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11715500000019

第19章 学生自身偶发事件的应对(3)

我思忖着,我也许无法改变他的家庭状况,但我可以从别的角度给予他家庭无法给予的东西。他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我就让集体的关爱温暖他。我积极地给孩子营造一个大家庭的概念,让孩子喜欢这个大家庭,不愿意离开这个大家庭。我记住他的生日,在班上让全班同学一起和他过生日,我们为他唱生日歌,每个人都将生日礼物与生日祝福送给他,一起分享他的快乐。记得当时他的笑容最灿烂,虽没有对大家说什么感谢等之类的客套话,但我发现他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和同学产生矛盾了。

记得还有一次,我分别用繁体字和简体字写给小兵一个“爱”,给他看并分析告诉他“爱”是用心去爱的。为了弥补他缺失的家庭之爱,我经常利用合适的时间将他带到一些充满温馨的家庭中去,比如我自己的家,我姐姐的家,同学小鑫、诗佳、倩雯等家中,让他体会不同的家有着不同的爱,让他体会大家都是那么的爱他。

小兵喜欢动漫,画出来的漫画也颇有个性。我经常发挥他这一专长。比如,班上的黑板报让他负责漫画人物这一专栏。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的交通安全专栏,小兵用他超凡的想像力,用一幅漫画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恶果,真是惟妙惟肖,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一次,学校举办首届童话节,其中需要征集形式多种多样的童话作品,小兵别出心裁,用漫画的形式,配上他特有的个性化精练的语言解说词,将《丑小鸭》这个经典童话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举夺魁。老师的关注,同学的关注,让小兵越来越自信,离家出走的行为也彻底消失了。

一晃两年的时光过去了,小兵变成了一颗名副其实的闪闪发光的金子了!……

这是一个孩子离家(校)出走的问题。孩子无论离家出走还是离校出走,对家庭、学校来说,都是大事情。从孩子自身来说,一个人流浪在外,生活没有规律,基本的生活需求没有保障,远离父母、亲人、老师和同学,极易形成孤独感和恐惧感,进而产生情绪忧郁,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更不了解外面的社会,极容易染上不良习惯。从学校与家庭来说,孩子离家出走会给家长与老师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一个孩子离家出走了,一个家庭会因此而被毁灭。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离家(校)出走的问题。

首先,具体分析学生离家(校)出走的原因。

1.家庭矛盾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孩子离家出走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的一种心理压抑问题。在这则案例中,小兵的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两个人都无心关爱自己的孩子。小兵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就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渴望引起父母的关注。这种情绪也使得小兵在学校稍不顺心就离校出走。

2.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生离家(校)出走不仅仅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学校教育的失误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这种现象是由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失误所造成的。如果小兵离校出走的结果是没有找到或是因为离校出走而出了问题的话,学校是脱不了关系的。从学校的自身利益出发,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一开始对孩子的离家出走就必须引起重视。一个学校,一个教师也许没有能力去挽救一个家庭,但如果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和自由,孩子是肯定不会出走的,至少是不会离校出走。

3.心理承受能力弱

中小学生思想活跃、敏感但又缺乏控制力,最易走极端却又没有良好的自我调整能力;敢作敢为又盲目冲动,一旦受挫却又心理承受能力极弱。一旦各种苦闷烦恼无处倾诉,或稍遇挫折便离家出走。

其次,要使用正确的教育策略。

1.重在预防

解决学生离家(校)出走问题的关键在于预防。班主任的家访不仅仅是了解情况,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在上述教育案例中,小兵父母的家庭矛盾纯属私事,教师不方便插手,但这种家庭问题已经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老师还是有必要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前途出发,给家长提一些忠告。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的同时还应及时对孩子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若家长和老师预防到位的话,小兵离家出走的行为将会慢慢消失。

2.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应关注一些具体的细节。案例中当班主任意识到小兵离校出走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家庭的爱时,立刻想方设法从另外一个角度给小兵另外一种方式的爱——给孩子更多的关注!比如将孩子的专长转化为为班集体服务,当孩子知道大家都如此需要自己时,他会感到自己得到了别人的重视,就不会故意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3.让孩子学会倾诉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告诉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当你遇到挫折时,要学会把心中的苦闷和烦恼倾诉出来。同时,当孩子面临挫折时,老师和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谈,安抚他们的低落情绪。如果动辄打骂、讽刺挖苦,孩子就不敢对老师和家长诉说。孩子内心的忧伤苦闷无处诉说,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最终只能选择逃避。

