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跟我学减轻压力
11690000000005

第5章 放松自己,以退为进(4)

(3)松弛法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一个人被人激怒以后或十分烦恼的时候,应该迅速离开现场,进行深呼吸,并配合肌肉的松弛训练,甚至还可以进行放松训练,采用以意导气的方法,这样就可以逐渐进入境界,使全身放松,摒除内心的一切私心杂念。

(4)制怒法

要有效地制止怒气是不容易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克制怒气暴发主要依靠高度的理智。比如在心中默默背诵传统名言“忍得一日之气,解得百日之忧”、“将相和,万事休”“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万一克制不住怒气,就应该迅速脱离开现场,在亲人或朋友面前发泄一番。倾诉愤愤不平的怒气之后,自己应该尽快地平静下来。

(5)平心法

一个人应该尽量做到“恬淡虚无”、“清心寡欲”,不要被名利、金钱、权势、色情等困扰,要看清身外之物。一个人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6)自脱法

为了保持心态健康,一个人应该经常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广交朋友,促膝谈心,交流情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生活的乐趣。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劳逸结合,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应该常到公园游玩或郊外去散步,欣赏一下乡野风光,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美景。

(7)心闲法

有一句诗这样说:“眼底无私天自高。”一个人只要有闲心、闲意、闲情等,就可以消除身心的疲劳,克服心态障碍,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8)乐观法

一个人要健康,首先要“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自得其乐就是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寻欢乐。譬如:通过琴棋书画陶冶性情,丰富生活;通过读书看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通过跑步、做操、打球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助人为乐。人生以助人为乐者,其乐无穷。因为助人为乐者常常产生一种“社会需要我”的感觉。这种感觉可给人以追求,给人以力量。

知足常乐就是在生活、金钱和地位上向低标准看齐,能以此自慰平生。如果向高的标准看齐,则会烦恼困惑,长期下去必然有损健康。人在顺境中是比较容易做到知足常乐的,但是在逆境中也学会知足常乐,那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

(9)健忘法

一个人要健康,就要善于忘记:“忘形、忘劳、忘怀、忘情、忘年。”

忘记烦恼,可以轻松地面临再次的考验;忘记忧愁,可以尽情的享受生活所赋予的种种乐趣;忘记痛苦,可以摆脱纠缠,体味人生中的五彩缤纷。忘记他人对你的伤害,忘记朋友对你的背叛,忘记你曾有过的被欺骗的愤怒、被羞辱的耻辱,你就会觉得自己已变得豁达宽容,生活中就会更加主动也更加有力量。

①忘形

庄子说:“养志者忘形。”就是说修身养性首先应忘却自己形体的存在,这样,就什么也不惧怕了。即使其身患这样或那样的病症,也能使自己泰然处之,镇定自若,不焦虑,不消极,自然有利于战胜疾病,康复身体。

②忘劳

能心情舒畅,任劳任怨地参加适当的、有节奏的工作、劳动,并把它看作是生活的一大乐趣和锻炼身体的一个内容,也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③忘怀

能不自扰,不自卑,不沉沦,对一切不幸和打击,做到视有若无,豁达宽容。

④忘情

有这样一副对联:“酸甜苦辣非玉味,玉味只是淡;嗔喜爱怒要忘情,忘情则无烦。”它告诫人们,一切喜怒哀乐之事,都要淡然若忘,要精神超脱。

⑤忘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经常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观心态,应该从心态上忘掉岁月,忘掉压力。

学会与挫折与压力进行抗争

研究证明,现在人们在精神上承受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因此导致了许多心态疾病的出现。

为了摆脱心态压力,必须找出主要的产生压力的根源并予以正面地解决,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学会与挫折和压力进行抗争的有效方法。

专家指出,宣泄不良情绪有以下19条天规:

(1)每天快步走30分钟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平衡血压,增进心肺功能,使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应该着重指出的是,运动可以增加p—脑内吗啡的释放量。研究证明,这种物质是人体天然的镇定剂,可以帮助人平衡心绪,可以给人一个好的心情。很多资料表明,压力会消耗p—脑内吗啡。因此为了增加p—脑内吗啡,不要忘了适度地运动,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每天快步走30分钟”。

(2)走近大自然

如果心情不好、压力很大的时候,千万不要自己闷在一个角落里,这样很容易钻牛角尖。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是走向自然,走向人群,这样就可以转移压力的焦点。

(3)集中呼吸三分钟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两眼轻轻闭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采用吐气比吸气长的腹式呼吸方式进行呼吸练习,对身心健康是有很多好处的。经常坐着工作的人,一定要记住经常起来伸伸懒腰,走动走动,不要坚持长期抗战,以免损害身心健康。

(4)经常使用冷水热水交替沐浴

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不要忘了用冷水热水交替的方法进行沐浴。很多实践证明,这样做能有效地释放一天的压力,使一个人的头脑更加清醒。

