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11715500000021

第21章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应对(2)

③更换保险丝时,不得使用超过规定的保险丝,更不能用铝、铁、铜质导线来代替保险丝。

(5)防伤。为了预防不应有的割伤、烧伤和烫伤发生,注意做到:

①使用玻璃仪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防止碰击。

②通电的电热器不要随意搬动;放在液体里的电阻丝,当电源接通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

③用电炉加热,容器中的液体不可装得太满,以免易燃品溢出落在炉上燃烧。

④在做有关水的沸腾等实验时,不要使蒸汽出口对着人体。

⑤在车间实训时,一定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不要随意伸手去开动的机器下取物;开机前要确认自己和周围同学都在安全区域,才可启动机器。

(6)防菌。学生在做生物实验或生化实验时,常常会接触细菌和微生物,如操作不慎,很容易感染致病。要注意做好防感染:

①要穿上隔离衣,戴好卫生帽、卫生口罩和胶皮手套。做解剖实验时,要尽量借助仪器操作,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解剖材料。

②必须用手时,一定要剪短指甲;若手有外伤,则不能进行解剖操作。

③微生物学实验时,要小心仔细,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如果万一遇到盛菌试管或试瓶不慎打破、皮肤损伤或菌液吸入口中等意外情况时,则应立即报告老师,及时进行处理,切勿隐瞒。每次实验完毕后,都必须把所有仪器抹净放妥,将实验室收拾整齐。凡带菌之工具在洗涤前,须浸泡在3%来苏水液中进行消毒。每次实验需要进行培养的材料,应标明自己的组别及处理方法,放在指定的地点。实验室中的菌种和物品等,未经老师许可,不得携出室外。离开实验室前将手洗净,并对所有防护用具做消毒处理,定点存放。

(7)防放射性辐射。为了防止放射性危害,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尽量缩短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时间,这是防止放射性伤害的有效措施。

②放射源应置于固定存放地点并加强屏蔽保护,用后应立即归还原处。

③任何形式封装的放射源,均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应使用专门的镊子、托盘等取用,用毕应归还原处。

④操作时,应佩戴防护手套、防护口罩和防护服,操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洗脸。

⑤放射性液体需要在通风柜中操作,粉末态放射源则应在手套箱中操作。

⑥若遇有放射源跌落、封装破裂等意外事故发生,则应及时报告老师。

(8)防噪。防噪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控制声源。例如调整平衡,在摩擦处加润滑油或用弹性耦合、安装消声器等。噪声个人防护,主要是用声衰材料制成耳塞等护耳器或戴头盔,以降低噪声对人耳的刺激。

(9)防腐。遵守实验室规定,防止化学液体溅出,灼伤。

(10)防磁。存放带有磁性的物品时,防止磁性仪器失磁,防止有些仪器着磁。两个以上的条形磁铁、磁针也要本着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则,科学合理存放。在实验中防止磁化和磁干扰。如蹄形磁铁极间要放衔铁,使其构成磁回路。各种磁性仪器,要远离热源。还要与音像带磁带、工具和零件分开存放。

集体活动发生拥挤怎么办

拥挤是指一种在很短的时间内,因为某种突发的原因在人员集中的场所内引起的情绪亢奋、行动过激的失控现象。这种现象常发生在人员密度大、活动空间窄小的地区,尤其是在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因此,在公共场所避免因拥挤产生的混乱和意外伤害是十分必要的。

拥挤现象多发生在举办大型比赛、演出、促销等活动的现场或人员相对集中的商场、影院、展销会、庙会等地。校园内也能发生因拥挤伤人的事但往往易被人们忽视。据统计,在校园内,当学生们听到下课铃声,从教室拥向操场、卫生间时,在窄小的楼梯和走廊里最易发生不测,尤其在照明条件不好时,危险性更大。

拥挤常常会造成人员的意外伤害,轻者可造成被挤压人员皮肤、软组织损伤,重者可造成骨折、窒息等,有时甚至可造成死亡。

2005年10月25日晚,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中心小学晚自习课下课时,因学生在教学楼道间嬉闹摔倒而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45人受伤。

2005年10月24日上午,湖南娄底市第四小学校园内发生楼梯拥挤堵塞事件,10名学生受伤,其中4名伤势严重。

2005年11月1日下午,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估衣小学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10余名学生受伤。

为了防范拥挤事故的发生,班主任应协助学校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在平时教育学生:

(1)举行大规模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学生要按老师的指点站座,不要扎堆。

(2)局部有人大声喧哗,不要一窝蜂跑去看热闹,应站在原地,或远离喧哗人群,保证自身安全。

(3)上下楼梯或在楼上走廊穿行时,要依序慢行,切忌推搡打闹或前推后拥挤成团。

(4)行走在桥梁、楼梯、楼道上,不能齐步走,以防行走频率暗合建筑结构振幅而使桥塌、楼垮。

一旦拥挤事故发生,应教育学生:

