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荀子的人定胜天
11713400000014

第14章 有心人,天不怕——荀子谈做事方式(2)

毫无疑问,德田先生是一个极具有毅力的人,正是这种毅力促使了他在事业上的成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善于安排行动计划的能力对个人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缺少这种精神和能力,纵使你的目标再好,最终也难以达成。

4.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

【原文】“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大意】一个人要是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能明辩事理,洞察一切;不专心致致工作,就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

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一个人要是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能明辩事理,洞察一切;不专心致致工作,就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

有专才有恒,有恒才有成。

你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你是一个天才,不专心就成了你的不幸;如果你资质平凡,请不要悲观,只要你下定决心一辈子作好一件事,你就能成功。年轻人,千万别给人留下一个朝三暮四的形象。

好多年前,有人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

他兑:“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之后,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他回来了。

后来人们发现,贾金斯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

贾金斯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惟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可这就更加旷日费时了。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本钱。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他恋爱过好几次,可是每一次都毫无结果。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迹。为使自己匹配得上她,他开始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课,但不久便自动逃遁了。两年后,当他认为问心无愧、可以启齿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了一个愚蠢的家伙。

不久他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一位迷人的、有5个妹妹的姑娘。可是,当他上姑娘家时,却喜欢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后一个也没谈成功。

在商业界有一句格言:“把所有的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

最终,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傅,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三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点弄不懂了。

他终于忍不住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学其他招术?”

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

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照着练了下去。

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迷迷瞪瞪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有一度小男孩显得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还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

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一招,制服了对手,由此赢了比赛,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就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惟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所以,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小男孩最大的劣势变成了他最大的优势。

人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始终如一,专心致志,那么劣势也可能转变为优势。

5.注重细节,升华你的人生

【原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大意】不半步半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众多的小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荀子说,不半步半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众多的小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人的一生由许许多多事件组成,有的事件使一个人变成了大人物,有的事情使一个人变成小人物。大人物总是跟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小人物总是跟小事件联系在一起,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一定会做一件大事。但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会与一件又一件小事发生关系。所以小事情是人一生最基本的内容。

大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事情则是每天都会发生的,顺利、妥帖而又快乐地去处理一件小事是容易的,但天天都能顺利、妥帖而又快乐地去处理一件小事却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一辈子都这样无怨地、耐心地、谨慎地、愉快地去处理一件又一件小事,那恐怕比做一件大事还要难得多。

大事能检验一个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也能检验一个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如果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舒心,令人熨帖,那你也能得到极大的快乐和对自我的肯定。

荀子说,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种常常闲得无事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会超过常人多远。荀子还这样说,忽视小事,专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做小事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事来得频繁,办事所花的日子也多,积累起来数量也就大;而大事来得稀少,积累起来数量也就小。

积累,一件又一件小事地去积累,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比如雷锋,他并没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珍惜每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都当做一个新的出发点,倾注全部的生命和爱心,谁又能怀疑他的伟大呢?

其实,伟大也是很平凡的。

每一年积累,不如每季度积累;每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个月积累,不如每一天积累。

一天不是一周,一周不是一月,一月不是一年。一周需要七天才能构成,一月需要四周才能构成,一年需要五十二周才能构成。一件事情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几件事情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从搬运工到哲学家,从奴隶到将军,从凡人到伟人,都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长期的追求、长期的积累、长期的磨炼才能够达到。

也许一个穷人,会因为某种机遇而一夜之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但一个搬运工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凡人成为一个伟人举世闻名,绝不是某个机遇的缘故。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行动,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不断的积小步,才有跨大步的力量。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子;播什么花籽,开什么花儿。人积累耕耘的经验就成为农夫,积累砍削的经验就成为工匠,积累贩卖货物的本领就成为商人。这种积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乐的。

美国社会工作者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利说过,人们往往不了解,即便是要取得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必须迈过许许多多蹒跚艰难的脚步。

你希望一口吃个胖子,希望夺取成功就像迈一下脚步那样简单,你或许常常这样幻想:“我真希望自己是个完美无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资,是个大智者的话,我就会干什么事情都永远不会失手,我会马上把吸烟、赌博的恶习戒除掉。”

这是幼稚的懒汉成功逻辑。你以为成功者都是有遗传得来的天赋,有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诀窍。按这种逻辑,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轻松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懒汉们认为,成功者都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学了第一课,就能够一下子成为专家。你这种“马上如愿”的思想,是导致失败的大敌。