4.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

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离家出走之前总会有一些迹象。有的会变得魂不守舍,经常走神儿,两眼发直,心事重重的样子;有的说话吞吞吐吐,做事犹豫不决;有的一反常态,变得格外殷勤等。总之,在这些孩子身上会出现一些不同往常的细微变化,这些现象往往就是孩子离家出走的征兆。老师要留心孩子的细微变化,以防微杜渐。

当然,在处理该问题时还应谨记:

1.注意及时与家长作好沟通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若出了问题,学校教育也很难做好。教师虽然不便介入家庭矛盾,但尽力从孩子的角度去和家长作沟通,家长还是会有所醒悟的,因为毕竟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小兵的家长在和老师的沟通中,或许会为了小兵的健康成长而有所改变,那么,小兵就不至于离家出走乃至离校出走了。

2.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

一个孩子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会反映在某些具体的行为上。作为教师,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要根据孩子的行为掌握其心理动态,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不耽误教育时机而又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注意孩子找回来后的处理:既不能打骂,又不能不闻不问

孩子出走被找回来后,老师和家长往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打骂训斥,以解心头之“恨”,要么哄爱有加,生怕再跑,对出走的行为置若罔闻。这两种行为都不是解决小学生离家出走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相反,老师和家长应把此类事件视作一个宝贵的教育机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得到经验教训,并达到教育效果。

学生有自杀倾向怎么办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让我们触目惊心的现象。

据某报报道,2007年1月10日晚7时许,江西景德镇市横跨昌江的一座浮桥下,11名中学生上演了一场悲剧:一名绰号叫做“小芋头”的学生,因为好友“冰冰”将随母去福建而心生烦恼,声称要跳河自杀,约朋友们在浮桥上见面。结果“小芋头”并未真正跳河,赌气的冰冰却跳进水中,其他同伴手拉手相救,但由于意外,5人溺水,3人被救起,冰冰和当晚在场的一名男生“飞飞”沉入江底。另据调查,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有四五十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轻生自杀。个别“优生”因挫折而跳楼,某些“后进生”因不堪重负而出走、轻生。

一条条鲜活而青春的生命就这样永远离我们而去,在悲痛和震惊之余,我们必须思考,作为班主任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应对和处理该类事情?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案例:

偶然间得知勤曾几度想自杀的秘密,这让我胆战心惊。勤是个朴实勤奋的女孩子,但在14岁那年便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参加中考前,她暗下决心,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去死,结果天遂人愿,她如愿以偿。然而上了重点高中后,由于学习不得法,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有三科挂了红灯。这对勤来说如同在她早已留下的伤口上又撒了把盐,她觉得头上似乎没有一片蓝天,阴霾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于是她再一次想到死神那里去求解脱。随后跑了几家医院,凑足了一瓶安眠药。一天,在家里写好遗书后,抓起那瓶药就要吃,万幸的是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妈妈突然来找她……我暗想:处于人生花季的孩子如此轻率地对待宝贵的青春、宝贵的生命,太可怕了。这次她未吞下安眠药,以后能没有挫折吗?还会万幸下去吗?我有责任关心她,帮助她驱散心头的阴霾,鼓励她扬起自信自强的风帆,培养她百折不挠的精神,使她健全心理、学会生存。怎么办才能奏效呢?我知道此类问题不宜直来直去,而应该用巧妙的方法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连施几招,终于攻下她心中轻生的堡垒。

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引导。暗中指派几位同学亲近她、帮助她,与她同吃、同住、同玩、同学习。当她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时,立即主动为她指点迷津。

第二,开展活动,提供动力。其一是鼓励她走上讲台主持班会,让成功的喜悦激励她笑傲人生、迎接挑战。其二是组织全班开展50里徒步郊游活动。田间风光,家乡巨变,激励她树立为家乡而刻苦学习的志向;长途跋涉中脚磨出了泡,她硬是一瘸一拐坚持到底,这又增强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炼了她的意志。

