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11715500000012

第12章 师生冲突的应对(1)

发生师生“对峙”怎么办

师生之间由于某种原因发生冲突,导致“对峙”局面的发生,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是常常会发生的事情。对此,班主任应该怎么处理呢?

请看下面的案例:

这是好几年前发生的事情了。

有一天,我正在上课,而且讲得很起劲,同学们也听得很入神。就在这时,我发现一个女同学正在看小说,于是我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你学习成绩不好,还要看小说,真不像话!于是就边讲课,边悄悄地走向她的座位。当走到她旁边时,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出手,把她的小说收了过来。

正当我准备批评她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位女同学站起身来,急速地走上讲台,将我放在讲台上的课本和备课笔记全部拿去了。她是班上有名的“女犟头”,站在讲台旁手拿我的备课笔记与课本,瞪着眼看着我。我站在她的座位旁,顿时觉得呼吸急促,手发麻,头上冒汗,此时我与她怒目相视,双方剑拔弩张。教室里寂静无声,气氛十分紧张,大家等待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我心里想,这次明明是她不对,应该趁机好好镇她一下,先把她的书包从窗口丢出去,然后走上讲台把她推出教室,杀杀这股邪气。但刹那间,我猛然想到,假如她不肯出教室,甚至大吵大闹怎么办?不是越闹越糟吗?不但课上不下去,还很可能将事情闹得无法收场。在师生双方头脑发热的时候,绝不能蛮干,先要保证把课上下去。我这样想的时候,便强压住上冒的肝火,勉强小声对她说:“好吧!你不要再看小说了,好好听课。”说时将小说放回到她的课桌上,那位女同学见此情景,也把我的课本与备课笔记放回讲台上,回到了座位上。于是我润了润喉咙,继续上课了。这堂课的教学计划总算按时完成了。

下课以后,我反复考虑,这件事一定要谨慎处理,否则,以后班务工作难以开展。

我决定暂缓一段时间再说。

连续两个星期我没有找这位同学谈话,而是先在班干部会议上把我当时的想法告诉大家,说明老师这样做是为了顾全大局,不影响大家听课。在班会上又有意识地讲到,凡事要顾全大局,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同时也谈到对待思想上的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谈话,先后进行了四次,班里同学的认识渐趋一致了。这时我仍然没有找这位同学谈话。但我注意到她在班干部、同学们的议论中,慢慢地态度有了变化。班内的活动也能比较认真和投入。我仍然耐心等待着有利的教育时机到来。

一天外语课上,当我讲到某个语法的用法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已经有两位女同学讲了自己的例句。此时我环顾一下全班同学,发现这位女同学也在认真地听着,从她的神态中可以看出,她也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时机到来了,我随即对她微笑地点了下头,说:“你能不能举一个例句来说明?”她站了起来很认真地讲了自己所举的例句。我面带微笑,肯定了她举的例句很确切,并表扬了她能简单地说明这个语法的特点。

下午课外活动时,我叫另一位女同学请她到我办公室来。她来了,我先请她坐下,接着我先讲了她最近学习认真,成绩已有上升,各项活动能认真地投入,作为班主任,我心里很高兴。讲着讲着,她露出了笑容,随即我把话题一转,讲了两周前的事,并把我当时的想法告诉了她,她听着听着,忽然眼睛湿润了,她含着眼泪说:“老师,那次是我不好,同学们都讲我不应该收你的备课笔记和课本……”我接着安慰她说:“老师不会计较这些的,现在你认识了,就好了。我是担心你这样任性,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恐怕很难和同事们友好相处。今后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太任性了,要注意个性修养。”通过这种师生交流,我们之间的隔阂消除了,第二天早读时,她看见我就亲切地喊了一声:“老师早!”

我心中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慰。

这位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做得非常好。

首先,他做到了沉着冷静。这是处理偶发事件的先决条件。如果他是“怒火中烧”,大发雷霆,失去理智,就不能作出冷静的思考和选择,也不可能采取最佳的处理措施,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

其次,机智果断。这是防止事态向不可逆转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位班主任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没有蛮干,而是强压怒火,用简短的话语结束了冲突,平息了争端,表现出了应有的机智果断。

最后,教育引导。处理偶发事件不只是为了息事宁人,班主任必须本着教育学生、促进班级工作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对待问题。

学生犯错后拒不上交应该没收的东西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班主任田老师上英语课看见黄某拿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他走到黄某身边,黄某没有发现。

