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11731000000017

第17章 解决“问题”行为要有新思路(3)

通过与家长或学生本人的交流,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并找出可能产生多动倾向的原因,从中找到可以进行教育的切入点。同时,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主动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明确要求,弹性管理。

转化多动儿童的工作不是短期见效,老师为其确立了短期目标后,要时刻关注他的表现,当发现其有过激行为时,要及时进行批评和制止。当出现良好表现时,及时给予奖励。但对于这类孩子的教育要给他一个弹性空间,允许出现反复。

第三,帮助学生释放旺盛的精力。

孩子多动往往是因为其精力过于旺盛,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旺盛的精力能够有一个正确释放的途径。故事中小康喜欢帮老师做事,老师就不时地为他创造一些机会,完成得好就在班级中表扬他,使他越发积极。从实际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寻找释放旺盛精力的方法,例如,引导学生开展手工制作,开展各种户外活动、劳动活动等。

当然,转变学动的多动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班主任除了有爱心,还要有耐心,才能收到成效。

除此而外,班主任还要明确一个概念:不要动不动就把学生“多动”说成是“多动症”。

有些老师动不动就说学生“多动症”。比如有个学生上课总是小说小动,教师用他那千篇一律的管教方法教育了几次不见效后,就把家长找来说:“你们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啊?上医院检查检查吧。”到了医院,医生往往也不做结论,只是说:“先吃点药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到底什么是多动症,其实现在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界定。我们的教师、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多动症”,基本上都不属实。真正患多动症的孩子,是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平静下来的。有的家长说他的孩子患了多动症。老师就问:“您的孩子白天有安静不动的时候吗?”家长说:“看动画片的时候老实着呢!”这种情况恐怕就不是多动症了。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注意,“多动”不等于“多动症”,就好像“胃疼”不等于“胃病”一样。动不动就说孩子患了“多动症”,最大的害处是推卸了教师、家长的责任。不但耽误了孩子,而且会严重阻碍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所以,班主任随便说学生是“多动症”,是不负责任的。

对待表里不一的学生怎么办

——绝不培养“变色龙”

有这样一个案例:

刚开学,三(1)班的丁老师就有些烦恼,新评选的劳动委员小亭一夜之间就遭到“尴尬”,这是来自班级学生日记中的一段话:

“丁老师:你知道吗?我们班小亭同学是一个非常两面派的人。我和她是邻居,对此比较清楚。她在家是小公主,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扫地、搞卫生,诸如叠衣被、叠床单、整理自己的书橱之类的事就更不用说了。好几次我去她家玩,看见她吃饭还要妈妈喂呢。你说,这样的人申请当劳动委员不就是想当官儿吗?我不同意!希望您能换掉她!……”

第二天,丁老师就在放学后悄悄观察小亭,她正在有条理地分配任务呢。这个扫地,那个拖地,自己也在排课桌。劳动委员带头干,就没人有怨言!不错,不错!丁老师微笑着。回想起刚才批阅的日记,不禁猜测到,没准儿是那位同学没当上劳动委员心里妒忌呢!

过了几天,又有同学在日记中向丁老师反映情况了,说小亭同学是“变色龙”,老师在的时候干活,不在的时候自己不干活,专门给别人布置任务。

丁老师连续观察了几天,情况果真如同学们反映的那样,有时候教室的门窗都没有关好,小亭自己却早已经走了;有时候别人在搞卫生,她自己插着手在一旁发布命令,实在令老师失望。

事实上,很多学生,包括很多所谓的好学生,都充当着“变色龙”的角色,他们表里不一,在老师、家长的面前是一副面孔,在同学面前又是另一个样子!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其一,为博得老师的好感,换取“功名”。一部分学生在班主任面前表现得特别殷勤、能干、要强,以此来博得老师的好感,主要是想当个“小官儿”。

