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课没带书怎么办
有一位班主任在上语文课时,突然发现有几个学生没有课本,于是把他们赶到教室后面去罚站,并且愤愤地说:“上课连书都不带,像什么话?还是学生吗?”
是啊,这个道理看起来是不错,当兵的不能够没有枪嘛,不然敌人来了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啊,上课不带书,我认为责任不能完全怪学生。
我们读书时这种情况极少,书都在书包里。现在学生的书多,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基础训练、同步训练等。且不说一个书包有十多斤重,最主要的是:这个书包根本塞不进课桌的抽屉。不知道我们的老师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
有些老师教育学生,把课表贴在床头,每天按课表带书。这个方法确实好,但是我们成年人替别人带一件东西往往都会丢三落四,何况是学生?是的,好学生不会遗忘带课本,但那些中差生往往忘记了。而且人越是紧张,就越会遗忘。哪怕你把课程表贴在脑门上,他们也还是会忘记带书或者别的什么东西!
一些差生怕罚站,只好把书全部放在书包里,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来上学,书包塞不进抽屉,只好放在地上。书包放在地上被搞脏,回家要挨打骂。这是学生向我诉说的,我感到做个学生也的确为难。有的学生书包塞不进抽屉,只好放在靠背椅上,上课,只能坐四分之一个屁股。诸位可以在办公室试一下,用四分之一个屁股坐45分钟,体验一下其中的滋味。我试过,很难受。
我想,要想解决学生不带书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第一,除了课本和练习本,其他的统统不要发给学生。第二,课本还要精简、精简、再精简。这个问题不解决,上课不带书的现象不能完全杜绝。第三,班主任自己还要准备几本备用教材,各科都要有一两本,万一学生同桌一起没有带书了,可以急用。只要同桌有书,就可以要求他们共用,不一定非得要责备他们。理解、原谅、同情和帮助,是我们班主任需要做的事情。这其实很简单。
学生之间出现攀比现象怎么办
体育课上,要进行慢跑训练时,突然有名学生走过来请老师帮他保管1元钱硬币。没过多久,又有一名学生过来请老师帮他保管2元钱硬币。接着,3元、4元、5元……络绎不绝。第二次体育课一上课,那名拿1元硬币的同学又上来请老师保管钱,这一次他拿出了一张崭新的50元纸币,边走边嘀咕着:这次看还有谁比我多。同学们都默默地看着他,有羡慕的,有不服气的……以后这样的事情也常有发生。
这仅仅是学生攀比现象中的一种情况,他们在校时还比谁的玩具多、谁的玩具高级、谁的学习用品更先进、谁的衣服是名牌等等。对于小学生——一个还没有经济能力的社会群体,总是把眼光聚焦在物质攀比、金钱攀比上,这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非常不利。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这种物质、金钱上的攀比想法和行为呢?
首先,晓之以理。
造成学生爱攀比的原因,主要是爱慕虚荣的不健康心理。这样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会忘记父母赚钱的艰辛,忘记勤劳简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教师首先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这种攀比行为,是建立在父母辛辛苦苦赚钱的基础上的,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演课本剧的方法,对之晓之以理。比如讲述这样一个身边的例子来教育他们。
乐乐同学的家长,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为了省1元车钱,每天摸黑起床步行去上班;为了省几元钱的餐费,平时总是自带腌制的酱萝卜、咸菜;为了多赚点钱,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还经常承担加班任务等等。他们惟一的希望就是让乐乐能更好地生活,为乐乐的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可是乐乐呢?每天在学校与同学攀比谁的衣服好、谁的学习用品好,还经常要求父母帮他去买名牌物品,学习成绩却不怎么好。
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探讨:乐乐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话?你以后会怎么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明辨是非,并充分感受到父母用心良苦以及工作的艰辛,萌发“自己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以此回报父母”的思想,从而产生行为矫正的内驱力。
其次,杜绝消极的暗示。
有些家长很爱“讲面子”,不管有钱没钱都喜欢跟别人进行比较。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给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这自然会给孩子如下心理暗示:我什么东西都要比别人好。这样,当他们发觉比别人差时,就会产生攀比心理。因此,教师必须联合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建议家长给孩子买东西时要以实用节俭为原则。平时,在语言上、行动上不与别人进行攀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杜绝消极暗示。
第三,巧妙地转移视线。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物质、金钱的攀比,转移到学习方面的“攀比”。这里,可以采取“比学赶帮”的方法,即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每个人都应该争先恐后地进行学习,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比一比谁的学习水平更高、谁的进步更大,让那些学习上比较优秀的同学,帮助那些“学困生”,比比谁帮助的“学困生”进步更快。当然“学困生”之间也可以积极地进行比较,争取赶上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同时,每个学生还可以同自己以前的学习水平进行比较。每当学生进步时,教师要积极鼓励每名学生,对他们进行奖励。
第四,拒绝不合理需求。
