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低别人不等于抬高自己,真正受人尊敬的人,懂得认识每一个人的价值,不会轻易毁坏他人的名誉,而这种自重重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
⑤对你很重要的事,即使别人不合作,你也要坚持到底。
轻易妥协,随便放弃理想的人,也许表面看来处处都很和气,可是这种丝毫没有个性的人,往往不能得到人们由衷的佩服与喜爱。自认为值得争取的事,一定全力以赴,这样才能肯定自我的价值,进而喜欢自己的所做所为。
⑥应努力增强感情的力量。
冷淡自持,固然可以保护自己,可是与人交往,能用真心投入,产生同喜同悲的感受,这才是真正深厚的感情。不要怕流露感情,相反地,更要努力培养正确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
⑦学习如何给朋友支援。
自私自利的人,很难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只有肯付出友情,肯帮助他人,乐于与人分享喜悦也分担忧愁,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美好。
⑧使用原则来观察你的人生。
你是宇宙的惟一,有你自己的人生原则。你不需要模仿别人,也不必要扭曲自己。张三的帽子戴在李四头上,未必合适,你的人生也只有遵循你独特的原则,才会活得合适,活得好看。
喜欢自己的八点建议,都很简单。你无需换上漂亮的衣服,改变讨人喜欢的面孔,说些迎合他人的言语,只要你静下心来,学习看重别人,看重自己,培养成熟独立的个性,你就向“喜欢自己”这个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谁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呢?
答案当然是:你自己。
在你忙着想赢得整体世界的肯定之前,别忘记先讨好最重要的一个人——学会喜欢自己,接纳你自己吧。
四、新是旧的终点,旧是新的起点。
在上一个工作与下一个工作之间的空档,是一个很好的反省时机。
一般人总认为,离开一个工作,如果不马上再去就业,那就是失业了。而谁也不喜欢陷入失业的状态,因为失业总是象征着一种失败,失去工作、失去头衔、失去薪水,最重要的是,失去社会肯定。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很不幸,一个人如果经数度失业,每次在转换工作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段空档。做无业游民似乎不是好事,不过能面对失业,倒也是人生难得的经验呢!
失业感觉很奇妙,好像是一个人突然脱离了他所生存的环境,赤裸裸地与这世界毫不相关。
走出旧的办公室,一个人就什么也不剩了。没有公司、没有同事、没有办公桌、没有名片、没有薪水袋,这时以往困扰的许多问题,全都可以抛在脑后。
可是,抛不掉的是眼前的新问题,这新问题很单纯,却很难回答,那就是:
“我能做什么呢?”
笔者有一位朋友,工作了十几年,到将近四十岁的时候,突然因为事业发生变故,而赋闲在家。
这段时间也有一些工作机会,可是并不合适,因此他也就毫无选择地加入了“失业族”的行列。
起先这位朋友以为自己很快就会再就业,所以并不以失业为苦,可是经过一段等待的时光之后,他开始有点担心,怀疑是不是真的有能力,也不知道是不是还会找到另一个更光辉灿烂的事业。
于是,他想到该问一问自己,也问一问别人:
“我能做什么?”
笔者还有几位朋友,都曾经一度失业,被迫早早就想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爱做什么,甚至非做不可的是什么。
日后这些朋友都找到各自的发展方向,他们的际遇也未必全然顺遂,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不论环境如何变迁,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因为他们早早就了解到,自我肯定是他们的人生原则。
别人给我们的东西,都可能会失去。
一张办公桌、一个头衔、一份薪水,谁也不知道明天是不是还会继续存在。
重要的,不是想尽办法去留住这些东西;重要的,是除去这些东西之后,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有什么价值。
我们都知道,自己不等于一个头衔、一张名片,也不完全属于一张桌子、一个公司,可是一旦真的把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拿走,我们却又感到失落,寻不到一个适当的位置。
失业并不是好事,可是任何人如果能够失业一次,就多得到一次面对自我的机会,可以更深刻地去发掘自己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
而这样的机会,在年轻时遇上,可能比年长时更为幸运。
平常我们有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可以肯定自己。我们有薪水、有同事、有一个办公的地方,这样我们就以为安身立命,不必多所忧愁了。
唯有在我们失去一切,两手空空,这个奇妙的时刻,我们才会认真去考虑:自己究竟能做什么。
我们能做的事,可能远超过自己的想象。我们要做的事,也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所能涵盖。我们爱做的事,也许根本和现在的职业无关。最后,我们非做不可的事,眼前正是着手的大好机会。没有社会肯定,这时自我肯定才最真切。
我的朋友们经历过一番深刻的思考之后,都跳脱出他们原本裹得紧紧的社会外衣,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风貌。
有人离开复杂的大公司,自己去创业:有人摆脱老板的阴影,做一个独立工作者;有人放弃紧张的生活,选择过清闲惬意的日子;更有人去读书,去旅行,去弹琴唱歌,放任自己活得尽兴。当然,也有人认真地去做社会服务,去为社会团体出力,去从事自己向往的活动。
去做什么事,并不重要。
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环境、喜好、志愿,会做截然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不论是轻松还是严肃,是紧凑还是松散,都无所谓好坏对错。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外在的鼓励,工作的成就、同事的支持、金钱的酬报,这些收获是激发人前进的一大动力。
然而,外在的肯定并不是我们惟一的力量。催促着人向前走的,还有一份不为人知的自我动力。
这动力来自对自己的认识,也来自对前途的期许,即使环境挫折我们,周围的人都背弃我们,凭着内在的执着,我们仍然可以走自己的路。
人真正的魅力,并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形式,一张办公桌、一个头衔、一份工作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真正吸引人的是一种执着,在任何横逆下,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往何处去。
五、寻找心灵之花
别出心裁的广告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1874—1965年)成名之前,生活非常贫困。虽然写了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稿,但出版后无人问津。
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毛姆别出心裁地在各大报刊上登了如下的征婚启事:
“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的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
几天之后,全伦敦的书店,都再也买不到毛姆的书了。
1.真实的镜子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只有在找到自我之后,才可能真正去爱人与被人爱。”
向外祈求爱,是枉然的;我们不会真正拥有爱,除非每一个人能从内心里,去接受自己,去爱一个可爱的自己。
我们都见过一些人,自诩为有吸引力的人,不断更换伴侣,常常以身旁有佳人为伴,或是有护花使者而自豪。然而,这种表面风光,是不是更衬托出一个人内心的空洞、寂寞与怯懦呢?