第三,热情深入地与她谈心。我以师长的身份循循善诱,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谈绚丽多彩的人生,谈无限美好的青春,谈祖国热切的期盼,谈未来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我帮助她认识人生:人生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次次的谈话像春风一样吹绿了她心灵中的枯草,似细雨滋润了她干涸的心田。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第四,抄录隽永的散文赠给她。其中一篇名为“等待三天”,其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一段话:“每个人的心都好比一颗水晶球,晶莹闪烁,然而一旦遭受不测,背叛生命的人,会在黑暗中渐渐消殒;而忠实于生命的人,总是将五颜六色折射到自己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文章引起她的深思,激励她正确认识总是伴随着几多不幸几多烦恼的人生。

第五,语重心长写赠言。在迎新年之际,我特意送了她一张贺卡,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赠言:“春天之拂晓,云蒸霞蔚,敏捷的大雁,凌空翱翔;人生之花季,姹紫嫣红,奔腾的骏马,纵横驰骋。愿你永远做生活的强者,凌霜傲雪。”为师者热切的希望寓于字里行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精心教育和感召下,在全班同学的帮助和激励下,她变得爱说爱笑了,后来她又破天荒地参加了年级跳绳比赛。随后在期末考试中,她因进步显著而获得学校表扬。后来,她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当我在黑暗中摸索,即将失去勇气的时候,您是一盏明灯,给我指引了方向;当我在寒冷中畏缩,即将被冻僵的时候,您是一股暖人的春风,让我从寒冷中解脱;当我在困难关头徘徊,即将退却的时候,您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歌,使我重新恢复了自信。”读着热情洋溢的诗句,我倍感欣慰地笑了。不是因为学生的赞扬,而是因为我知道她确实从轻生的阴影中挣脱出来了,在今后漫长而艰难的人生征途上,她一定会成为强者。

这个案例很有启发意义,也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学生的自杀行为,最重要的是预防。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学生的自杀征兆呢?

注意学生的异常表现。本来爱说爱笑的学生突然沉默;本来很少说话的学生突然大说大笑;见同学就躲;没事发愣,发呆,眼睛发直;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遇到这些征兆,教师都要加以询问,必要时与家长联系,不可掉以轻心。

建立聊天机制。班主任可以每周或者隔周指定一天的某个时候为聊天时间,告诉学生可以来谈任何问题,教师承诺保密。自杀的孩子在行动之前一般都有“求救”信号,及时发现可以避免。当然,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信任和喜欢教师,否则你这样说了他也不会来找你。

还有一种“侦察”方式——语词联想。让全班同学每人随机从词典上找到一个词,然后从这个词随便联想,写出20~30个词。对这些词进行分类研究,可以看出学生的心态。有自杀倾向的孩子,会写出很多灰暗的或者恐怖的词语来。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

一旦发现学生有自杀意向时千万不要紧张。有自杀意向离实行自杀尚有段距离。应该主动找他谈话。注意不要搞“晓以大义”那一套。孩子自杀,常见原因是觉得自己已无价值,觉得自己已无希望,觉得自己已无可留恋,觉得自己太痛苦。所以谈话的重点是向他证明:你有价值,你有希望,你还有可留恋的人和事物,你的痛苦是有办法减轻的。同时向领导汇报,并用适当的方式通知家长。

经验告诉我们,自杀的学生背后可能会有一个或几个心理不够健康的教师。这种教师针锋相对地和学生较劲,不知调和,不懂缓和,把矛盾推向极端,终于酿成大祸。所以教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当今不少青少年心理脆弱,心理压力过大,抗挫折能力差,极易患心理疾病,严重的酿成自杀的悲剧,这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班主任更要关注这个问题,更要防微杜渐,准确把握学生动态,洞悉学生心理变化,把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拉出阴影,投身于生活的七彩阳光中,激励他们勇作劈风斩浪的弄潮儿。

经典教育语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

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达·芬奇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苏霍姆林斯基

勤工俭学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培养和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和才能。如果我们给青年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须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也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青年,会使聪明人也变成傻瓜。

——徐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