(5)经常按摩身体

按摩可以使紧绷的身体、僵硬的关节得到放松,也可以减少肾上腺素的分泌,对压力的释放效果很好。不管是自己按压身体紧绷的部位,还是到健身中心进行按摩,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6)笑口常开

研究发现,开怀大笑可以减少压力荷尔蒙分泌,并且使分泌干扰素增加,这样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有这样一条新闻:新加坡某公司为了激励员工上班的士气与消除员工的工作压力,安排了一个教导员工怎样开怀大笑的课程,利用大笑来提升员工的士气,让他们心情变好。看看喜剧或是听听笑话也是一个让自己的神经松弛的好方法。

(7)大哭一场

哭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是不愉快情绪的直接外露。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激动得“热泪盈眶”之外,哭总是与不愉快联系在一起的。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短时间内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心态保健的有效措施。研究证明,人在情感激动的时候流出的眼泪会产生高浓度的蛋白质,它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人的压抑情绪。专家对此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男女哭的次数比经常生病的人的次数多。应该指出的是,只有内心受到委屈和不幸达到很大程度的时候放声大哭才有效果。如果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哭哭啼啼,悲悲泣泣,反而还会加重不良情绪的体验。

(8)放声歌唱的妙处

很多研究证明,音乐对治疗心态疾病具有特殊的作用。利用音乐治疗疾病主要是通过听不同的乐曲把人们从不同的疾病情绪中解脱出来。研究还证明,听音乐可以达到这个效果,自己放声歌唱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很多资料表明,高声歌唱是消除紧张、激动情绪的有效手段。如果遇到不满情绪积压在心中的时候,不妨自己唱唱歌曲。乐曲的旋律、歌词的激励、唱歌时有节奏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极大地缓解紧张情绪。

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我们这里要说“一唱解千愁”。

(9)广交好朋友

毫无疑问,人际关系的好坏也会影响着一个人承受压力的大小,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抵抗压力是有好处的。一般人都这样认为,那些身兼数职的人一定会因为分身乏术而产生心态压力,而事实正好相反。研究证明,身份越多的人越快乐。应该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身份不仅是印在名片上的职业,还要做一个好丈夫或好妻子,做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做一个好女婿或好媳妇等。

(10)善于倾诉

如果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不要自个儿生闷气,把不良的情绪压心里,而应当善于向别人倾诉。按照常理,每个人都应该有几个知心朋友。如果产生不良情绪,就可以与朋友们聚一聚,一壶清茶,一杯咖啡,就事论事地进行一番倾诉,把自己积累在心中的消极情绪倾诉出来。这样就可能得到朋友的同情、开导、安慰,就可能找出应对这种情绪的好方法。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好朋友圈子,就能长寿20年”。可见,朋友对一个人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11)学会宽恕

如果有人伤害了自己,可能是今天、昨天,也可能是很久以前,但是久久不能忘怀,那么,怒气就会深藏在自己的大脑里,自己就会觉得愤懑。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宽恕才能抑制沉痛的回忆。但是要宽恕别人是不容易的。宽恕别人这种行为不太自然,但是宽恕的确可以治疗心态疾病,甚至可以恢复已经失去的友情。

有人认为,宽恕是不公道的,因为便宜了做坏事的人。也有人认为,宽恕不是坚强的表现而是软弱的象征。我们要说的是,报复永远不能消除仇恨,只会造成冤冤相报,永无止境。

(12)饮酒不要过量

研究表明,酒精不但消耗人体内的维生素B族,还会抑制免疫系统制造抗体B细胞,使人体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降低抵抗压力的耐力。虽然有的研究表明喝葡萄酒对心脏、血管有一定好处,可以抗氧化又可以降低胆固醇等,但是,每天饮用的话,最好不要超过一杯,这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13)适时补充维生素

医学研究证明,维生素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族,矿物质中的钙、镁等物质都对抵抗压力有帮助。喜欢吃甜食的人,喜欢吸烟的人,爱喝咖啡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类维生素的摄取,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平衡一个人的心态。

(14)不要“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时候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得到了后人的很多肯定。其实,“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嘉,方法实笨。大量的研究证明,睡眠不足对人的健康影响极大,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人体内有一种T细胞,主要功能是对抗外来细菌的入侵,而睡眠不足却会大量地杀死T细胞。研究证明,疲惫不堪的身心最容易让人产生压力。很显然,一个有充足睡眠的人一定比经常失眠的人对压力的忍受能力大,也比较容易能够应付环境的变化。

(15)缩短坏情绪的时间

遇到挫折最怕的就是自己的自信受到打击。比如要正确对待失业,正确评价自己等。对自己不要期望过高,千万不要给自己定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任务。遇到情绪不好,要尽量想办法缩短时间,尽快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与自信。研究发现,自信的人免疫细胞中T细胞比较活跃。这种细胞活跃不但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还可以提高压力与挫折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