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博览2
11715200000040

第40章 建筑(20)

避暑山庄还是一个巨大的植物园,树木花草种植无不遵循土生土长的塞外本色。山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油松,当初曾有“山塞万种树,就里老松佳”的说法。这当然是一种文学夸张,但油松是山庄植被的永恒基调却是不可否认的,山庄以松为景观的风景点也屡见不鲜。避暑山庄内花卉繁多,到处都飘散着沁人的芳香。康熙说:“触目皆仙草,迎窗遍药花。”山谷之中,更是“香草遍地,异花缀崖”。花卉使山庄内色彩斑斓,触目皆入画。山庄植被繁茂,很适于动物的生长栖息,山林中百鸟飞翔,湖泊中游鱼戏水,成为山中造景的要素,如知鱼矶、石机观鱼、莺啭乔木等风景点。山庄中最有名的动物景观是鹤与鹿。据《热河园廷现行则例》记载:乾、嘉时期,山庄内饲养了大批的鹿;道光十八年,山庄中还有鹿500余头,园中设有鹿圈,月色江声岛上也养了鹿。乾隆曾题:“驯鹿亲人似海鸥,丰茸丰草恣呦呦。”山庄内还饲养了大群的白鹤、丹顶鹤,鹤象征着清高和长寿,所以建筑中有松鹤清越、松鹤斋、放鹤亭等景致。

在避暑山庄的外围,武烈河和狮子沟两面河谷的阶地上,分布着巍峨的外八庙,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外八庙实际上有12座,因为其中10座分属8个“下处”(办事机构)管理,由朝廷派驻喇嘛,发放饷银,所以习惯上统称这些山庄外面的寺庙为外八庙。其中普佑寺、广安寺、溥善寺已废毁,罗汉堂焚于雷火,所以现存者仅7座。寺庙的主体都采用宫殿建筑格式,屋顶为藏式建筑的平顶。山庄内的建筑,一律青砖灰瓦,追求一种古朴自然的风格,但“外八庙”却是采用金色琉璃瓦,甚至用鎏金鱼鳞瓦覆盖,远远望去,巍峨壮观,金碧辉煌,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与古朴典雅的避暑山庄形成鲜明的对比。除康熙时期修的溥仁寺与溥善寺外,乾隆时期的9座寺庙,都面向皇帝居住的避暑山庄,以山庄为轴心,在东面和北面整齐排列,形成一种百川归海、众星捧月的态势,形象地象征着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清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也象征着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强大、巩固和统一。

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地处北西北郊外,距城约15公里,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有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颐和园的大门称为东宫门。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听政的大殿。慈禧、光绪曾多次在此召见群臣,接待外国使节。在仁寿殿中间的一个高台,叫地屏床,前、左、右三面有台阶上下,地屏中间设有屏风、宝座、御案,宝座后两侧还有掌扇。御案两侧设有角端,地屏床的三面还放有鼎炉和鹤灯。宫殿采用了灰瓦卷棚顶,院中又缀以山石松柏,并建有花台,使它具有浓厚的园林气息。

过仁寿殿往西行即到了玉澜堂。玉澜堂为光绪皇帝的寝宫,有东西两配殿,东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为藕香榭。这一组建筑风格疏朗清新,环境十分幽静。绕到玉澜堂之后即为宜芸馆,这是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居住的地方。

从宜芸馆再往西行。就到了乐寿堂。乐寿堂是慈禧太后的处所,堂内西内间为慈禧寝宫,东内间为更衣室,正厅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乐寿堂陈设华丽,堂内陈设名贵的青花瓷大果盘和4只镀金九桃大钢炉,堂阶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谐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从乐寿堂往西过邀月门,有一条728米的长廊,这条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条锦带将远山近水和园内各种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计有546幅西湖胜景和8千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洋溢着浓重的民族文化气息。1992年以“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出长廊,进排云门,面前就是紧依万寿山的排云殿。沿殿两边斜线上行,穿德辉殿,登114级台阶,就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佛香阁建筑在高60多米的山坡上,阁高38米。阁中有四根高达30米的擎天柱,是用坚硬的铁梨木做的。佛香阁八面三层四重檐,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站在佛香阁前纵目远眺,可以俯瞰昆明湖全景。

