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世界战争悬案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11689300000013

第13章 古代世界战争悬案破译(10)

塞维鲁是非洲人,靠军队起家,自然对军队特别重视。他做皇帝后,首先解散了专横跋扈和已经堕落的近卫军,从各省军团中选拔新的近卫军成员。为收买军心,他把军饷几乎提高了一倍,并允许士兵可以晋升军官,在服役期间可以成家,居住营外。此外,他还加强官僚机构,元首顾问议会变成了最高国家机关,其决议可以代替元老院的法令。行省的范围有所缩小,并任命骑士出身的代理官对元老担任总督的行省进行监督。塞维鲁统治时期,又对帕提亚进行了战争,扩大了罗马在幼发拉底河以外的属土。公元211年,他率领军队出征不列颠,结果死在对不列颠土著部落的战争中。他在临死时,还叮嘱儿子们:“让士兵发财,其余的人可以不管。”

塞维鲁死后,他的儿子卡拉卡拉(211~217年在位)即位。他遵循父亲的教诲,增加饷银,贿买军队。与此同时,他又于212年颁布敕令,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全体自由公民(投降者除外)。这个敕令的目的显然在于扩大税源。卡拉卡拉上述敕令的颁布使各省居民除了缴纳他们应缴的各种捐税外,还要和罗马公民一样负担遗产税和其他各种税款,从而使帝国居民的生活日趋困苦。217年,卡拉卡拉为近卫军所杀。

公元235年,塞维鲁王朝被暴动的士兵推翻,他们拥立马克西密努斯为帝。他只统治了3年又被士兵所杀。从这时起,国内发生了长期的混战。公元238年,各行省和意大利分别拥立了4名皇帝,但是,不久皆被士兵所杀。在以后15年问,罗马换了10个皇帝。公元253至268年,除了瓦勒利阿努斯和伽里恩努斯父子两人算是皇帝以外,各地割据称皇的先后逾30人,史称“三十僭主”时代。由于篡权夺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整个帝国几乎处于瘫痪和瓦解状态。

长期的军事混战和残酷的经济剥削使帝国境内的广大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迫使他们举行起义。3世纪初,一位被奴隶主称作“强盗”的名叫布拉的人曾率领一支600余人的队伍在意大利纵横驰骋,杀富济贫。公元238年,北非掀起奴隶、隶农和当地土著居民(柏柏尔人)的起义。263年,在西西里又发生了大规模奴隶起义。273年罗马造币工人发动起义,自由手工业工人和国家奴隶联合抵抗政府军。公元3世纪中叶,在高卢地区爆发了由农民、牧民、奴隶、隶农等参加的起义,历史上称作巴高达(意为战土)运动。起义者组织军队,推举自己的领袖埃里安和阿曼德为皇帝,自铸货币。他们杀富豪,毁庄园,分田地,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

与此同时,外族的入侵又日趋严重。公元251年,多瑙河外的哥特人在击毙罗马皇帝狄西(公元249—251年在位)后,又横越巴尔干,袭取拜占庭城,攻扰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区。在帝国的两北部,法兰克人于256年起就出现在莱茵河下游,此后又进入高卢的中部和东部,并且在西班牙的东北获得立足的据点。在东方,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也乘机向西扩张,进攻叙利亚。罗马皇帝瓦勒利阿努斯(公元253~260年在位)率兵反击,结果战败被俘,成了波斯王的奴隶。萨珊波斯帝国的势力达到了卡帕多西亚。此后,日耳曼人继续涌人罗马,帝国境内已经布满了蛮族的足迹。

如血的残阳

公元476年,西罗马皇帝罗慕·奥古斯都路斯被迫退位,标志了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自4世纪后半期,匈奴人西侵使哥特人迁徙罗马,后又打败罗马兵团,攻占了罗马城。此时的西罗马不仅要受到日尔曼人的冲击,亦无法逃脱匈奴人的洗劫。在纷乱的战火中,西罗马帝国灭亡了。

在地球上,曾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帝国——罗马帝国。公元前8世纪才刚刚建成,但公元1世纪时已经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从公元3世纪起,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陷于内外交困之中,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476年,日耳曼雇佣军将军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皇帝,西罗马宣告灭亡。

由于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强大一时,对于它的灭亡,历史学家从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意识形态甚至技术、气候等各个角度探讨它灭亡的原因。

维兰德密·斯密科维奇认为,罗马灾难开始于共和国时期,早在加图时代,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已经衰落了,各个行省土地逐渐沙漠化,大量土地抛荒导致耕种土地的农民税负加重,农业劳动生产力降低。