毫无疑问,那种希望“马上如愿”的人还是存在的,像婴儿。婴儿都是要求父母即刻满足他们的意愿的。他们一想撒尿,不管是在大人怀里还是睡在床上,即刻就把衣服尿湿、被子尿湿。对婴儿的这种行为,父母无可指责,并不会对婴儿提出从发育来说不现实的要求。不幸的是,如果你一生当中总保持着这种马上如愿的要求,那么,你要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你决定当一个画家,你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画出像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的杰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该先画蒙娜丽莎的秀发还是先画蒙娜丽莎的额头,你便会认为绘画很艰难,情绪陡变,顿时扔掉画笔,长叹创作之难。因为你相信的是:如果一个人有出息,有才干,想要做什么事,都能一下子如愿以偿,用不着像达?芬奇那样天天画鸡蛋苦苦地做单调乏味的努力,用不着一点点地积累经验,用不着总费很多时间去锻炼基本功。这种想法,终将会把你抛入失败的谷底,不堪回首。

上天就是这样捉弄人,你越希望即刻如愿的,越难以即刻如愿。成功,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成功,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缓慢的学习过程。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没有一下子就能跃上山顶取得成功的。

紧紧地盯着眼前的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终将登上成功之巅。

6.成功的最大误区——目标不适

【原文】“不识步道者以穷无穷,遂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

【大意】不知道走小路的人,是用有限的力量去追逐那无限的目标呢?还是也有个一定的范围和止境呢?

荀子说,不知道走小路的人,是用有限的力量去追逐那无限的目标呢?还是也有个一定的范围和止境呢?我们认为,要想成大事并不是一件最难的事,最难的是你如何设定成功的目标,定位成功,而最容易陷入的误区便是目标不适。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典物理学三大定律,为人类认识宇宙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就在牛顿创立了著名的三大定律之后,他却花了15年的时间和工夫,要证明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由于目标及行动都是错误的,偏离了正确认识世界的方向,其结论自然也是错误的。

一个人所确定的人生的目标,如果脱离了实际,超过了自身所能达到的高度,他即便再努力,费尽心机或者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不会取得成功。

有些人虽然知道要有奋斗目标,但往往目标太多,朝秦暮楚,摇摆不定。关键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随大流,跟着感觉走,这些人的悲哀在于丧失了对生命的主动权。

审视目标的原则在于是否符合自身的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你的目标与社会需要的一致性越高,自身潜能的发掘才越充分,脱离社会需求而谈个人成功,无异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凡是自身条件难以达到的或客观环境不允许的目标,都属于不切实际的目标。

一个人如果确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他就会浪费宝贵的时光,最终失去成功的机会。为了不可能达到的目的而耗费心血,无异于缘木求鱼。

比如,生活中常常有许多人梦想着成为百万富翁,但是百万富翁只会在少数具有经商才能的人中产生,而实际上大多数人又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才能,因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性实在太小。许多人一生中之所以碌碌无为,就是因为确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造成的。

选择目标最忌目标太多。哪儿都是目标等于哪儿都没有目标。正如古罗马的小塞涅卡所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人们往往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对未来的目标期望值太多且偏高。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某一事物的内心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就越大。一般而言,在期望值一定的情况下,内心期望值越高,其情绪指数越低,人就越容易灰心丧气、情绪低落;反之,情绪指数越高,人就越容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

如果目标太低,举手即得,容易使人丧失进取心。因此,及时调正目标的期望值是调动心理潜能的前提。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斯?亨特?摩尔根的话,对大家也许有所启迪:“不要把志向立得太高,太高近乎妄想。没有人耻笑你,而是你自己磨灭目标。目标不妨设得近点,近了就有百发百中的把握,标标中的,志必大成!”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一生制定了不恰当的目标而导致工作的失败。在这些失败者中,有不少人做事都很认真,似乎应该能够成功,但实际上却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避免目标不适,首先就应该在内心对所选目标做到单纯定位、明确要点、预知阻力、全力以赴、避免盲从,达到专心致志,走向成功。其次在这里要达到目标,还需要具备坚持到底的决心。

松下的成功就是以耐心加韧劲。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起初家境贫寒,全靠他一人养家煳口。松下失业后,一家的生活更无法支撑。一次,他去一家电器公司求职,身材瘦小的松下来到公司人事部,请求给他安排一个工作最差、工资最低的活干。

人事部主管见他个头瘦小又衣着不整,不便直说,就随便找个理由说:“现在不缺人,过一个月再来看看吧。”人家本来是推脱他,没想到一个月以后,松下真的就来了。那位人事部主管又推托说现在有事,没时间接待他。过了几天,松下又来了。那位负责人有点不耐烦地说:“你这种脏兮兮的样子,根本进不了我们公司。”松下回去后借钱买了套新衣服,穿戴整齐地又来了。

这位主管一看,觉得不好再说什么了,又难为松下:“我们是搞电器的,从你的材料看,你对电器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不能用。”两个月后,松下又来了,说“我已经下功夫学了不少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哪个方面还有差距,我再一项一项来弥补。”这位人事部主管盯着松下看了半天感慨地说:“我干这项工作几十年了,头一次见到你这样来找工作的,真佩服你的这种耐心和韧劲。”就这样,松下终于打动了主管,如愿以偿地进了这家公司。经过艰苦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享誉全球的“企业经营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