(1)保持镇静,若周围人群处于混乱时,可能的话,不要盲目跟随移动,在相对安全的地点短时停留,尽量侧靠着墙壁,以保证自己不被挤伤。若后方人群压过来,只能向前走时,保持冷静,将两臂横在胸前,稳住脚跟,尽量不要往前扑,保持身体平衡,切忌摔倒。

(2)拥挤中被挤掉书包、鞋子等,切勿低头捡拾,否则后面的人群拥上来,会出现死伤事故。

(3)注意收听广播,听从工作人员指挥调动,服从现场工作人员引导,尽快从就近的安全通道或应急出口撤离,切勿逆着人流行进或抄近路。撤离时要注意照顾好老人、妇女、儿童,为他们疏通道路。

(4)不到方法用尽时不要贸然采取危险方法逃生,如跳楼、跳水等方式同样会带来伤害。

怎样对学生发生的意外事故进行简单的应急救治

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意外事故。如果不及时救治,伤情就会恶化。为此班主任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

有关专家强调,当学生意外受伤,应尽量缩短等待接受治疗的时间,防止伤口的情况恶化。因此,了解如何迅速采取急救措施比什么都重要。下面是一些简单的建议:

1.严重割伤

学生被利物严重割伤,如果不及时处理伤口,很可能会导致伤口发炎。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最好找到经过消毒处理的吸水性棉条或纱布,两端最好不带胶布,以防伤口血液凝结后将纱布去掉时引发伤口周围皮肤疼痛。当然,在意外情况下,一般手头很难找到经过消毒处理的吸水性棉条或纱布,教师也可以考虑替代材料,任何一块吸水性强的干净布都可以,但不要使用手感蓬松或粗糙的面料,以防布料的纤维粘连伤口。找到以后,用消毒棉或布按住伤口止血,直至血液不再流出,然后换一块干净的消毒棉或布将伤口包牢。应注意的是,在对伤口进行基本处理后,应立刻到医院接受更专业的处理和治疗。

2.手臂受伤或骨折

在接受医生治疗之前,教师最好用三角形绷带支撑学生受伤的手臂,以免伤势加重。处理这种伤口时,在肘关节可以弯曲的情况下,应将受伤的手臂用绷带或枕巾悬在身体前面。将臂置于绷带中央,平吊于胸前,然后将绷带的两端拉至颈后打结。固定好手臂后应立刻看急诊。

3.皮肤擦伤

皮肤小面积擦伤,若在一般部位,教师可用红药水或碘酒局部涂搽不需包扎;而关节及其附近的擦伤,则应首先局部消毒,用0.05%的新洁尔灭清创面,再涂以消炎软膏,以免局部干裂影响锻炼,若感染,易波及关节。

皮肤大面积擦伤,首先应以生理盐水或0.05%的新洁尔灭清创面,然后局部消毒,最后盖以消毒凡士林纱布和敷料,并包扎。必要时可加抗生素,预防感染。

4.皮肤撕裂伤

皮肤撕裂伤是指皮肤受外力严重摩擦或碰撞所致的皮肤撕裂、出血。轻者,消毒后,以胶布黏合或用创可贴敷盖即可;面积较大者,则需请医生止血缝合和包扎。必要时酌用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国际单位肌肉注射,以免引起破伤风感染。

5.刺、切伤

刺、切伤是指运动中被尖锐器物刺破或刀割所致的伤。处理方法同撕裂伤。伤口小而浅者无需缝合,深而宽者应去医院缝合后酌用破伤风抗毒素,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6.挫伤

挫伤是指在钝器直接作用下,人体皮肤或皮肤下组织所受的伤,如运动时相互冲撞、踢打所致的伤。

征象:单纯的挫伤仅局部青紫,皮下淤血肿胀、疼痛。以四肢多见,可伴有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合并肌肉断裂、骨折、失血、内脏损伤和脑震荡。如合并内脏损伤,患者常伴休克,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处理:局部休息,限制活动,在24小时内冷敷和加压包扎,患肢抬高。疼痛明显者可服去痛片,外用风湿跌打膏、伤湿止痛膏等。48小时后可开始理疗和按摩,肢体开始活动。若有血肿,可局部消毒,用火针刺入放血并包扎。必要时可给抗生素药物,以预防感染。

7.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是指在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下,使肌肉过度收缩或拉长所致的肌肉纤维损伤或断裂。易发于下肢、肩胛、腰背部和腹直肌等部位的肌肉。

征象:局部肿胀、疼痛,明显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摸之发硬,活动时疼痛加重。有肌肉断裂时,则局部肿胀明显,伴有皮下严重淤血和功能障碍,也可摸到凹陷或异常膨大的断端。

处理:轻者可立即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并加压包扎。若肌肉大部分或完全断裂,应加压包扎并立即送往医院处理。

