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羊病防治实用手册
11713500000020

第20章 羊的常见寄生虫病(2)

(二)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尸体明显消瘦,贫血,腹腔内常有大量腹水;肠系膜和大网膜均有明显的胶样浸润,严重时可波及胃肠壁的浆膜层,肠黏膜静脉内存在寄生成虫;肝组织出现程度不同的结缔组织化,随后出现萎缩、硬化;在肝脏和肠道散布着数量、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虫卵结节,有时心、肾、胰、脾、胃等器官也可见虫卵结节。

(三)诊断

血吸虫产卵数量较少,轻度感染时,从粪便中较难发现虫卵,可进行粪检实验进行确诊。可采用粪便沉淀孵化法,根据粪中孵出的毛蚴进行生前确诊,死后确诊可±据血吸虫寄生数量及病理变化判断。

(四)防治方法

1.预防 定期驱虫,并将病羊淘汰。用灭螺药物或结合水土改造方法将中间宿主杀灭,同时将血吸虫的传播途径阻断。流行地区粪便实行堆积发酵或制造沼气,既可将虫卵杀灭,又可增加牧场肥料。确保选择无螺水源,实行专塘用水,防止尾蚴的感染。

2.用药指南

(1)吡喹酮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30~60毫克,一次口服,可取得显著疗效。

(2)硝硫氰胺(又名7505)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60毫克,一次口服,疗效较好。

(3)酒石酸锑钾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8毫克,加消毒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配成3%溶液,肌内注射,一次注完。

(4)敌百虫 绵羊用量为每千克体重80~100毫克,山羊用量为每千克体重50~70毫克,灌服。如果病羊出现身体衰弱,可结合强心补液等药物。

§§§第五节 反刍兽绦虫病

反刍兽绦虫病是由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及无卵黄腺绦虫在绵羊、山羊的小肠内寄生引发的疾病。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莫尼茨绦虫,尤其是羔羊受到感染时,不仅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情况下将导致死亡。三种绦虫既有单独感染形式,也多见混合感染。本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流行更为集中的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

(一)病原

1.莫尼茨绦虫 以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比较常见,仅从二者外观较难进行区分。莫尼茨绦虫的虫体呈乳白色带状,组成部分为头节、颈节及链体,长度可达6米,最宽处16~26毫米。头节小且近似球形,上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小钩。节片形状短而宽,后部的孕卵节片呈方形。成熟节片包含两组生殖器官,在两侧呈对称性分布,卵巢和卵黄腺围绕着卵膜,在节片两侧构成圆环形。输精管、雄茎囊和雄茎均与雌性生殖管并列分布,同时在节片两侧边缘的生殖孔内开口。睾丸有数百个,在节片的两条纵排泄管内侧分布,但在靠近纵排泄管处呈现出密集分布。扩展莫尼茨绦虫有8~15个单行排列的泡状节间腺,并分布在每个节片后缘,其两端几乎可到达纵排泄管。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呈密集的小颗粒状,仅在节片后缘的中央部位排列分布。莫尼茨绦虫存在于孕卵节片中的子宫会合呈网状,内含大量虫卵,呈三角形、圆形或不整立方形。虫卵长度为50~60微米,内含1个被梨形器包围的六钧蚴。

2.曲子宫绦虫 虫体长度为4.3米,宽约12毫米,其个体大小差异性较大。每个节片包含1组生殖器官,卵巢、卵黄腺和卵膜靠近生殖孔一侧并呈环状排列。节片边缘分布的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开口。睾丸分布于纵排泄管外侧。孕卵节片内的子宫多弯曲呈波浪状。副子宫器分布在子宫侧枝的末端,每个副子宫器含有5~15个虫卵。虫卵呈圆形且无梨形器。

3.无卵黄腺绦虫 属于反刍兽绦虫中较小的一类,虫体长度为2~3米,宽度为3毫米左右。节片分节不明显且较短。每个节片含1组生殖器官,节片边缘分布的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开口,无卵黄腺,卵巢在生殖孔一侧分布,睾丸在纵排泄管的内外两侧分布,子宫分布在节片的中央。虫卵包裹在大而壁厚的副子宫器内,无梨形器。各节片中央的子宫相互靠近,肉眼可明显地看到虫体后部中央有1条白色的线状物贯穿。

