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11731000000004

第4章 从解决自身问题入手(3)

科学评价班主任工作,也是“解放”班主任的关键,现在对班主任的片面评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简单而庸俗的“量化”,计划、总结的份数,纪律、卫生的分数,做好人好事的次数,上交学校广播稿、壁报稿的篇数等等。姑且不论如此“量化”是否真能反映出一位班主任的成绩,单是这种形式便使班主任有做不完的统计、填不完的表格、挣不完的分数,忙于种种检查评比而不得不把科学细致的思想工作置之一边。二是“以智论德”,不管班主任平时做了多么深入扎实的学生思想工作,不管这些工作带来了多么良好的班风,只要毕业考试成绩不理想,尽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往往一律归咎于班主任。三是提倡并鼓励班主任当“保姆”,越是陪着学生自习,守着学生做操,盯着学生扫地的班主任,得到的评价就越高,而那些培养学生自育自治能力,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的班主任,往往被视为“不负责”、“不深入学生”……如此评价班主任,班主任的手脚怎么会不被束缚?我们不反对科学量化,但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并不是都能量化的;学生成绩当然反映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毕竟只是一个方面而非全部;班主任事必躬亲的精神固然可敬,但“垂拱而治”、“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管理方式更为合理科学。因此,只有使班主任工作得到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班主任们才可能从沉重的体力负担与心理负荷中解脱出来。

其次,班主任在思想上、行动上应“自我解放”。

“解放”班主任,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对于每一位班主任来说,更应主动在思想上、行动上“自我解放”。思想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要勇于更新教育观念;行动上的“自我解放”,就是应善于改革教育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要求班主任用教育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明确自己的使命是塑造灵魂,而非管制学生;自己的身份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而非学生集体的独裁者。在此基础上,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应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变事务应付为教育科研。班主任随时以科研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把自己所带的班级当作自己的教育科研基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提出科研课题,并紧紧围绕课题去思考与实践,减少各种事务对自己的干扰。这样班主任会觉得每一天的工作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因而同样紧张的工作却变得有兴趣、有意义了。

二是变个人权威为集体意志。一些班主任之所以感到太累,原因之一是他们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对班上的事什么都不放心,非自己亲自过问不可,然而,由于集体意志并未形成,班主任的努力往往收效不大,这自然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精神疲惫。一个班当然离不开班主任的个人权威,但这种个人权威应该通过健康舆论、班级法规转变为集体的意志,使班级由“我的(班主任个人)”变为“我们的(学生集体)”,这样,班级凝聚力才会形成,班主任的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三是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这是教师个人权威转变为学生集体意志后的必然结果。孤军奋战的苦与累,想必每一位班主任都体会过,但未必每一位班主任都能醒悟,这种“苦与累”是自己的错误观念造成的!既然认为这个班只是班主任个人的,既然不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那么,凡事当然就只有靠班主任一人支撑了。其实,班主任完全应该也可以把一个班级的重担让几十个学生分担的。不要老是认为学生自觉性差,能力不强。实际上,学生源于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而产生的自觉性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潜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更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所谓“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能力”,首先就是班主任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管理的机会,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当每一个学生都以主人的姿态与班主任协力建设班集体时,班主任还会感到累吗?

改革教育方法,目的在于使班主任摆脱繁杂事务的缠绕。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大胆放手民主管理。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学生思想教育与班级常规管理,因此,班主任大可不必面面俱到,越俎代庖。要分清哪些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事,哪些则仅仅需要自己当参谋、出主意,明确之后,该减则减,该丢则丢。若班主任一人兼任文娱委员、体操教练、生活保姆、教导主任……则往往心力交瘁,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班主任工作一旦“减肥消肿”,班主任的精力会更集中,其工作目标更明确,工作效率也会明显提高。另外,即使对属于班主任分内之责的班级常规管理及各种事务,班主任也不应该一手包办,而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班级,处理班级事务。所谓“民主管理”,决不仅仅是依靠几个班干部,而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出班级规范,以制度的形式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每一个人(包括班主任)都受到班集体的监督,一句话,变以“人”(班主任)治班为以“法”(班级规范)治班,使学生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这样,班主任自然便从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解放班主任”的意义,在于使班主任由体力型的勤杂工成为科研型的教育者。因此,班主任获得“解放”之后,肩上的责任不是更轻了,而是更重了,但与以前不同的是,班主任真正还原成了“人类灵魂工程师”,他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找学生谈心,深入学生心灵,研究学生思想,把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更细更好;他可以有充沛的精力结合一个班的教育实践,思考、探索教育改革,进行教育实验;他可以看书学习,进修提高,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也可以撰写论文甚至著书立说,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自己的理论贡献……总之,只有解放班主任,班主任才能“轻装上阵”,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班主任的热心不被学生理解怎么办

——“关心”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安徽的一位老师为了学生忽略了自己的家人,致使妻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儿子的学习也每况愈下,期中考试八门功课中有六门不及格,就是在儿子生病时,他也没能及时陪在儿子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老师,却在一年一度的学生评教中遇上了“红灯”,只获得了73分,这是所有参评教师中的最低分。

没有人不渴望被人认同和理解,但是,很多时候也有好心不被理解的苦恼,正如案例中的教师。

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老师们切不可对此掉以轻心,不妨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达到与学生间的互通有无。

