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读台江
11681500000006

第6章 新港旧话

◎林山

闽江,从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的武夷山脉,奔流注入博大深邃浩瀚无际的东海,成为省会福州和世界联系与交流的重要生命线。

台江新港,是这条生命线上一个亮丽的节点和重要的枢纽。翻开我国对外贸易史,福州港是其中重要而精彩的一章。福州依山傍海,港口的开篇起于东汉。越王后裔帮助灭秦有功,汉高祖欣然把闽中故地相授,封号"闽越王"。在福州古城建都,叫冶城。古城滨海,有港叫东冶港,与台湾、菲律宾等有海运往来。当时交趾(今越南)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七郡向我国朝廷进贡的各种物品,都是从海路运到东冶进口。

两晋以后,由于中原战乱,大量北方移民南迁,"衣冠南渡",福州人口大增,商贾云集,经济社会逐渐发达。唐时,福州已是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到了宋代,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福州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南台江水,曲里拐弯,要流转三十六曲才到台江河口。因为内河航运的发展,水运成为福州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南宋时,《三山志》说"凡百货舟载此入焉",台江河口成了繁荣的港口码头。货物进出多了,人员流动频繁了,各种事务自然繁杂,当地政府就设"临河务"进行管理。

我国与琉球国的往来,开始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当时朱元璋叫杨载出使琉球,琉球中山王察度即派弟弟泰期到中国朝贡。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为琉球的请求,朱元璋就赐台江河口附近的"善操舟者""闽人三十六姓"给琉球国,因此福州与琉球国的关系特别密切。明代,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要求明朝遣使册封,予以正式承认,前后共有23次,派出正副册封使43名。每次前往"册封琉球",按照规矩都要到陈文龙尚书庙祭祀,并将陈文龙造像迎往琉球,作为海上庇护神,祈保使团平安往返。因此,在台江就有尚书庙。而册封使节,也通常由福州人来担任,如嘉庆十三年(1808年),册封琉球正使齐鲲是仓山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册封琉球世子尚育王的正使是侯官人林鸿年。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为了方便海上贸易,特别是便利琉球贡船往来,在台江河口尾开挖人工河道,船舶可以从闽江直达城内,不必拐来拐去走曲线。因此,河口一带形成新的港口,新港由此得名。这条河就叫"新港河",后来这地方就称"新港街道"。

港口,是开放的平台,交流的枢纽。新港,是新的开放,新的交流。有了新的港口,当时水部、新港一带,因港为市,成为一个外向度较高的所在。繁忙的水上货物运输,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贸易渠道的畅通,更为周边地区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位诗人见此情景,诗兴大发,赞叹:"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沧海桑田,台江新港几经溃塞,几度疏开。新港街市景况也随之几起几落。而且,水陆道路的畅通,既可以方便经济贸易,也可能成为灾祸的引线。古籍载:

闽江璀

"戊午、己未间,岛夷入寇,顺流至河口,焚杀殆尽。"可见,国家强盛,人民生活才能安康。

新港河口,是福州内河向闽江乃至海洋开放的一个主要平台。这个平台很早就是造船的重要平台,因为临江,因为生产生活的传统,还因为当时造船所需的松、杉、藤、棕、铁、生漆、桐油、苎麻、蛎灰等物料非常充裕。

春秋战国间,部分吴越人流徙入闽,吴越先进的造船技术传入。到秦汉时期,闽越族就很会造船了。此后,福州的造船技术长期居于全国前列。据《三国志》记载,当时侯官(今福州)的造船工场,是吴国三大造船中心之一,设置有典船都尉,管理造船事业。唐代,福州是著名的海船建造基地,能承建大量的海舶与战舰。明代,由于闽北木料沿闽江而下,这里自然成为全省战船建造中心,也是官用船舶的建造基地。