(二)流行病学

螨是莫尼茨绦虫和曲子宫绦虫的中间宿主,无卵黄腺绦虫的生活史尚不明确,目前仅知其中间宿主为弹尾目的长角跳虫。在羊小肠寄生的绦虫成虫,随粪便会将其孕卵节片和虫卵排出,中间宿主将其吞食后,虫卵内的六钩蚴在其体内发育出似囊尾蚴。在采食过程中,反刍动物羊作为终末宿主将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连同牧草一起吞食后,似囊尾蚴在反刍动物消化道逸出,寄生于肠壁并逐渐向成虫发育。

莫尼茨绦虫病的分布在全球均可见,我国各地也常见报道,我国北方广大牧区常呈严重流行,每年因本病可导致大批羊死亡。其中,羔羊是本病的主要危害对象,伴随年龄的增长,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呈下降趋势。

目前已报道的本病的中间宿主为地螨,它的种类之多可达30余种。地螨多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分布,土壤耕种3~5年后地螨数量将减少。特别是在下雨后的牧场,地螨的数量将明显增加。地螨耐寒力较强,越冬且春季气温回升后,地螨开始活动;地螨对干燥和热的抵抗力较低,一般在炎热季节,气温在30℃以上、地面干燥或日光照射时,地螨多从草丛钻入地面以下。通常认为,地螨活动多在早晨、黄昏或阴天,晴天活动较少。受到地螨的分布、生活习性等的影响,本病可见明显的季节流行性,但是不同地区的感染期会有差异。南方气温回升早,当年生羔羊一般在4~6月份出现感染高峰。北方气温回升晚,5~8月份可见感染高峰。

(三)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1.主要症状 患羊表现出的症状轻重主要受到所感染虫体的强度及自身年龄、体质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症状为食欲下降,饮欲增加,身体消瘦,精神萎靡不振,并发生贫血与水肿。羔羊腹泻后,可在粪便中发现虫体节片,有时虫体的一段从肛门吊出。病羊被毛常常杂乱无光,喜躺卧,并出现起立困难,体重迅速下降。如果发生虫体阻塞肠管,病羊可见肠鼓胀和腹痛表现,严重情况会因肠破裂而死。有时病羊也表现出神经症状,如盲目转圈、肌肉痉挛或头向后仰等。疾病后期,患羊常常仰头倒地,或做咀嚼动作,口周围有泡沫,几乎丧失对外界的反应,最终因全身衰竭而死。

2.病理变化 尸体往往身体消瘦,剖检可观察到肌肉颜色暗淡,较多的胸腹腔渗出液。有时可发生肠阻塞或扭转,肠黏膜受损出血,小肠内寄生绦虫。

(四)诊断要点

反刍兽绦虫病的诊断,首先可参考流行病学因素,如发病时间,羊是否为放牧,特别是羔羊,牧草是否存在大量的阳性地螨等。其次可进行粪便检查。检测可疑羊的粪便中是否有虫体的节片排出,或者对粪便进行虫卵检查,可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采集可疑羊的粪便5~10克,加入10~20倍饱和盐水并混合均匀,用60目筛网进行过滤,滤过液静置0.5~1小时,此时虫卵已充分上浮,随后用一直径大小为5~10毫米的铁丝圈与液面平行接触以蘸取表面液膜,将液膜抖落在载玻片上,并覆以盖玻片即可进行镜检。有时因绦虫尚未成熟,患羊并不见虫体的节片排出,可采用诊断性驱虫方法,如观察到羊在服药后有虫体排出或症状出现好转迹象即可确诊。

(五)防治措施

1.预防 对羊群定期驱虫,第一次驱虫通常是在虫体成熟前,即羊放牧后30天内,第二次驱虫通常是在10~15天后进行,定期驱虫不仅对寄生的绦虫有效,还可有效避免病原可能对牧场或外界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有条件实行科学轮牧也是较好的预防措施。在放牧过程中,雨后、清晨和黄昏时间尽量避免放牧,从而使羊食入中间宿主地螨的几率降低。改良牧场,提高放牧质量,牧场进行深耕,种植优良牧草或实行农牧轮作,从而减少地螨的存在并使牧草质量得以提高。

2.药物治疗方法 反刍兽绦虫病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1)吡喹酮 按照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次口服。