埃尔沃斯·亨廷顿则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公元4、5、6世纪降水量不足导致的,即气候变化和农业衰落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尼尔森认为,罗马帝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种族问题,在罗马帝国统治下,不同种族之间互相通婚和血统混杂遍及各个行省,稳定的精神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失去了。罗马人的出生率降低,罗马人的血统越来越不纯洁。

另外还有历史学家认为,古罗马帝国亡于铅的污染。古罗马人喜欢用铅制器皿储存糖浆和酒,贵族们用铅管引水入室,妇女喜欢用含铅的化妆品。他们制作葡萄酱时还要加进铅丹(即四氧化三铅),使酱的颜色既好看又没有酸味。导致天长日久,罗马帝国普遍发生了铅中毒,尤其是那些用铅较多的贵族。铅中毒能引起死胎、流产和不育,即便生下的婴儿成活了,也往往是低能儿。

考古学家在发掘古罗马贵族、王公的墓葬时,发现这些千年古尸的尸骨上常有一些十分奇怪的黑斑。经分析,原来这是沉积于骨骼中的铅与尸体腐烂时产生的硫化氢生成的硫化铅黑斑。古罗马帝国的平民虽说不能享用高级铅器皿,又不使用化妆品,但古罗马人曾经拥有古代人类最先进的给、排水系统,而当时用于输送饮水的管道是用铅做的。一方面,铅离子会直接进入人体;另一方面,古罗马人的饮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它与铅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铅,进入人体与骨骼中的钙发生置换反应,从而引起慢性疾病。问题就这么简单吗?

许多历史学家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归因于奴隶起义和蛮族入侵。

从公元1世纪起,帝国对外大规模的扩张停止了。俘虏越来越少,奴隶没有了来源,价格不断上涨。奴隶主只有加重对奴隶的剥削。这样就越发激起奴隶的反抗。奴隶不只是采取怠工、破坏工具、逃亡这些反抗方式,还公开举行起义。

当时,社会上的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生产已经在一天天地下降,但是帝国为了保住它的统治,还维持着庞大的官僚机构,供养了几十万军队,这就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带兵的为了增加军饷,纵容军队去抢劫。当官的争权夺利,贪污成风。罗马皇帝为了炫耀帝国的豪华富强,经常假借各种节日和纪念日的名义,举行盛大的游艺。公元106年,罗马皇帝图拉真为纪念他在达西亚的胜利,曾经连续举行123天的节日娱乐。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皇帝去世。他留下遗嘱,把帝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让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统治东西两个帝国。

正当帝国内部陷入长期混乱的时候,“蛮族”大举入侵。“蛮族”主要是指日耳曼人各部落,包括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等等。他们成群结队,一批又一批地从帝国边境侵入帝国内部。广大的奴隶、隶农和贫苦农民把“蛮族”当作自己的解放者来欢迎。

公元408年,有一支哥特人在他们的首领阿拉列的率领下,侵入意大利北部,向罗马挺进。元老院派人去向阿拉列求和。和平的代侨是:罗马人交付黄金5000磅,白银8万磅,绸料4000块,皮革3000张,东方胡椒3000磅。公元410年,哥特人首领阿拉列再次打进罗马城。城里的罗马奴隶为攻城者打开了城门。三天三夜的洗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壮丽的宫室化成了焦土一片。金质神像和黄金器皿装满了一车又一车,都被拉走了。

这以后,在西罗马帝国广大的领土上,东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陆续建立起一个个“蛮族”小王国。

到公元5世纪的50年代,意大利本土遭到了阿齐拉率领的匈奴人的侵扰。接着,汪达尔人在455年又洗劫了罗马,城里的文物几乎全被毁坏了,只剩下。7000多居民。公元476年,日耳曼人首领奥多亚克把登位不到一年、只有6岁的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废黜了。从此,西罗马帝国灭亡了。

关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现在许多历史学家倾向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果,如,美国学者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一书中认为,罗马帝国衰亡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过程,它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蛮族的作用,由于内部衰落被蛮族入侵导致灭亡;第二,精神原因,罗马社会上层对社会生活失去兴趣,罗马公民普遍麻木不仁,市民逃避公益事业,对蛮族入侵不能组织积极有效的抵抗;第三,政治和军事原因,帝国的专制统治和沉重税收使普通人对政府的仇恨和恐惧超过了对于蛮族入侵的仇恨和恐惧。罗马帝国政府甚至无力控制军事将领以自己的军队武力夺取皇位;第四,经济原因,由于瘟疫和战争导致人口减少,造成纳税人负担加重,为应付蛮族入侵扩充军费导致纳税人负担更重,农业劳动力减少,经济基础不牢固,这些都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史前是否爆发过核大战