教师要建议家长不能一味地迁就、满足孩子的欲望和需求,要毫不犹豫地拒绝不合理要求;要培养孩子一种恬淡寡欲、知足常乐的心境,使他们拥有一种清静、安闲、自在的健康心理。另外,对孩子的需求不能简单地满足,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东西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报酬。如当他们学习成绩有进步时,学会一项新本领时,做了一件好事时……在这种情况下才允许他们提出要求,而且是合理的要求,最终矫正他们“我想怎样就怎样”的不良心态。
学生自习课时说话怎么办
上自习课时,学生突然说话,这是学校中常见的事,可称之为“常见的偶发事件”,许多班主任对此事件的处理都不得法,效果很差。那有没有更好一点的办法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位资深班主任的做法:
我很反感自习课的时候有人讲话,静静的环境,人家好好的一个灵感,被人吵几句,结果心情就烦躁起来,什么也写不出。明明安静的课堂,大家在做作业,突然有人在说话,你责问他,他还很有理地反问你:“我有问题,需要讨论,难道不行吗?”行,你不能够说不行,可是你这样表态的时候,那些想捣乱的人可就高兴了,他们又可以浑水摸鱼了。于是我在班上组织同学讨论,能不能够在教室自习的时候,既保障室内安静,又能够让大家讨论问题?于是,有人提出了许多方法。
“可以到教室外面讨论。”
“可以放在下课的时候讨论。”
“可以小声地说话,耳朵凑在一起就行了。”……
马上就有同学反驳说,是啊,大家都出去一趟,教室里还像话吗?下课时讨论,时间早过了,完不成任务啊!可以小声说话,具体小到什么地步,谁能够控制?……最终,这些方法都不是很理想。
“可以用笔谈的方式进行啊!”那段时间我们正在教沈括的《采草药》,是《梦溪笔谈》里的文章,有同学就想到了笔谈的方式。对啊!这个方式很好啊!我就开玩笑说:“那不就是纸上谈兵了咯!”学生哄堂大笑,最后决定在自习课的时候,全班采用这种方式说话。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说的纸条子。
可是这种方法还不是很好,每天要浪费很多纸,有时候倒垃圾,全是班上同学的纸条子。有人提建议了,是不是每人安排一本专用讨论本,不撕掉,不裁剪,讨论的同学互相往来。“是啊,这样还可以保留很多聊天记录,比QQ还好!”马上就有人赞成。还有人说,如果这样,毕业的时候,每人还可以留几本同学聊天记录做纪念!多好!我要搜集写作素材,就去向学生讨,能不能够借几本给我看看。呵呵,他们还挺在乎的:“可以啊,但是要还给我!”
我班的自习纪律一直是全校最好的,别的班级来参观的时候,都很惊奇、羡慕。只要你不去严厉禁止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你班上也可以做到讨论静无声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探索啊!
这个班主任的方法启示我们:
(1)你可以不去严厉禁止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你班上也可以做到讨论寂静无声的。
(2)艺术地告诉学生,只有在寂静中,你才能够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如何应对恶作剧
青少年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活泼好动,有些还很顽皮,时不时地制造一些“恶作剧”,对此,班主任应该怎么处理呢?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位班主任的应对之法:
大家在纪念“五四青年节”时,一位男同学恶作剧地联想到“三八节”,并脱口说出“臭三八”,借以侮辱女同学,引来部分同学讪笑。我本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更不希望此种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我决定不采取回避的态度,因为以往的回避显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当即幽默地说:“干嘛要侮辱女同志呢?我们的母亲是女同志,我们的姐妹是女同志,将来娶的妻子还得是女同志,做了父亲,孩子更保不定还是女同志!”讪笑声止住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那位男同学身上,明显流露出一种谴责的意味。不用再说什么,那位男同学已羞愧得满面通红,随即向大家表示了歉意。
教师是驾驭课堂的主导,人民教师的职责时刻在提醒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因此,面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回避本身就是一种不明智,虽然冷处理可以暂时平息事态,但对于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明辨是非毫无益处。礼貌待人尊重同学,特别是尊重异性同学,是每位学生应具备的道德修养。课堂上的恶作剧本就不该发生,何况带有侮辱色彩的呢。营造一种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必要的,对错误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在偶发事件中表现出的违背道德准则的思想意识,进行适时的约束,导之以批判性的思维,就更是必要的。
课堂是各种思想,特别是行为意识碰撞的易发地,教师不仅要站在高处静观这种碰撞,更应以权威的身份引导这种碰撞的发展趋向。因此,适时采取对策,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功之一。
偶发事件,特别是含有明显错误倾向的偶发事件的发生,说明我们在育人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此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但不能真正解决思想意识问题,还可能引发新的预想不到的冲突。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直接的有效的感染作用。思想教育应该发挥这种作用的威力。幽默本身不仅是教师用于传授知识的方法,更应是教师用爱的情感影响学生激起善良情感的教育手段。待人真诚,才能赢得别人的真诚相待;批评的目的,是唤起被批评者能够开展自我批评。因此,冷静是恰当处理问题的前提,亦是解决问题的保障。
如何应对学生上课“顶嘴”
学生上课“顶嘴”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新教师和老教师相比,因工作经验不足,遭遇学生顶嘴的几率更高一些。因此应多了解一些有关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一)反面的教训
面对学生顶嘴,教师以下几种反应处理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