(2)氯硝柳胺(灭绦灵) 按照每千克体重60~75毫克,1次口服。

(3)丙硫咪唑 按照每千克体重20毫克,1次口服。

(4)甲苯咪唑 按照每千克体重15毫克,1次口服。

(5)硫双二氯酚 按照每千克体重75~100毫克,灌服,或通过菜叶包裹后口服。

(6)仙鹤草根芽粉 绵羊按照每只用量30克服用,1次口服。

§§§第六节 梨形虫病

由泰勒科和巴贝斯科的各种梨形虫导致的血液原虫病就是梨形虫病。绵羊和山羊发生此病时,羊泰勒虫和莫氏巴贝斯虫是主要病原体。本病通常是在硬蜱吸血时传播。我国的甘肃、青海和四川等牧区常见本病发生,疾病危害严重,常使羊出现大批死亡。

(一)病原

1.羊泰勒虫 常在红细胞内寄生,约有80%的虫体呈圆形和卵圆形,其次可见杆状虫体,虫形变形较少发生。圆形虫体直径为0.6~2微米,卵圆形虫体长度约为1.6微米。一个红细胞内常可见1~4个虫体存在,红细胞的染虫率通常低于2%。通过淋巴液涂片检查,通常可见到石榴体(裂体生殖)存在于淋巴细胞内或游离其外。石榴体直径约8微米,有的达10~20微米,其内含l~80个紫红色染色质颗粒,直径为1~2微米。

2.莫氏巴贝斯虫 病原通常在红细胞内寄生,虫体形状主要是双梨籽形,约占总数的60%以上,其他形状可见单梨籽形、椭圆形和变形虫形等虫体,呈少数分布。梨籽形虫体长度为2.5~3.5微米,宽度约为1.5微米,比红细胞半径要大,虫体包含两个染色质团块。双梨籽虫体尖端通常在红细胞中央并以锐角相连。

(二)流行病学

羊梨形虫的生活史有待更加彻底的研究,目前对此尚不明确。

有资料显示,血蜱属的青海血蜱是我国羊泰勒虫病的主要传播者,传播莫氏巴贝斯虫病的蜱种尚未确认。在蜱体内的病原通过有性的配子生殖并产生子孢子,蜱在吸血过程中可向羊体内注入病原。绵羊巴贝斯虫在红细胞内寄生时主要通过无性繁殖。在羊体内,绵羊泰勒虫首先对网状内皮系统细胞进行侵入,裂体繁殖则在肝、脾、淋巴结和肾脏内进行,随后寄生于红细胞内。作为病原的传播者,硬蜱在吸食有虫体寄生的羊血液过程中,病原随之进入蜱体内并进行发育,如此循环往复,导致疾病的流行。

青海血蜱是我国羊泰勒虫病的主要传播者。目前已证实卵并不能传播本病,幼蜱或若蜱在吸食含有羊泰勒虫的羊血液后,生长到成蜱阶段可传播本病。本病多在4~6月份集中发生,其中感染高峰在5月份出现。羔羊在1~6月龄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也高,1~2岁羊次之,3~4岁羊则发病较少。羊泰勒虫病在我国表现出地方性流行特点,四川、甘肃和青海省多见本病,可导致羊大批死亡。有些地区发病率高达36%~100%,病死率高达13.3%~92.3%。

(三)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1.主要症状

(1)病羊患有泰勒虫病 疾病初期表现出体温升高至40~42℃,呈稽留热型;呼吸急促,心律不齐,鼻发鼾声;饮食下降,便秘或腹泻;精神萎靡不振,四肢僵硬,喜卧地;眼结膜开始为充血症状,随后颜色苍白,并发生轻度黄染;身体逐渐消瘦,体表淋巴结肿大,颈浅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可由核桃大至鸭蛋大,触诊表现出痛感。

(2)病羊患有巴贝斯虫病 发病症状主要为体温升高至41~42℃,稽留数日或可导致死亡;呼吸微弱,脉搏加快;精神萎靡不振,饮食下降或废绝;黏膜苍白,黄染明显;有时排出血红蛋白尿,并发生腹泻;红细胞减少至每立方毫米200万~400万,大小不匀。

2.病理变化

(1)泰勒虫病 因泰勒虫感染而死的羊,可观察到尸体消瘦,贫血,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其中以颈浅、肠系膜、肝、肺等处比较显著;肝脏、胆囊、脾脏明显肿大并可发现出血点;肾脏呈黄褐色,表面可见淡黄色或灰色小出血点和白色结节;皱胃黏膜出现溃疡斑,肠黏膜有少量出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