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
11713200000019

第19章 让更多的人帮你成功(3)

第二,周记对话。中学生处于心理学上所谓的“断乳期”,内心有许多小秘密、小困惑,却不好意思直接向老师诉说,而这些小秘密、小困惑如果长期不能得到疏导,就会使学生产生思想品德的误区,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测的行为偏差。为了“防患于未然”,我让学生一周写一篇随笔与我进行对话交流,号召他们向我表白心理、倾诉苦闷、发发牢骚、提提建议,我保证篇篇有回复,且绝对保密。结果,一学期下来,不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而且学生跟老师的关系更亲近了,思想品德呈现出“正迁移”的态势,班级也始终处于一种平和的氛围。除了运用“格言”和“周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还经常面批学生作文,对其中涉及的一些思想品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坦诚对话,为他们解除一些成长中的烦恼,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

第三,教学渗透。新课改推行以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经成为所有学科共同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语文学科因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把德育渗透进课堂更具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语文教师的“德育补位”意识必须贯彻到每堂课的教学之中。例如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班主任自然是不会在此教育活动中缺位的。但是,作为科任教师,也要注意利用各自的课程资源,积极策应班主任的工作。以高中语文第一册为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闻一多的《死水》等课文的情思,烛之武、邹忌等历史人物的品德,都具有或直接或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这些课文中的德育内涵,让学生充分受到其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与熏陶,起到了春风化雨之效。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齐抓共管,通力合作。作为科任教师,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自己作为教育工们者的责任与义务,密切关注学生在自己面前的一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品德问题,处处留心学生的神情举止等细节所流露出的心理问题,以免错失教育的良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弥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缺位,把德育融会于学科教学之中,让德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既有教学任务,又要班级管理;既有学校的常规工作,又要应付偶发事件。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有所缺位是在所难免的,非常需要像案例中这样有心的科任教师及时补位。

说到班级德育中的补位,这其实是双向的。班主任既需要科任教师补位,也要及时为科任教师补位。班级中的科任教师,很多是有主见、能独当一面的老教师,许多还有丰富的代班经验,在与班主任的配合上,都有自己独有的方式和方法;况且,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科任教师的教学中度过的,离开了科任教师的支持与配合,班主任不要说完成班级管理的各项任务,就连全面了解学生都有困难。班主任要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凝聚他们的力量,除了尊重信任、虚心请教之外,也要主动协助他们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在需要的时候及时为他们补位。例如,当学生因某科任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而对其有不敬言辞时,或有些家长因为孩子的一面之词而对科任教师形成一些不公正的评价和议论时,班主任要积极维护科任教师的威信,正确引导学生和家长一分为二地评价科任教师,同时还应该积极主动宣传科任教师的长处、优点和劳动成果,增强其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威信。

当然,任何一个班级,科任教师的配备不可能一般齐,水平、经验乃至境界都有高有低,班主任在协调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况且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只要班主任积极为科任教师排忧解难,“先人后己”,科任教师就会积极支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再则,当班级工作取得成绩、受到表彰时,一定不能忽视、埋没科任教师的功劳,班主任如果有一点争个人荣誉的思想苗头,就会招致科任教师的反感,配合上必然很难步调一致。

当然,为了使科任教师的德育补位工作更有成效,班主任也应主动了解各学科德育渗透的特点和擅长,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思想倾向和品德问题,向不同学科的科任教师提出侧重不同的请求,使各科任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补位,进而使之更好地产生综合效益。

总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善意地对待科任教师,他们对你的班级自然就格外上心。

外圆内方是处世哲学

中国人崇尚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智欲方而行欲圆”,所谓外圆内方就是指的这个道理。方即方正,光明正大行事有规则;圆即圆润、灵活,表现形式富于变化。

要做到外圆内方,首先锋芒要内敛。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异于人,众必非之。”

日常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教师,他们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讲起问题来头头是道,但一说话就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建议或意见,并进而发展为疏远、排挤,最终使他成了孤家寡人。这样的人往往锋芒毕露,但却是不可取的。职场中更多的应该是做到锋芒内敛。

有这样一个案例:

毕业于著名师范大学、能力出众的李老师刚到单位工作时,为了突出自己的能力,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还处处帮助同事。一开始,其他老师还很喜欢他,可后来他发现同事们个个都疏远他,教研组组长对他也不热情,这让他一头雾水。

后来听到老师们在背后的“议论”才发现,自己在他们眼里“锋芒毕露,争强好胜,看似帮助同事,实则在为自己的功劳簿上添功”。同事陈老师说:“他这个人虽然没有害人之心,但太过于表现自己了,总把别人看成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想方设法压倒别人,特别是有领导在场的时候他更这样。那次,我上公开课,放幻灯片时电脑遇到了一个小问题。我叫钱老师帮忙,当钱老师正在帮我做事的时候,李老师却跑过来抢了钱老师手里的工具拨弄起电脑来,还当着那么多老师的面说‘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你真笨’。虽然电脑修好了,但我心里一点也不舒服,人家又没叫你来帮忙。”