闽江的南台桥是郑和航海的3个造船基地之一。据《明成祖实录》载,永乐元年(1403年)就安排南台建造海船137艘。河口还是琉球国的修造船基地。景泰元年(1450年),琉球国向明王朝申请"愿以赐币(在福州)造船",然后又要在河口修船。因为太频繁了,琉球国嫌审批麻烦,就"乞每岁自行修、买归舟、不候题请",明世宗"嘉其忠顺,许之"。这样,琉球国就常年在这里修船、造船。赴琉球的册封使团要乘"册封舟",朝廷就特拨专款,在南台江边设置册封舟造船工场。台江所造的封舟,高大壮观、性能良好、安全可靠,在当时琉球及暹罗等南洋诸国是公认的。《福州府志》说:"防海之舟……造之三卫,旧各有厂,景泰间,始并为一厂,在河口",三卫船厂的左卫船厂在大庙前,中卫船厂在象桥,右卫船厂在河口。景泰年间将三船厂合并到河口,成为福州战船厂。明中叶,福建盐运使姜恩批准在南台新港口建立机构,专门招商造运盐船。

河口是新港,是对外商贸港口。从历史地理上说,那里过去是一个内河渡口,叫做河口渡。河口渡是台江地区的一个交通要道。作为渡口,来往的人货一多,难免发生事故。鼓山僧人募款建桥,那是清康熙七年(1668年)五月的事。得到过桥便利的百姓,为了感恩建桥者,也因为桥在万寿乡,就把这桥叫万寿桥。为了区别此前300多年在台江和仓山之间建造的"万寿桥",叫做"河口万寿桥"。"万寿"是过去对皇帝的祝词,想要万寿无疆的人,肯定不能万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叫万寿的桥,也不可能万寿。但是,人们对关心百姓、造福百姓者的感念之情,倒是可能很长久的。

潮起潮落,由于当时作为主要对外贸易港的泉州湾逐渐淤塞,外国的船舶便转往福州港停泊。明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干脆就从泉州移设福州。根据对外贸易和水运航道的情况,在马尾闽安镇设置巡检司衙门。各国大型船舶到福州,进闽江口后首先要在闽安镇停留,经巡检封仓后,再沿闽江西上,从台江进入内河,在河口登岸。同时,作为配套,在河口附近的琯尾设置"进贡厂柔远驿"。

柔远驿又称怀远驿,含有怀柔远方来客之意。因为福州和琉球的特殊关系,那时来柔远驿的不少是琉球人。清朝多次禁海又多次开禁,体现了执政者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政策的实用主义。后来福州被指定为与琉球交往的专设港口,更多的琉球人来到福州。1875年,琉球被日本吞并,琉球贡船不来了,琉球馆也随之失去作用。如今,琉球国变成日本冲绳的那霸市,和福州市是"友好城市"。

琉球国等进贡船到台江河口后,先要把货物贮存在"进贡厂",人住在柔远柔远驿内部柔远驿有河口,有桥梁,有港口,也就有了码头。

驿,然后再晋京城觐见中国皇帝。琉球馆还招收琉球"勤学"生,"读书习礼",使之"通于诸书,达于众礼"。还有许多来福州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与生产技术的琉球学生也多在柔远驿居住。与琉球的贸易促进了福州手工业和转口贸易的发展。

早年,台江沿江沙滩,人们根据水运需要,选择一些地方,随滩就坡或以石板垒造停靠船只的简易道头。道头多了,逐渐形成台江汛。台江汛后来叫台江码头,是台江港内所有客运、货运码头的统称。台江沿江道头成为闽江货船停泊的场所。如攀龙道江面上最多时停泊上千艘船只。后来洪塘港口淤积,各处商船更直接停靠台江,促进了台江贸易的繁荣。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台江港成为东南沿海对外交通与贸易口岸,台江地区商业更加繁荣。当时,南台江水域舟船云集,来往船舶穿梭不断,四处码头人头攒动,商行货栈热闹非常。

随着台江港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台江港区的道头、码头不断增加。如1933年台江地区就有6个码头、55个道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江内河航线还是不错的,比如新港河航线,从崇善桥到新港闸门,可通航4.76公里;白马河航线从西湖口到彬德闸通航接近8公里。改革开放,闽江航道的货运和客运功能在陆路交通的四通八达下,逐渐式微,台江码头也告别了以往的兴旺繁荣,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

与此同时,闽江沿岸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应运而生,台江客运码头一夜之间变成了台江旅游码头。闽江游航线的开辟使台江码头返老还童、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