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孩子的一个想法竟是如此的简单,我不仅在心里开始微笑,也为刚才没有马上发脾气而感到庆幸。孩子们许多调皮的做法,很多时候往往源于一个淳朴的理由。我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指责,打掉的不是孩子的缺点,往往会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想到这,我微笑着看着他,问:“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孩子摇摇头。“是啊,小树一样不乐意你踩到它身上啊,下次可要知道不能这样做了。”孩子点点头。“去吧。”看着孩子快乐而去的身影,我的心也为这件小事而明朗了半天。
刚说完不让爬树,学生就公然违反,这岂不是向老师挑战吗?
很多老师就是这样想事情的。他们总认为,学生“顶风作案”,明摆着就是和老师作对。其实很多学生违反纪律,本来主观上并没有和老师作对的意思,他的心思并不在老师身上,是老师自觉主动把矛头引向自己的。教师这样不加分析地冒然站到孩子的对立面去,而且多次如此“导向”,最后孩子就索性和老师对立起来了,真的成心捣乱了。
我们可以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制造敌人”。
“黄玫瑰”老师就很聪明,她能“化敌为友”。
“黄玫瑰”老师发现学生公然不听她的话,第一个反应也是“不满”,实属人之常情。问题是她能压住自己的不满,而且能成功地把这种不满迅速转化为“探究”,去询问孩子“为什么爬树”。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很了不起的转折。有许多老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没有能力实现这种转化,他们的思路沿着“不满”向前进,变成了“发泄”,于是点燃了战火。
“黄玫瑰”老师遇事能保持平常心;很多老师不能,他们失控了。
所以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
还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
经验告诉我们,人有研究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地质学家不会对化石这样喊:“你怎么可以出现在这个地方?”当你把对方当作研究对象的时候,你就不会幻想对方适应你的要求,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黄玫瑰”老师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所以她不生气(一个想研究学生的教师是“没有时间”生气的),结果她得出了一个很科学的结论:“孩子们许多调皮的做法,很多时候往往源于一个淳朴的理由。我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指责,打掉的不是孩子的缺点,往往会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
有科学的结论才会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既然孩子并不是想与老师作对,既然他爬树只是因为一个淳朴的理由而忘记了纪律(这种“忘记”当然也是缺点,不管理由多么淳朴),那么这孩子需要的就不是简单的批评和纪律的重申,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这比“承认错误”要重要。“黄玫瑰”老师采用的是“拟人法”,把树拟人,让孩子替树想想,不要踩到它身上去。对于小学生,这种方式挺好的。当然,要树立纪律“观念”,这还只是个开端。
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以自我为中心地想事情,说的话全都是他自己的感觉,立足点从来不会变一变。“黄玫瑰”老师不然。她不但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且能从孩子的角度,甚至能从树木的角度看世界。我们把这叫做“立足点的多元化”。能多角度看世界,是为智慧。
学生“顶风”爬树,这样的偶发事件放到有些教师手里,本来可能成为一个把老师气得发疯,弄得满城风雨的“事件”,可是到了“黄玫瑰”老师手里,在微笑中,举重若轻就处理完了,她还因为此事心情“明朗了半天”。“黄玫瑰”老师把麻烦酿成了快乐。
“黄玫瑰”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更重要的是,她热爱生活。
可见,教师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有意识地反思
偶发事件的产生,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大多在情理之中。如,学生之间因琐事而产生的冲突甚至斗殴,多半是以往积怨的爆发;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出现的纠纷,多半是以往隐藏的师生矛盾的公开化;学生损害公物或小偷小摸,多半是品德发展中的问题的行为显现;学生离家出走多半是长期家庭矛盾导致的恶果。
因此,有心的班主任在面对偶发事件时,常常会有意识地进行反思: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没有预料到?它反映了什么问题?它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德育规律?从中寻找自己工作中的得与失,及时发现问题和努力方向,进而据此改变工作策略,调整德育行为,不断超越自我,使班集体建设趋于最优化。
让我们看下面的案例:
“丁零——丁零——丁零——”学生们踩着铃声陆续走进教室。
“我的桌子放反了!”李力叫道。
“咦!我的桌子怎么也摆反了?”王进一脸问号地看着我。
“我怎么放书包呀!”平时不大爱说话的张琴也出了声。
……
此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桌子反向的问题。原来,我们的教室将要在明天成为考场,桌椅必须全部反向摆放。为了放学后布置考场方便,我和几个学生在打扫卫生时就把桌椅掉了个儿。
现在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将错就错”吧。我要求学生回到各自的座位,面向教室后的黑板就座。这下原先的最后一排现在变成了“第一排”,我也走下讲台,来到后面的黑板前,开始了我的语文课。
这节课上得出奇顺利,学生们听得认真,发言踊跃,前几排(原先的后几排)的学生尤为投入。下课后,我走到这节课坐在第一排的一个上课时常做小动作的学生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这节课你表现得很出色,还要加油啊!”这个学生一听,腼腆地笑了:“老师,这可是我第一次坐在前面上课呢!”听了他的话,我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个学生的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开始留意学生们对座次的感受。坐在前几排和中间的学生,因为老师的目光经常注视着他们,提问时也常在他们身边,因而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因此他们上课较认真,能积极发言,对学习有信心。与之相反,坐在后几排的学生因为老师的目光很少能扫视到他们,再加上老师质疑解答时总是被前面的学生包围着,很少走到后面,所以认为老师不重视他们,因而也就放松了自己,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时间长了,成绩上不来,对学习也就缺乏信心了。有个坐在后面的学生甚至戏称:“老师往后排走就意味着有人要挨批了。”看来,我们已经在有意无意中伤了这些坐在后几排,尤其是因成绩差而被排在后面的学生的心。
主观上讲,没有一个老师愿意“丢掉”一个学生,可客观上,诸如学生人数、教学环境、传统教育理念等众多因素却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忽视了某些东西。中小学生具有明显的附属内驱力,即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认可,需要从老师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老师即使只是关注地一瞥,微微地点一点头或轻轻地爱抚,这些细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们感到快乐,认为那是一种“师爱”情感的流露,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并将引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此看来,是我们忽视了那些座次靠后的学生的情感需求。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是不愿受到冷落而已。