“把书给我好吗?”黄某吃了一惊,条件反射地把书扔进自己的抽屉里,埋着头不动了。

田老师又轻声地重复着说:“请把书拿出来。”连说几遍,黄某无动于衷。

“那老师就自己拿了?”老师伸手去拿,黄某忙用手轻轻挡在抽屉边,不让靠近。

“那我就请班主任刘老师来拿吧。”黄某依旧不动声色。

老师有些紧张了,没想到借助班主任的威力也产生不了效果。于是,田老师说:“好吧,我现在就打电话给你爸爸,请他来拿这本书。”黄某默不作声。

老师心想:“倘若真的给家长打电话,他依旧不把书给我,我该如何收场?我的威信靠什么来支撑?更何况,我根本就不知道他爸爸的电话。”不过,他还是本能的边想边慢慢从包里摸出手机,而就在快要按键的一瞬间,黄某迅速从抽屉里扔出一本书来。

“对不起,刚才你看的不是这本书。”老师说,随后就开始假装拨打电话,一个键一个键地按着号码,但脑子里却是一片忙乱:“他会把书拿给我吗?”

也许是他看老师动真格的了,就流着泪很不情愿地拿出了刚才看的那本美国畅销书《奥兹国的巫师》。这时,老师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案例二:

班主任孙老师发现自习课上有四个学生耳朵塞着耳机。学校规定不许将随身听带进教室,班级也重申,只要发现在班级里听随身听的,一律没收直到假期归还。他没有吱声。终于其中的三位学生看到他站在窗外,但只做了个小动作掩饰,仍然陶醉其中。孙老师暗想真是太大胆了,不处理怎么行?

于是走进教室,说:“请四位同学将随身听交给我。”

没人动,大家都在张望,陆和赵相互看了一眼,但没交出来。

“不用我点名是哪四位吧?两位男生两位女生。”

终于,陆和赵慢吞吞地交上一个随身听和一个收音机。

另外两位女生还是没有动静,孙老师压住心中的气,仍然平静地说:“请小蒋和小玲将随身听交上来。”

教室静得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大家都在注视着她们。她们没有动,但显得有些不安,红着脸埋下了头。

“行,不交可以。明天如果我在班里,你们就不用在了。”

孙老师的语气出乎意料的平和,但这种严厉的语气自他当班主任以来还没有过。于是孙老师不顾教室里的骚动,拿着男生上交的“战利品”回到办公室。

第二天清晨走进教室,小蒋和小玲看到孙老师就低下了头。

孙老师问:“平时你们表现不错,昨天晚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你们说怎么处理这件事?”

两人都一声不吭。

“两位男生都很自觉地交上来了,你们怎么就是不肯交呢?”

“收音机是别人的。”

原来如此。

其实孙老师觉得能够理解她们,学习累了听听音乐放松点,调节一下情绪,但是晚自习不应该听,会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况且这作为纪律强调过很多次。……于是问她们“是不是觉得我们就是不交,看你孙老师能拿我们怎么着”时,她们摇摇头说没有这想法。

后来孙老师提了两条处理建议:

一是现在交出收音机;

二是与家长联系,家长同意自习课听收音机,那么就让家长领回去在家听;家长不同意,那还是得交出收音机。

中午两个收音机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孙老师后来说:这件事看起来处理得似乎还比较成功,但我没能在处理问题之前仔细思考,留下了很大的缺憾——我竟然威胁学生。

这两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同样是在课上没收学生东西,我们把“一本书的较量”和“四台收音机的较量”比较一下,可能有所启发。

可以看得很明显,就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来说,孙老师比田老师高一筹。

田老师处理学生看课外书事件时,差不多是完全的以教师为中心,几乎毫不考虑学生的感觉;而孙老师则说“其实我能够理解她们,学习累了听听音乐放松点,调节一下情绪”。孙老师能换位思考,作为教师,这是很重要的思维品质。不换位思考,“理解”就是空谈。

田老师在和学生发生冲突的时候,只是一股劲往前冲,看不出有灵活机动的“敌进我退”意识,这是很冒险的。万一碰到硬钉子,如何下台?难怪田老师自己也捏一把汗。孙老师就不然,四台收音机交了两台,另外两台死活不交,这是很尴尬的局面。孙老师看情况不对,说一句“行,不交可以。明天如果我在班级,你们就不用在了”。这是明智的撤退。

田老师遇到学生不听指挥的时候,几乎毫不犹豫地就搬援兵(家长和班主任),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孙老师虽然也动用了家长这张“王牌”,却相对比较谨慎。

更可贵的是,孙老师有研究意识。他有两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两位男生都很自觉地交上来了,你们怎么就是不肯交呢?”“是不是觉得我们就是不交,看你孙老师能拿我们怎么着?”这两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就把问题深化了。说明孙老师不是主观主义者,在他脑子里,事情有多种可能,而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成心跟我过不去)。这属于发散思维,不是线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田老师稍逊。