找到自我——心理学家的这句话说来容易,多少人却可能在岁月的几番波折之后,才能真正触及生命的核心,明白自己该前去的道路。
有一位美丽的女明星,年轻时拍了许多电影,是大家公认少有的美女。这几年她不拍电影,到处演讲,传播一些新观念。
最近在一份刊物上,看到她与一位教授谈论环境保护的问题,她的谈话显然有一个清楚的系统,观念很新颖,但是肯定是经过透彻的思考,深刻而有条理。
这篇谈话内容由于是转载而来,所以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美丽的女明星,居然连张好看的照片都没有出现,这本来是不可思议的事。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不需要看到美丽的脸孔,只凭着长篇大论的谈话,我居然能够感受到,一个人因为不断努力,而散发出来的另一种魅力。
这一种魅力,让人记忆,让人思索,更让人感动。它不再只是一种浮面的美,而是能撼动人心的力量。
什么才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样的魅力才是真正的魅力?
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才能去爱人与被人爱?
别人的故事,同样可以映照出我们自己。所有世俗认定的价值,未必是我们真心的渴求,去追逐依附表面繁华,并不能凸显出一个独特的灵魂。
做风流人物,做美女,跻身上流社会,凝聚众人的焦点,这些也许是值得羡慕的。
学识渊博,辩才无碍,官高权重,金银珠宝堆满,住华厦,吃美食,拥厚裘,往来俱是名流,这些也许是人生快事。
可是,引领一个灵魂,在漂泊的人世间寻着安定,所凭借的可能并不是这些炫人的花花景象,反倒是最简单的东西——一点光明、一盏心灯、一个微小的心愿。学者的心愿,是钻研学问,研究人世间的道理,这是他的职责,他的本分,也是世界殷殷期望于他的一点贡献。至于其他的故事,其实不是最重要的。
而一个明星,她也是应该致力于自己的工作,和一般人一样,既然如今一个明星选择做一个传播者,她能思考,善传播,持之不懈,这就是发挥了一个人最大的价值。
过多的渲染与传奇故事,把许多伟大人物,着上绚丽缤纷的色彩,却反而未能让我们见着背后的那真实的本质。伟大人物的本质,其实大半是朴素、顽强,而又具备充沛的生命力。
2.看清自我的掌纹
一个人与自我的生活,是一个人社会生活中最首要的生活。社会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心目中的自我是怎样的,他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决定着一个人整个的生存方式。
人的自我形象,是指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心目中有关自我的评价、态度和感受。换言之,也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自我心像,也称为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等。人们都渴望了解自己,一个缺乏自我了解的人,犹如轮船没有舵手,注定只能随风而飘,随水而荡。自我了解,会给人们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向提供手段和方法。自我了解不仅包括对自己现状的了解,还包括掌握自己可能的发展方向。当然,没有人能够做到彻底了解自己。事实上,要是我们真的彻底了解了自己,那么,生活又将变得多么单调、枯燥!人们的自我生活的关键在于发现和发掘,努力进取以更深入地发现自己,发掘并运用自己内在的人格潜力。这样的探索是极为有益的、激奋人心的,因为它就是通往自己的人性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探索“航行”中,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发现和塑造。
人类生活的最终目的,或许就在于自知。人们对自己是谁、在朝哪个方向发展、将来有一天可能会成什么样的人,都需要有一个清楚的意识和认可态度。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也是一个过程,一次旅行,一次冒险。日益增长的自我认知,很可能成为自由的巨大源泉,成为我们挖掘到自我潜在的人格力量的开始。因为信任了自己,才有可能信任他人;人们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了解他人和周围世界;人们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包括接受自己的冲动、情感和梦想。而且,只有在注意和重视了自己以后,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教育、工作、朋友和家庭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此岸与彼岸
每个人对于现实中的自我(即:我是什么样的人)能通过上面各种方法进行了解。但是在心理学上,还有其他问题,例如:理想的自我(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别人眼中的自我(我认为某人把人看成什么样的人)等。事实上,每个人现实的自我概念,与理想中的自我概念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比起现实中的自我,人类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用、头脑聪明、有出息、有成就、富有创造力、坚强、有责任感等”的人。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未来的形象更好,能感到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相差还有距离。
诚然,因为自己的现实与理想有差距,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达到追求的理想境地,意味着对现实的自我多少有些不满意之处,实际上,如果这是对那些带有心理问题和烦恼的人进行告诫,那么,当这一告诫在成功中完结之日,也正是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差距变小之时。
积极的自我概念乃在于促进自我的发展,而不是自欺欺人地蒙住双眼。积极的自我心像是实事求是地正视现实中的自我,多多地竖起理想的旗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自我的期望而不懈地努力。
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差距,也许会给人生带来苦恼和不完美之感,然而,也正是这种差距,能够唤醒人生不断积极进取的欲望,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因此,正视自我,正是美好人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