李老师听了此话,心里一凉:我在他们眼里怎么就成了这种人呢。

很多老师认为,刚工作时一定要突出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坐稳自己的位置,因此,工作就得处处争强好胜,把自己的能耐表现出来。但他们没有想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处处锋芒毕露只能引起同事的反感。而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同事要有诚心,表现能力要不温不火。

一个人,在与同事相处和交往的时候,要多注意别人的心理感受。只有抓住了别人的心理,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赞赏与好感。

如果你只知道表现自己,在领导和同事面前抢出风头,不给别人任何的表现机会,你就会遭到同事嫉恨,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其次,要减少对人际关系的过分敏感。

一个年轻的小学班主任教师,一直为办公室人际关系的冷漠而烦恼。同事们经常在办公室做事,却很少有人说话,也没有笑声。每当她从教室回到办公室,本想放松一下,可是遇到这种所有人都沉默的情形,她就感到特别难受和压抑。她常常忍不住猜测其他人不说话的原因,想来想去总是惟恐自己做错了什么,从而惹得她们对自己不满。偶尔,办公室里的气氛也会轻松一会儿,四五个人在一起聊天,说说笑笑。但是她总觉得自己一加入,气氛立刻又冷了。这令她特别紧张,生怕做错了什么,每天小心翼翼,别人不讲话,她也就闷不作声。

后来她实在忍受不了了,求助于心理医生。经过情绪调解法,她放松了心态。再回到办公室,才发现原来情形远没有她原来苦恼的那样可怕。

上面老师的苦恼来自于对人际关系的过分敏感,不合理地认为人际关系或气氛的一切异常都是因为自己。其实,办公室的气氛或人际关系的状况取决于很多因素,他们不说话,可能是因为工作太紧张,要思考自己的问题,要备课改作业,也可能是他们累了需要喘口气,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有的人天性喜欢安静,不爱大声说笑,总是少言寡语,并不一定在生气。大部分人都喜欢开朗的人,而不欢迎敏感多疑的同事。因此,减少对人际关系的过分敏感,放开心怀,这样才能赢得同事的喜欢。

第三,一定要克制妒忌,将之转化为自己进步的动力。

罗老师新到学校工作时,原以为自己学历最高,能力最好,在工作中时常表现出自满的情绪。有一天,校长给他分配了一个很简单的论文写作任务,可罗老师偏偏没能按时完成,后来求助于同事陈老师才顺利交差。为此,校长表扬了陈老师说:“虽然陈老师学历不高,但自学能力强,工作努力,小伙子不错,大家可以向他学习。”就这么一句表扬,罗老师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总想挑陈老师的刺,出他的丑。可陈老师总是很坦诚地向他学习,并不生气。结果,时间久了,罗老师给同事们留下了嫉妒心强的不好印象,也因此在后来升教研组组长时,学历高的罗老师没有入选,而学历相对低的陈老师则入选了。罗老师叹气道:“嫉妒让我吃了不小的亏!”

心胸狭窄和妒忌心是一对孪生子,都是不良的心理品质。其产生的原因,与主体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失调有关。他们既缺乏自知之明,又容不得他人。因为心理总得不到平衡,所以势必在语言行为中表现出来。人缘不好者往往一方面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另一方面心胸狭窄,妒忌心重。能力比他强的,他不服气;受领导器重的,他不顺眼。别人相互关系密切,他则悻悻然,甚至连谁讲了一句精妙的俏皮话,他也会若有所失。这就无形中在他与别人之间构筑了一道厚厚的、无形的墙。

同事之间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也极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是很正常的,但要妥善处理。三国时周瑜和诸葛亮就是这样:周瑜气量狭小,以至于临死时还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所以,当你看到同事的成就而心生嫉妒时,不妨多想想同事在取得成功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艰辛劳动,再把它和自己的努力比一比。这样一来你就会心平气和些,你就能把消极的嫉妒转变为佩服了。

第四,注意与同事交往时的态度和言行。

人无论在何时都喜欢听赞扬之词,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别人的认可。会为人处事者,自然会避其锋芒,有自己的意见,会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同事之间,于公于私都不会有太大的原则性冲突,有争议也可以用商量的方式去解决,完全没有必要争个脸红脖子粗。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要是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着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外圆内方并不是要你违背人格去圆滑地做人,而是要你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讲究说话的艺术和方式,这样既可以表明你自己的见解,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会伤害别人,让别人憎恨你,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方”是做人之本,是坚持心中原则的根本;“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当处世的锦囊。掌握了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你才能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