其实,工作中教师们有意无意间冷落的又何止这些学生呢?曾听说这样一件事,有一个班级的中等生对差生说:“我真羡慕你!虽然你的表现不好,起码得到了老师不少关注。”这句话听起来多让人心疼,它道出了多少学生的心声!一个班级为数众多的不正是这样一批学生吗?他们既不能因“成绩好”受老师关注,也不会因“表现差”被老师批评。其实,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注。让我们给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更多的关注:上课时,把目光多投向这些角落,把学生拉回到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质疑解答时,主动走向这些角落,给学生以鼓励;下课时,融入这些角落,倾听学生的心声。
能经常这样自觉进行教育反思的班主任,自然能始终保持一种敬业、开放、发展的心态,并能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
增强自制力
出现偶发事件时,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这就是自制能力。这是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修养和教育劳动的技能。
教育工作琐碎而复杂,学生的个性又千差万别,在教育实践中,常常会遇到难以预料的事。如果班主任善于保持心智健全和精神宁静,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能顽强地、耐心地、要求严格而又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就会达到实施有效教育的目的。遗憾的是,有的班主任在学生不好好学习、不遵守纪律或班内出现了某种偶发事件时,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对学生大喊大叫,吹胡子瞪眼睛,甚至讽刺、挖苦、体罚。这样做的结果,学生可能暂时被压服,表面上遵守了纪律努力学习,但是,这种状况绝不会持久。根据心理学分析,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只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那些属于神经系统弱型的学生感到抑郁而失去自信;使属于神经系统强型的学生感到刺激而以同样的态度待人。有的学生还会由于受委屈、受歧视而变得容易激怒或故意捣乱、说谎、做坏事。这就是由于学生经常受到指责、斥骂而出现的心理变态。可见,若班主任不能自我控制,即便你有渊博的知识或通晓教育理论,也可能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事。因此,班主任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修养:
(一)要沉着,不发火
一个有自制力的班主任,即使在学生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面前,或遇到粗野无礼的学生和家长,遇到让人心烦意乱的复杂矛盾,也能表现出冷静和沉着,使自己的感情永远处于清醒的理智控制之下。
有位一向以管理严格闻名的老师接手了一个乱班。学生们预感到今后的日子不好过了。第一次上课,有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几个斗大的字“×××,请回去!”
这是一个需要班主任当机立断迅速解决的事件。面对这种尴尬的场面,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不恭而发火。而是用幽默的语言缓解了这种紧张的气氛,也为自己找到了走出尴尬的台阶。他是这样说的:同学们,看来你们今天是在以一种不欢迎的方式来考验我。你们写的“请回去!”这三个大字,几乎一下子把我打懵了,幸亏我发现你们是很懂礼貌的,你们知道吗?这个“请”字叫我好感动啊,如果你们改成“滚出去”,那我可真是无地自容了。因此,我在这里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大家,特别要谢谢写这六个字的同学。同时,我请求你们收回成命,让我留下来,我会成为你们喜欢的好班主任。”这位班主任的做法真是令人佩服,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结果不仅平息了事端,教育了无理取闹的学生,也使广大同学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事后这位老师说:“我当时未发雷霆之怒,是因为我有过教训,深知用粗暴的办法去平息事端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是放弃了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的做法。”
(二)要冷静,不迁怒
教师作为普通人,当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当你作为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你就不能不顾及到自己的感情、行为对学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就不能不预见一下自己的教育措施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因此,就不能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做到既不因自己的不快迁怒于学生,也不因自己的愉快在学生面前忘乎所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也应当把个人的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之外。”对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来说,具有这种心理修养是何等的重要啊!
(三)要敏锐,有节制
学校教育不是一种封闭体,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党的政策的变动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无不对学校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班主任的思想修养、智能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摆脱一切束缚,使自己的行为举动表现得敏锐而有节制。“成功的教师就是诚心诚意地追求他们的工作意义,不知疲倦地为扩大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奋斗,现实主义地保持他们的自我概念,以及遇到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有条不紊地进行自我更新。”另外,学生也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心理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班主任还应当具有敏感地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的能力,用以随时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和预定的教育计划和程序,以便取得最优化的教育。
(四)讲师德,是根本
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而导致失去心理平衡的原因起码有以下四点:①教师本身就不喜欢教师职业,没有搞好教育工作的兴趣和追求;②不热爱学生,不能摆脱对“后进生”的先入之见和惩治思想;③在师生矛盾中,过分强调学生的思想行为太令人不能容忍,不能严于律己而从自身寻找师生矛盾的原因;④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自身修养较差。如果班主任不理解教育工作的意义,不认识教师劳动的价值,不刻苦学习教育科学加强自身修养,就不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提高自制能力“也有一系列技术性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控制自己……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一位教师,这样就会帮助你抑制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有经验的教师还提出:“时时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也是保持自我情绪稳定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