8.关节韧带扭伤

关节韧带扭伤是在间接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转动,而造成的关节内外侧韧带部分纤维断裂,易发于踝、膝、腕、掌指、腰和颈椎关节部位。如踝关节扭伤后不能搓揉按摩,也不要敷热毛巾,应立即停止运动,可用冷水浸过的湿毛巾或冰块冷敷,冷敷冰袋或冰块应用干毛巾包裹,不可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踝关节制动可采用胶带固定、石膏或护踝支具固定。受伤部位的制动、加压包扎和冷敷可有效地减少韧带断裂部的出血,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日后血肿机化性疤痕,这是急性踝关节扭伤早期最基本的处理方法。若踝部扭伤超过24小时,则应改为热敷,以改善血液循环,利于伤处淤血的吸收。每次热敷30分钟即可。踝关节受伤,还可以端坐或仰卧,一手握住伤侧足跟,一手握住足尖,先将踝关节缓慢拔伸,再做踝关节的伸、屈、内翻、外翻动作,同时缓慢地捋筋通络。

9.脑震荡

脑震荡是指头部受外伤后因脑神经细胞受到震动而引起的意识和机能的暂时障碍。

征象:暂时性意识障碍和昏迷,时间从数秒到半分钟不等(重度脑震荡者昏迷在1小时以上,有的甚至几日不醒);逆行性遗忘(受伤前后的经过不能回忆,但对往事记忆清晰),伴有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可持续数日,神经反射和脑脊液检查正常,血压、呼吸、脉搏基本正常。

处置:绝对卧床休息直至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另外遵医嘱用药物对症治疗,如服止痛片、镇静药等。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昏迷不醒;虽清醒,但头疼、呕吐剧烈;两眼瞳孔不对称,或清醒后再次陷入昏迷,提示有颅内出血的可能,应立即送医院处理。

10.骨折

骨折常由运动中身体某部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撞击而造成。骨折是比较严重的损伤,但发病率很低。常见的骨折有小腿骨折、肋骨骨折、脊柱骨折等。

征象:骨折发生后,患处立即出现肿胀,皮下淤血,疼痛剧烈,肢体失去正常功能,肌肉产生痉挛,有时骨折部位发生变形,移动时可听到骨摩擦声。严重骨折时,伴有出血和神经损伤、发热、口渴甚至休克等全身性症状。

处理:教师应告诫学生骨折发生后不能随意移动患肢,应用夹板或其他代用品固定伤肢,若伴有休克出现,应先进行处理,即点按人中穴,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摩;若伴有伤口出血,应同时实施止血和包扎,及时护送医院检查和治疗。

11.轻微割伤或擦伤

如果教师手边没有创可贴,处理轻微割伤的最佳方法就是让伤口自行痊愈。用湿纸巾或者流动的清水轻轻地将伤口周围擦洗干净即可。不推荐使用消毒纸巾,因为有些纸巾内含有的消毒成分药性强烈,易造成皮肤过敏。没有湿纸巾的情况下,用婴儿纸巾也可以。

12.眼部受伤或眼内有异物

教师发现学生眼部受伤或眼内有异物时,先用清水将学生受伤眼睛冲洗干净,然后将眼罩或折好的棉手绢遮于眼部,并将其轻轻固定于头部。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将双眼全都遮住。否则由于未受伤的眼睛不断转动,会导致受伤的眼睛被迫跟着转动,因而导致伤势扩大。无论伤情如何都应该立刻就医。

13.烧伤或烫伤

学生尤其是住宿舍的学生,在打开水时或在其他场合,易发生烧伤和烫伤。

教师发现学生烧伤或烫伤后,如果伤口只有一两个巴掌大,应即刻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或用冷水浸洗,以止痛和减轻损伤。再用酒精消毒创面周围皮肤,也可以用1‰的新洁尔灭消毒创面和创面皮肤,最后涂皮维碘软膏和磺胺嘧啶即可。如果烧伤的水泡溃破,可用1%的食盐水煮沸后晾到室温时用来冲洗伤口,或到医院换药,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菌药物。

如果是学校活动场所不幸发生火灾,导致学生烧伤,教师应帮助其迅速离开火源,并帮助压灭火焰。告诫衣服着火的学生千万不要奔跑,因为风助火势,会烧得更猛,从而加重烧伤程度,也易引起呼吸道吸入性损伤。若学生为大面积烧伤,应该用干净床单或被单覆盖,急速送医院治疗。如离医院较远,中途学生口渴要饮水时,宜给他饮淡盐水,不宜饮清水,以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

当学生受到强酸强碱等化学药物损伤时,教师应即刻脱去学生的衣服或剪开他们的衣服,用大量自来水或清水冲洗,将化学药物冲洗干净,再送医院治疗。

14.晕厥

劳累、疲劳、中暑、饥饿等原因所致晕厥,可令学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病情紧迫。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要慌,可先用拇指捏压学生的合谷穴(虎口中)持续2~3分钟,看学生是否会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