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神奇月球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11689100000005

第5章 地球神秘的伴侣(1)

晴朗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明媚皎洁、幽静柔和的月光常常逗起人们的遐想,更激起诗人墨客的多情向往。北宋词人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可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咏月佳句。“月丽姮娥影”,传说中的月宫里,还有偷吃了人间仙药的嫦娥,她抱着玉兔飞上了月宫,才有月亮的美丽。月球上的阴影被人们想象成吴刚砍桂树,玉兔捣仙药。

这些诗句和神话故事,给月球增添了神秘色彩,激发了人们对月球奥秘进行探索的热情。

月亮,又叫太阴。古时候,白昼司光之日,叫太阳;那么夜间播明的月亮,就是太阴了。月亮还有许多雅号:玉兔(玉兔东升)、玉羊(玉羊东北上)、玉弓(晓月当帘挂玉弓)、玉盘(朦胧吐玉盘)、玉环(落月沉玉环)、冰轮(冰轮了无辙)、玉蟾(三五玉蟾秋)、水镜(圆灵水镜)、冰镜(团团冰镜吐清辉)、玉壶(玉壶光转)、秋影(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飞镜又重磨)、婵娟(千里共婵娟)等等。

月亮在人们的心目中显得十分可爱,因为它千秋万载吐辉播明,为人类驱除长夜的幽暗。

月亮上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呢?千百年来,嫦娥奔月的神话、希腊和墨西哥阿兹台克人的月亮女神的神话,广泛流传在民间。其实,月亮上的桂树、吴刚、白兔和嫦娥等等,只是月亮给人们的幻想而已。

300多年来,人们用望远镜、雷达和激光等对月亮进行观察、测量和摄影,发现了月亮的许多奥秘。

在茫茫的宇宙中,月亮这颗美丽的星球是离我们最近的邻居,几十亿年来形影不离地伴随地球转动,是地球唯一的伴侣。

地球到月亮的平均距离大约384400千米,最早,人们用三角来测量,现在可以用激光来测量了。激光射得远,容易瞄准目标,它从地球射到月亮,然后再从月亮反射到地球上来,只要2.6秒多钟,误差只有十几厘米。

月亮的直径是3476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4。月亮的表面积是地球表面积的1/16,比亚洲的面积还小一点。月亮的体积220亿立方千米,要49个月亮才抵得上地球那么大。月亮的质量是7350亿亿吨,就是说要有81个月亮才有地球那么重。用体积去除质量,就可以算出月亮的密度。月亮的密度是水的3.34倍,相当于地球密度的6/10。这说明,月亮内部不像地球内部有一个很紧密的核心。

太阳半径大约是月亮半径的400倍(实际是399倍),日地距离是月地距离的400倍。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太阳同月亮差不多大。

千姿百态的月面结构

很早以前,人们就看到月亮正面上有许多比较明亮的地方,也有不少灰暗的部分。那明亮的地方,人们叫它山。那灰暗的地方,叫它“海”。甚至还说,那些阴影是嫦娥住的广寒宫,吴刚砍伐的桂花树,正在捣药的白兔等等。

这不过是一种猜测或幻想罢了。月亮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生物,是一个寂寞寒冷的世界。

所谓“海”,实际上只是一些宽广的平原和洼地。那里有大范围的熔岩流,所以呈阴暗的颜色。它是月面上分布较广的一种地形。

月球表面崎岖不平,从大的构造来分,主要有陆区和月海。

所谓月海,其实就是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暗色的区域,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因为玄武岩的反射率平均只有6%,当阳光照射时,它吸收了94%的阳光,所以看上去比周围月陆区要暗一些。月海就是月球上广大平原或开阔地。现在已知整个月球表面有22个月海。其中向着地球这面有19个月海。它们是:风暴洋、雨海、澄海、静海、丰富海、酒海、危海、冷海、史密斯海、云海、汽海、湿海、洪堡德海、蛇海、泡海、浪海、界海、南海和知海。月球背面有3个月海:东海、莫斯科海和智海。向着地球这面的月海约占这半球面积的1/3最大的是风暴洋和雨海。月球背面的月海少而小,只占月球背面面积的2.5%。

月陆是月面隆起的古老的高地,平均高出月海2~3千米。对着地球这半球上的月陆占这半球面积的70%。月球背面的月陆则占那半球面积的97.5%。月陆主要由浅色的斜长岩组成。月陆的反光率约为17%,因此看上去要比月海明亮得多。

有幸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的人,首先感到奇怪的是月面上分布许多大大小小的“气泡”似的环形结构。仔细再看,它们类似地球上的火山口,叫环形山。它们分布极广,大小差别很大。月面上有的区域环形山非常密集,有的环形山还有重叠的结构。