据印度古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在古印度,居住在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费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曾经发生过两次战争,战争的惨酷程序为史所罕见,有点类似核战争的场面。

例如对第一次战争的描述:“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内,发射了阿格尼亚武器,它喷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潘达瓦人上空黑了下来,接着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沙石不断从空中打来。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大片的地段内,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敌兵被烧死,如同焚焦的树干。”对第二次战争的描述更让人毛骨惊然:“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具有整个的宇宙力,赤热的烟火柱,其亮度犹如一万个太阳滚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而对于战场上的悲惨景象,《摩订婆罗多》的描写让人更觉心惊胆战。“……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指甲尽皆脱落、陶瓷器碎裂、盘旋的鸟儿在空中被灼死、食物受染中毒……”

以往,当人们读到这些叙述描写时,往往认为这不过是“带有诗意的夸张。”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后,有不少学者这才悟到,这太象原子弹爆炸的目击记了。

因而,不少学者正在探索一个谜,那就是在人类早期历史上是否爆发过核大战?

著名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克·索迪紧持认为:“我相信人类曾经有过多次文明,人类很早已熟悉了原子能,但由于误用,他们遭到了毁灭。”

弗里德里克的观点当然仍有不少人不能赞同,但是令人感兴趣的是近年来,一些可以佐证弗里德里克观点的证据屡屡发现。考古学家在发生史前战争的战场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大块大块的岩石粘合在一起,表面凹凸不平,物理常识告诉人们,要使岩石熔化,所需温度最低为1800%,森林,大火或火山爆发出来的热量,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能达到这个温度的,只有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热量。

在德肯原始森林中,人们还发现了更多的焦化废墟。废墟城墙被晶化,光滑如同玻璃,不仅建筑物表面晶化,连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

前苏联学者A·戈尔波夫斯基也来到过恒河上游作过考察,有过惊人的发现,他在上述地区意外地发现了一具人体残骸,其体内放射性比常态高出50倍,他把这个发现载人了自己的著作《古代之谜》中。

人们还发现,古印度人在时间上使用两种奇怪的概念——“卡尔帕”和“卡希达”。“卡尔帕”相当于42亿3200万年,“卡希达”相当于1亿分之3秒,这两种时间概念曾使众多研究者摸不着头脑。

但是核物理学家明白,在自然界里,要用亿年或百万之几秒的时间来量度的,只有放射性同位索的分解率。例如铀↑238的一半寿命为45亿1000万年,而K介子的半寿命只有百万分之一秒,这与“卡尔帕”、“卡希达”的概念较为相近。

那么,是不是可以从这个古印度人使用的时间概念上来推测,古印度人已经拥有了量度核物质和次核物质的技术。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已经掌握制造核武器的技术。生产出原子弹来。

令人更饶有趣味的是,类似核战争的废墟,不仅在印度被人发现,在巴比伦、撒哈拉沙漠和蒙古的戈壁滩上都被人发现有史前核战的废墟,废墟中的“玻璃石”与今天核试验场合中的“玻璃石”十分相象。

《摩诃婆罗多》这部古印度史诗,据考证,成书约在公元前1500年,书中所记载的史实则比成书时间还要早2000年,它所记载的事件至少距离今天5000多年。那么在距离5000多年前的史前究竟是否爆发过核大战?尽管已有少学者从文献记载或考古发掘上作了许多推测,至今仍然还是个谜。

特洛伊战争的面纱揭开了吗

脍灸人口的荷马史诗早已为人们熟知。史诗《伊利亚特》和其他一些零碎材料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希腊人(诗中称阿开亚人)对特洛伊的一次远征。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率1188条船和几千阿开亚人,为替其兄弟墨涅拉俄斯抢回妻子海伦而兵临特洛伊城下,经10年的围困,终于用森马计攻陷了该城,凯旋希腊。

古代希腊史家几乎都把特洛伊战争当作历史事实,甚至当作一件具有民族意义的大事,引以为荣。参加战争的英雄们被视为实有其人。希罗多德多次提到特洛伊战争的原因、特洛伊城的所在。修昔的底斯也认为没有理由怀疑特洛伊之战事是过去发生过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远征,那场战争持续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