昆明湖占地面积3300多亩,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湖水碧波荡漾,烟波浩渺,由北向南分别为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建筑。知春亭,位于玉澜堂南面的一个小岛上,亭子重檐圆柱,幽雅别致。廓如亭畔有一石座,卧伏着一铜牛,昂首竖耳,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昆明湖。水中的南湖岛,由十七孔桥和东堤相连接,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粼粼的碧波之上。南湖岛用石栏环绕,涵虚堂高踞岛上,掩映于绿树丛中。昆明湖西部的西堤是依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造的。堤上遍植桃柳,著名的西堤六桥隐现在堤花岸柳之中,其中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造型优美。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西堤有六座桥梁,从北数起,依次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桥中最为美丽的是玉带桥。玉带桥为石拱桥,通体洁白、柔和流畅,宛如一条系在湖面上的玉带。

颐和园长廊据说,乾隆皇帝、慈禧太后都爱游西堤。慈禧曾在这里化装成渔婆,命太监李莲英扮成渔公,二人合影留念。与西堤相接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中段有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望柱上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64只。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渐收拢,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于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

在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西麓岸边,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舫,叫清晏舫。船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上建两层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后山后湖,别有一番江南景色。后山的建筑在1860年和1900年两次遭到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破坏,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后山止的香岩宗印三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它的前方,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桥两侧的后湖沿河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

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和被称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13处,并用百间游廓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所有建筑都围绕中间的水池展开,循廓前进,一步一景。园内西北角有一人造山泉,引来后湖的水,淙淙潺潺,从绿竹中流出。这种小桥流水的景致,再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园内主体建筑涵远堂,是慈禧太后在谐趣园内的便殿,供她游览时休息之用。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枋写着“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庄子和惠子的一段辨论知不知鱼乐的故事。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西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颐和园是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苏州园林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将近200处,为全国之冠。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是水乡,引水便利,附近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加之旧时苏州文人荟萃,一些官僚地主及文人学士又追求“虽居闹市而有山林之趣”,这样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

苏州园林的特色之一是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园林的“曲”也是一个典型的特色,在园林构成“曲”的三要素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建筑构成的曲径,山水构成的曲径和花木构成的曲径三大类。曲廊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是遮风避雨的园路。如在拙政园中短短的一段,竟有七个不同的走向,有好听北斗之折,而又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又如“柳阴路曲”,人们随着审美脚步的移动,看其廊柱之林在不断变换组合形态,有如乐曲的旋律在回旋,节奏在变换,而廊杆檐下的挂落,伊人坐槛,垂柳叠石以及两侧绿肥红瘦的景色组合,层次更迭,花香鸟语,以其曲折变化创造幽景引人入胜。曲径是极富有画面感的一种景观美,在静观视野中,曲径能增强景观画面,又使层次丰富。在动观游赏中,又增添了人们视野中的对景画面。同时拓展了园林空间,延长了游览路线。起到稽留人们审美脚步的作用。曲径通幽之美是艺术和功能的统一。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典雅、淡秀的拙政园是一座建于15世纪初的古典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他晚年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拙政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保持了明代清逸古朴的造园风格。拙政园的造园意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拙政园由于空间比较大,所以园林的规划设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因此景点虽然是在模仿自然,却是接近真山真水的规模,而且少有人工的痕迹。拙政园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各式亭轩楼阁临水而筑。中园的大水池有聚有散,清广而漫远;池南岸厅堂台榭较为集中,池北岸则林木翁郁,花草丛生,疏朗而有野趣。为了形成石径幽深的意境,园中多曲水、曲径、曲廊、曲桥,既避免了空间一览无余,形成无限丰富的景深,又接近江南自然山水的曲折起伏的地貌。游人沿着曲径前行,有广水又有曲溪,有假山又有真埠,有密树又有宽庭,有石桥又有堂榭,使人感觉到有一种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