月面上也有许多高大的山系。它们用地球上著名的山脉名字命名。如在雨海地区有陡峭的高加索山脉、亚平宁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在月面结构中,还有湾、湖、月谷、月溪、断裂和辐射纹等结构。

月球是地球的近邻,它在很多方面确实类似地球,但是,月球表面由于没有大气,没有水,没有生物,被太阳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5℃,没有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又低到一183℃;月面直接受到流星体、太阳风和宇宙线轰击和强辐射;月球上的白天和黑夜各相当于地球上的两个星期。这些月面环境状况,使得整个月面既保存了各个演化时期的原始风貌,也保留着遭受太空物质侵袭的痕迹。同时,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和背着地球的一面尽管有差异,但是差别不大。千姿百态的月面结构正静候着地质学家和地球学家们的光临。

月球背面有些什么

月亮的旋转运动,在地球引力影响下,自转和公转周期是一致的。因此,月亮永远只以半个球面对着地球。

月亮的公转轨道面和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交角,这就使月亮自转轴的南端和北端,每月轮流地朝向地球,在地球上,有时能看到月亮的南极和北极以外的部分。实际上,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表面不只是半个球面,而是月亮表面的59%。

还有其余的41%的月面(月亮的背面)呢?由于它始终背着地球,人们没法瞧见,千百年来,对它一直是个猜不透的谜。

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人说,月亮的背面,重力可能要比正面大一些,也许有空气和水的存在。有人预言说,可以断定那里有一片环形山,既广阔,又明亮。也有人说,地球北半球大陆多,南半球海洋多。月亮上可能也是这样:月亮正面的中央部分是高地,月亮背面的中央部分是一片“大海”——呈暗色的平原。

1959年1月2日,前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于1月4日飞抵距月亮6000千米的上空,拍摄一些照片传到了地球。

1959年10月4日,前苏联又发射了“月球3号”自动行星际站。它于10月6日开始进入绕月球的轨道飞行,7日6时30分,它已转到月亮背面大约7000千米的高空。当时地球上看到的是“新月”,月球背面正是受太阳照射的白天,是照相的大好时机。当行星际站运行于月亮和太阳之间的时候,在40分钟内拍摄了许多不同比例的月球背面图,然后进行显影、定影等的自动处理,再通过电视传真把资料发回地球。这是有史以来拍摄到的第一批月亮背面的照片。从此,这个千年奥秘终于被揭开了。

月亮的背面也是像正面一样的半球,绝大部分是山区,中央部分没有“海”,其他地方虽有一些海,但是都比较小。背面的颜色比正面稍稍红些。现在,科学家已经绘制成一幅较详细的背面图,并且给那些背面的山和“海”,按国际规定来命名。

环形山以已故著名科学家名字为名的有:齐奥科夫斯基、布鲁诺、居里夫人、爱迪生等。“海”有理想海和莫斯科海等。有五座环形山用中国古代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和万户五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万户环形山,面积约600平方千米,它位于南半球,夹在赫茨普龙与帕那(都是英国物理学家)两座环形山之间。

万户(有的译作“王古”)是一位佚名的传奇人物。据国外记载,万户在14世纪末(明太祖洪武年间)发明了可操纵的火箭装置。他用一把椅子,在后面绑上17支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一个大风筝。当火箭被点燃后,突然爆炸,万户不幸遭难了。火箭飞行器虽然没有能够升空,他却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神秘的引人注目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1966年,美国“月球太空船2号”拍摄的照片,使人们能够仔细地看清月面上那些大量错落、形状不一的圆丘,同美国西北部的圆丘相似。科学家认为,它们是由月亮内部的熔岩向月面鼓涌形成的。

现代科学仪器观测的结果和宇航员带回的月亮岩石所作的分析,使科学家得出这样的假设:火山活动和陨星撞击这两种自然力量在月貌的形成中都有作用。许多圆丘和较小的环形山是火山活动中形成的,而那些大环形山是陨星撞击月亮时造成的。

月球环形山的特征

近20多年来,对太阳系探测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发现类似地球一样,具有固体表面的天体——行星和卫星,它们的表面大多是满目疮痍,“弹迹”累累。凡是第一次通过天文望远镜看月亮的人,都为月亮的面貌大为惊奇。原来月面布满许多大大小小的气泡状的结构。再细细观察,会发现这些气泡似的结构都呈碗口状,中间有凹坑。当年伽利略第一次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月面时,也曾为之迷惑不解。300多年来,关于月面坑穴状的结构,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和月面学家都做过大量的观测、统计分析和绘制月面图的工作。天文学家把这些坑穴叫环形山,地质学家称为月坑。

分布:就总体来说,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分布在整个月面。其中月海区环形山较少,而月陆区环形山较多。在月球正面,则以月球南部高纬度区为最多,同时,有些大环形山上也存在着小环形山,犹如叠罗汉。

