬。在劳动中君君学会了扫地、拖地、擦窗户等,很有成就感。

(2)鼓励君君多参加家务劳动。李老师和君君的父母联系,让他的父母不要过分溺爱君君。平时生活中,让君君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使他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还请君君的父母在方便的时候,带君君到他们的工厂里参观一下,让他看看父母是怎样工作的,了解父母的钱是辛苦劳动所得,应该节约,不要大手大脚花钱。

(3)鼓励君君参加社区劳动。在节假日,李老师还鼓励君君参加一些社区的劳动或帮邻居做点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劳动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其社会公德心,更有助于培养君君吃苦耐劳的精神。

6.以专项评比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李老师还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评比台,开设“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两个专栏。对于表现好的同学予以精神上的奖励,让评比台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催化剂”,更把它作为一股动力,推动班级里良好氛围的迅速形成。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下列方法值得一试:

(1)带学生深入社会,让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里大家并不都是生活在美好之中,苦难就离他们不远。

(2)设置一定的情形,让他们体验生活的艰难。

(3)给他们布置一个作业,回家问一问父母,要他们把父母亲最艰难的日子写出来。

经典教育语录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赞科夫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