最可贵的是,孙老师能反思自我。孙老师这件事的处理,应该说也算成功,但是孙老师自己却对自己很不满,甚至说自己“威胁”了学生,反观田老师,事情处理的不算成功,只是用外力把学生压住了,却自认为是胜利,反思精神也略逊一筹。

那么孙老师的处理是不是就无懈可击呢?我以为也不是。

我要是遇到此种情况,就不会当众让学生交出收音机,这太冒险了。我当场只会要求他们先收起来,课下再找他们谈。既然宣布过要没收,那还是要收的,可以答应他们第二天就还,要他们以今后不在教室听为交换条件,估计不会有多大障碍。然后我就拿着这四台收音机到教室向同学展示一下。此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竟然违反校纪班规,上课听音乐,而且竟敢瞪眼不交,说明他们的心态已经很压抑,“豁出去”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以班主任应该及时找同学询问,了解下情,想办法在百忙之中组织点学生喜欢的活动,让他们发泄一下。否则不但影响学习成绩,弄不好还要发生其他事情。

科任老师与学生发生矛盾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吴某是九年级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居班级中游,但性情较为偏执。

星期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物理课。上课不一会儿,坐在后面几排的几个学生开始说话,先是小声,后来渐大起来。吴某是其中说话的一个。物理老师停下讲课,提醒说话的学生要安静听讲,不要影响课堂教学。说完,继续讲课。

可是,刚过一会儿,这几个学生的说话声音又由小变大。物理老师极力忍耐着讲课。有的学生见说话声音越来越大,物理老师又没有再说,就有些放肆起来,说话的声音愈发大起来。吴某的声音尤为突出。

此时,物理老师面对纷乱的课堂,再也忍受不住了,严厉地说:“说话的,站起来!”

可是,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

物理老师慢慢扫视后面几排座位的学生,当目光触到吴某后,愤怒地说:“吴某,你站起来!”

吴某满脸激愤地盯着物理老师,一言未发,一动没动。

物理老师见吴某这种情态,只好继续讲课。

刚讲了几句,吴某又旁若无人地自言自语。物理老师再也无法讲下去了,对着吴某大喝一声:“吴某,你出去!”

“为什么出去?”

“你说话,影响讲课!”

“那么多人说话,为什么单让我出去?”

“你说话了,就让你出去,愿意怎地怎地!”

“那我就和你对着干!”吴某怒不可遏地说。

于是,吴某与物理老师发生了激烈的对峙。班主任赶来后,把吴某带到了办公室。

吴某气得抽噎起来。班主任递给吴某一杯水,吴某没有理会。班主任再次对吴某说:“你先喝点水,平静平静,和我说说你有什么委屈,好不好?”吴某抽抽搭搭地说出了事情的大概过程,说:“这回,我还不学了,就和他对着干!”

“这回我还不学了”,这句话马上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升入九年级后,吴某学习十分努力,班主任看出了吴某的决心。吴某也曾向家长明确表示过,七年级和八年级时学习用功不足,升入九年级后一定要加倍努力,考入高中。升入九年级至今,已经进行了两次月考,吴某两次月考的成绩名次均居班级中游,未见提高。近一段时间来,吴某仍然刻苦努力,但时常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烦躁、压抑和无奈。对此,班主任对吴某进行了耐心的疏导。吴某也因此对班主任增加了一层信赖感。

班主任意识到,吴某面对学习的压力,潜意识里很可能产生了泄气,在一定的情境中,又发展为放弃。“这回我还不学了”,极可能是吴某潜意识在激动时的无意识流露。吴某在物理课上说话失控的深层原因极可能是学习的压力。

针对吴某较为偏执的性情,班主任赞扬了吴某给自己的良好印象,表扬了吴某刻苦学习的劲头,表示了对吴某的关注。吴某渐渐平静下来。班主任引导吴某分析了物理课上说话失控的深层原因,并在调查情况后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物理老师的一些不妥之处。

吴某被班主任的分析感化了,承认了自己当前学习压力很大,因此产生了烦躁、压抑和无奈。班主任趁机引导吴某分析了自己言语和做法的不妥之处,以及事态如果僵持下去对自己学习的不利。吴某认可了班主任的分析。

“我想请家长也来帮你化解一下学习的压力,行不行?”班主任真诚地对吴某说。吴某沉默了一下,信任地点了点头。“今晚你自己再想一想,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明天再找我,好不好?”“行。”吴某轻声答应。

第二天第二节下课后,物理老师告诉班主任,吴某向我道了歉。午休时,吴某找到班主任,表示了学习不松劲的决心,请班主任继续帮助。班主任颇感畅快,高兴地说:“我相信你,也永远帮助你。”

科任老师与学生发生矛盾后,一般来说,科任老师能够自己解决矛盾。但是,也有部分科任老师为图省事,或无法解决矛盾,需要班主任帮助解决。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去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