数量:科学家们估计,仅月球正面的环形山,直径大于1千米的有3万多个。人造月球卫星拍下的高分辨率月面照片中,整个月面的环形山,直径大于1米的约30万个。如果把更小的环形坑穴也算起来,总数至少约100刀个。环形山结构占整个月面的7%一10%。可见,月面是环形坑穴的世界。

形态:大多数环形山呈碗口形,四周环壁高出月面,环壁外侧的坡度在5°左右,内侧较陡,在35°左右。环形山内底部较平坦,但有的有中央丘。有的环形山外围有放射状的辐射纹。

大小:环形山直径差别甚大,小的只有几米、几厘米,甚至更小,而大的直径达几百千米。譬如,月球正面南极附近的克拉维环形山,直径达240千米。

底深:环形山的深度差别也较大。直径在1千米以上的环形山,底深一般在几十米到几千米。譬如,地处酒海西岸的捷奥菲勒斯环形山底深达6千米。有些历史悠久的环形山环壁受到侵蚀,环壁内外受到月球熔岩填充,显得低矮,或部分环壁被埋没。如雨海西北部的虹湾。

环境:高大的环形山四周往往都有山脉环绕,构成这一地势的整体。如哥白尼环形山就与它周围地势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类型:根据环形山的特征,可以把环形山分成一些类型。譬如:克拉维环形山型:这类环形山直径大,环壁严重崩塌,环形山底部和环壁上还有小环形山。这类是环形山家族中的“长老”;哥白尼环形山型:这类环形山直径比前者要小,周围有辐射纹。这类比前一类要年轻;阿基米德环形山型:这类环形山的底部与月海平面高度差不多,形成年龄比月海更古老;碗型与酒窝型:这些都是小型环形山。

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个问题从人类最初认识环形山起就产生了。伽利略思考过,开普勒研究过,惠更斯也探寻过。可以说,凡是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过环形山的人,都对此想象过。不过有人提出环形山形成的假说,如:旋漓说、气泡说、潮汐说、火山说和撞击说等等。

目前,关于月球环形山的形成问题,虽然还没有解决,但是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类假说:即内因说和外因说。有人估算,月面环形山约83%属外因形成,17%属内因形成。

环形山是陨石坑吗

月球上的最大特征无疑是它布满着无数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火山爆发说和陨星撞击说。

火山爆发说的支持者们的意见是:月球的质量小,引力小,在月球历史的早期阶段,火山爆发的规模自然可以比较大,就会形成直径大的环形山口。月亮上没有空气和水,对环形山的侵蚀作用非常之小,经过数十亿年,它们仍能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同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后。月球内部已经没有从前那么热了,月壳却变得越来越厚,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火山活动越来越趋于冷落,即使偶尔有火山爆发,其规模已远非昔日可比,所形成的环形山口也越来越小。

支持撞击说的人也有自己的解释:缺乏空气的屏障作用,陨星撞击月面就会特别猛烈,而在月球形成之后不太久的年代里,在连续好几亿年中,它曾经不断地受到陨星和流星的频频袭击,多数环形山就是在那段历史时期内这样形成的。

从环形山的种种迹象来看,很明显,它们并非是在同一个时期内形成的。有些环形山互相重叠,一个压一个,或几个压一个,可以肯定,最上面的、形态最完整的,是比较年轻的。月海里的有些环形山呈半淹没状态,它们很可能是在月海形成之前就存在了。而在月海形成时,这些可以看到一些单个的、不大的、环壁很完整的小环形山口。显然,它们是在月海形成之后由陨星撞击而形成的。

有人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陨星撞击能形成上百千米直径大的环形山口吗?

这确实是个问题,据估算,要形成直径为1千米的环形山,陨星撞击月面时必须产生相当于百万吨炸药的爆炸力;而要造成上百千米大的环形山口,所需要的爆炸力不是百倍,而是百万倍,整个月球也会被震动起来,所造成的破坏和遗留下的痕迹,即使是今天也该是很清楚的。我们看到的月亮正面,直径大于上百千米的环形山口至少有好几十个,如果它们都是由陨星撞击月面而形成,这是很难想象的。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形成环形山的原因有好几种,火山爆发和陨星撞击也可能是其中主要的两种,一部分环形山,尤其是较小的环形山,由陨星撞击月面而形成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些直径比较大的,有可能是火山爆发后遗留下的火山口。

当然,事情不会那么简单,环形山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与月球的起源和演变有关,我们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考虑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环形山的辐射纹是什么

在农历每月月中的几天内,也就是“望”的前后,你可以特别注意一下月面最南部,也就是看起来最下面的那部分月面,你会比较容易看到一些明亮的、向四面八方发散的线条。这就是月面辐射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