最近,小颖有些忙。听班主任说,本周五要进行班干部就职演讲。升入六年级了,妈妈说她一直是个普通学生,怎么就不能去当个什么委员之类的。可是她的威信不是很高,平时作业拖拉,班级工作不是很积极投入,要是班级竞选,肯定轮不到她。小学阶段眼看着就要过去了,自己成绩平平,怎么办?不行!一定要和其他同学比一比。有了这样的决心,她决定在班主任面前好好表现自己。于是,若要在教室里看到纸屑,只要有老师和同学在,她就会主动弯弯腰,捡起来;如果周围没有旁人在,她是决不会捡起来的。一次,班主任老师发现她的这一举动,就找她去谈话,小颖向老师坦白说:自己想表现好些,混个小官儿当当,所以如此。班主任叹了一口气。

其二,环境的熏陶感染,使孩子失去了天真与诚信。

有这样一组镜头:放学回家,王奶奶问孙子:“孩子,作业做好了没有?”“还没有呢。奶奶,反正作业不多,让我先玩一会儿吧。对了,等一会儿,爸爸如果问起来,你就说我还有一点点没有做完,你先替我挡着。”孩子在院子里与邻居家的小孩玩纸牌。正在这时,孩子的爸爸回来了:“小磊,作业做好了吗?”“还有一点点。不信,你可以问奶奶。”“是真的吗?”“是真的!他说剩下一点点,吃完晚饭再做,小孩子嘛,不要一天到晚做作业。”一向严厉的爸爸将信将疑地打开了孩子的书包,翻出作业本来,一片空白。“小磊,过来!”孩子惊呆了,知道爸爸要发火了,便躲到奶奶的身后。“哎,不是跟你说了,吃完晚饭就做,你还骂他干什么,孩子会被你骂笨的!”奶奶啰嗦个没完,爸爸举起的手无奈地落了下来……

孩子表里不一,家长也有责任啊!

其三,“伪装自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班级里有些孩子行为不一,伪装自己,主要原因是想保护自己。

大扫除的时候,班主任吩咐小明和小雨把玻璃擦干净,小明平时贪玩,班主任前脚走,他后脚就溜。小雨想,等她擦完了玻璃就去报告老师。没有想到,小明在下课前的几分钟回来了,擦起玻璃还特别卖力,结果班主任在小结卫生扫除时,表扬了他。小雨非常生气,下课后,就向老师说明了一切。老师在跟小明谈话时才知道:当时小明如果不好好表现,班主任一定会批评他的!原来小明是为了“保护”自己啊!这样的“保护”多少有些让人觉得不是滋味!

那么,班主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学生的表里不一呢?

第一,对孩子一视同仁。不难发现,班级里有一部分表现欲的孩子,由于不太遵守纪律或者性格方面的特点,不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而老师一味地批评训斥,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于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这些学生就容易表里不一。因此,班主任对待班级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品德方面有问题的孩子,班主任应投入更多的精力,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二,对孩子提适当的要求。对于班级工作,一部分学生相当积极,因为尽了力就会不断获得成功;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表现得相对懒惰些,在完成班主任交给的任务时遇到了困难,为了要面子,他们自然就只得敷衍了事,做出表里不一的事情来。所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对学生提出合理而恰当的要求,注意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求应该有所侧重,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学生,让孩子恰当地表现自己。这样,允许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各个层次的学生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家庭与学校教育要同步。有些孩子成为“变色龙”,家庭教育也有问题。班主任在学校里对学生提出的很多要求,回到家里就成了“5+2=0”。所以,要使教育达到预定的效果,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家长联系,家校教育同步,有利于孩子巩固已有的优点,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使孩子无“退路”可走,不再成为“变色龙”!