一、了解学生的需求,关心以“恰到好处”为原则

理解人,就是理解人的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人,也是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人与人的理解是个体道德提升的基础。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手臂骨折的男孩吊着绷带来上课了,班主任为了表示对他的关爱,给全班同学分配了“关心”的任务。一下课,同学们蜂拥而至,热情主动地帮他做这做那,可是第二天这位学生不愿来上学了,他的妈妈来校告知:同学们一下课都围着他,他感觉自己像是“外星人”……由于班主任与受助者间缺乏“沟通”,没能体谅其心境,却把“帮助”强加于他,造成“助人”不成反而“伤了人”的后果。教育实践中的许多事例表明:不恰当的关爱,往往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正应验了陶行知先生在《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中提到的我们要这样为儿童除苦造福的理论:“第一,我们要承认儿童的人权。第二,我们应该了解儿童的能力需要。承认了儿童的人权并了解了儿童的能力需要,才有可能谈儿童福利,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劳而无功。”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努力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处境与心情、目的与需求,保持与他们的平等交流和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施以恰当的关爱,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掌握学生的特点,关心以“平等尊重”为原则

关心爱护学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了它,就没有了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教育为给儿童需要之事业》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焉可无同情耶?同情谓何?即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是也。”然而一旦把这种关心与爱护变成了单向的输出与给予,使教育的思想与要求成了它的附属或附加品,那么这种失衡的爱就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因为今天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个性、尊严以及意见,迫切要求平等、自主、独立。如果班主任能够尽力地尊重他们、支持他们合理的想法和做法,他们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反之,如果班主任过多地限制他们的独立性,总在旁边加以监护、指导,百般要求他们听话,甚至不恰当地指责,不尊重他们的兴趣、愿望、要求等,他们就会抱怨,以致用各种方式表示抗议。

三、善待每个学生,关心以“博大宽容”为原则

爱因斯坦曾说:“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之中蕴含了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了解、信任、期待。”在任何情况下,班主任都要善于以理智控制感情,而不要因学生可能伤害了自己的尊严,就失去理智,粗俗发狂。沉默,有时也是一种教育,而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效,因为它能起到“以柔克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学生能体会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努力改正错误。惟有如此,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四、辩证看待学生,关心以“公平公正”为原则

有人曾这样比喻:教师仿佛是太阳,学生恰如一株株向日葵,无论其大小、饱瘪,都天生朝阳,追随太阳的运动轨迹。学生们都希望老师的目光如同阳光,毫不吝啬,一视同仁地普照大地。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仿佛每天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盯视着他。”因此,教师绝对不能偏心,更不能以个人的喜好或情绪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随意评判学生的好坏、优劣,而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既不能对优秀生特别照顾、关心,也不能对“暂差生”歧视、挖苦,应该恪守“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理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总之,教师的责任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管学生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教师都不应与学生赌气,而应怀着一颗仁爱宽容之心来对待自己的学生,多与他们沟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多从他们的角度想想,多做一些真正有益于他们的事情,这才是对学生更为理智的爱,这种“爱”才更贴近学生,更有内涵。更何况,人都是以心换心的,只要交予了学生赤诚,学生回报的必然是心灵。古人说得好:“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今天的班主任,更应该具有这样的气魄。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落差时怎么办

——少抱怨环境,多改变自己

初为人师,对于未来,心中总会勾勒出一幅美妙的蓝图。然而,当你带着青春的激情开始面对学生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困惑和苦恼。理想与现实之间,时常会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不如想像中的那么可爱,环境也不如期待中的那么舒心,读了许多教育学的书籍,但却远不能应付工作中所有的问题。

这时候作为班主任的你,千万不要丧失信心,因为你还年轻。

因为年轻,你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反思,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要知道“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因为年轻,没有多少经验的你需要继续学习,学会爱,学会用真诚而宽容的心面对学生;因为年轻,你需要在挫折中勇于坚持,一切都是新的,激扬自己的理想和热情,大胆地去尝试。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故事能对我们有所警示。

刚当教师时,领导便分配我做班主任,同时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学生不尽如人愿,一个班还不错,另一个班可就难了。50多个学生全是男生,是从各个班挑选出来的后进生,他们爱玩,怕上课,有几位学生连父母的名字都写不对,却埋怨父母名字太难写!

学校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愿。教室是条件简陋的平房,因为隔音差,以致于一个教师讲课,几个教室都听得见,互相干扰。冬天下雪,雪花从漏缝儿的屋顶直接飘到室内来。

面对这样的环境,我埋怨过,灰心过,也等待过,但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脾气也变得更糟糕。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的是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和埋怨,真乃人生的悲哀。

我的体会是:比较有效、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面对现实,千方百计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不久,我任班主任的班级,班风有了明显变化。那个全是男生组成的班级,也和我成了朋友。他们帮我搞教改,帮我设计公开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出人意料的高。

如今,昔日简陋的办学条件也已成为历史的记忆。新的教学楼、实验楼,新的现代化专用教室和操作室,风景怡然、赏心悦目的校园,展现在人们面前。可见,人在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逐渐遂了人愿。

魏书生老师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面对班主任工作的种种不如意,我们没有理由去悲伤或者愤怒,就学一点改变的学问吧: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经典教育语录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