学生有偷偷摸摸行为怎么办

——不可听之任之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案例:

在一次品德与社会课上,有学生哭丧着脸向李老师报告:“老师,我的十五元钱没了。”闻言,李老师心里咯噔一下:学生零用钱不翼而飞的现象已经是开学以来第三次出现了,在这之前也有学生反映丢失一元两元的事情。由于没有及时追究,因此,也就不了了之。望着疑虑重重的学生,李老师才开始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一旦让这种行为听之任之,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李老师即刻采取了行动……

那么,李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1.事例感化,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李老师给学生讲述了两则截然不同的故事:一个学生在偷窃后主动承认错误并归还了钱物,他得到了老师和失主的谅解,老师答应为他守密;另一个学生偷了东西后抵死不认,结果闹到了派出所,弄得全校皆知,他个人以及班级的名誉受到了很大的损坏,成了班级中的“独行侠”。听了这两则故事后,全班同学陷入了深思。

2.借助游戏,尝试攻破心理防线

由于有了先前的故事作为铺垫,大家都期望那个拿钱的学生能主动站出来。李老师深知学生虽小,但也会顾及面子和声誉问题,因此,她准备以游戏的形式不露声色地破获此案。于是,李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心愿与老师分享”的小游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纸条上写上自己这一刻的最大愿望,一个只有老师能知道的愿望。李老师此举是希望那个行窃的学生能抓住机会,鼓起勇气吐露自己的秘密。果然,几个学生在小纸条上承认了自己的偷窃行为。

3.借助舆论,感化曾经“失足”的学生

事后,李老师并没有找那几个学生个别谈话,而是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以“写给一个勇敢的人”为题写一篇周记,要求是书信的格式,真实地记录这次的突发事件以及你准备对那个勇敢的人要说的话。

有名学生在信中这样写道:“你一直不敢承认,我觉得你真是个坏学生,可是最后你承认了。因此,我觉得你还算是一个勇敢的人,希望你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也有学生这样写:“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做了一件我们大多数人‘不敢’做的事;你真的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在事后勇敢地承认了错误。”那些犯错的学生中也有人这样写:“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真不好受……”李老师挑了其中几篇让宣传委员贴在班级的“学习与生活”栏里,不署名。

4.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

班级中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后,李老师趁热打铁,又通过学校少先队,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到班上开展了一次题为“小偷小摸危害大”的专题讲座。在活动的筹备、进行过程中,学生们接触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此外,李老师还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了电影《围墙内的自白》,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少年犯故事、一句句令人警醒的独白、一声声催人泪下的哽咽,以及一曲交织着悔恨与痛苦的《铁窗泪》,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那一周的周记来看,学生的内心又发生了强烈的碰撞。

从此,这个班上再也没有发生过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

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值得新班主任们借鉴。

当然,在处理学生的小偷小摸行为时,下列几点是应该加以注意的。

首先,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们的心灵是脆弱的,在处理这种事情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谨慎。如果处理不慎,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也会给老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一定要记住我们是老师,不是警察,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和教育孩子,而不是抓小偷。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百分之百的证据一定不要下结论,有时在短时间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我们也绝不能出现类似翻学生书包或者搜身等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行为。另外,就算确认了偷拿东西的是谁,我们也一定要保护犯错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在班里公布孩子的姓名。

其次,从心理上去引导孩子。

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用师爱让孩子从心理上克服这个毛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行为是有害于自己,比如偷拿别人东西是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行为。对一些平常缺少关爱的学生老师要以加倍的关心去感化他,让他觉得犯这种错只是一时的糊涂,只是自己人生道路上一个小插曲,不影响他向善的目标。犯错并不是可耻的事情,谁都有犯错的时候,只要能及时改正仍然是好孩子。

第三,避免负面影响。

制造正面的班级舆论是需要的,但是当一些孩子的议论可能会伤害到当事孩子时,教师就要作适当引导。同时对犯错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用自己的信任来感动孩子,给犯错的孩子一个改过的空间。

总之,班主任一定要记住“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古训,对班级里发生的这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及时找出犯错的孩子并帮助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