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读台江
11681500000030

第30章 教民试种纱帽池

◎林建

初识红薯,是在我还是孩提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到乡下省亲,记得人们就推车挑担,肩扛齿耙;抑或是牵上牛驴拉的步犁;套上骡马大车,便拉开了收获红薯的"突击战",一派人欢马叫的热闹场面。农民们看到满地骨碌碌乱滚的红薯块,就像看到胖娃娃似的,脸笑得像裂开了缝的大红石榴。

遥想1962年,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入闽游玩一个月,恰适收刨红薯的季节。郭沫若即兴填了一首《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370周年》:"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这是郭沫若对古代福州人勇于探索精神的赞美。在饮食上,郭沫若十分注意饮食多样化,吃红薯也与众不同:先用植物油将葱、姜、蒜炸出香味,然后放入新掐来的红薯嫩叶,快速翻炒,再加入盐和料酒。他说这是一道很好吃的素菜。

少年启蒙于这位文学泰斗"十多亿担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我对"福建地瓜佬"这个雅称倍感骄傲,我想这是褒扬福建人四海为家,像红薯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随处都能落地生根。

《历史的脸谱》概述:当1593年,50岁的陈振龙颇为艰辛地把朱薯藤条带入家乡福建时,他一定不知道,偷来的小小一根红薯藤条,将在奠定清帝国在世界的地位的过程中,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明清时,中国人口大幅度增加,并不是因为政治清明,根本原因是中国人又找到了新的主食--来自美洲的红薯,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据《闽书》记载:"红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沙砾之地皆可以种,用以支岁,有益贫下。"番薯产量很高,每亩可得数千斤,饥馑渐渐淡出了福建。

当人们吃到香喷喷的红薯时,你可知道它是从哪里移植来的?在中国的第一块试种地又是在哪里呢?下面我将为您一一解答。

将红薯引入中国的第一人陈振龙,出生于福州府长乐县一个中产家庭,年轻时考取过秀才,后来迁居福州台江达道铺做生意。明代万历中叶,台江达道铺内河小码头,商号林立,经商风潮弥漫于东南诸省,弃文从商者不胜枚举。

红薯苗引自吕宋岛。查阅史料,西班牙人在统治菲律宾时期,带走了滚滚金、银币,也带来了原产美洲的一些农作物。红薯进入吕宋岛估计在1565年,"红夷常患粮米不足",大规模推广种植。陈经纶《金薯传习录》记载: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查获者就地正法。从政治方面来看,可见霸权帝国的野心。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西班牙要侵略的下一个目标。面对西班牙侵华远征军,明朝在福建方面以江浙地区为后盾,在广东方面以湖广为后盾,集结50万军队开始自卫反击,没几年就把西班牙人赶下了海。

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接任首辅后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国势渐见中兴,社会安定,经济富裕,对外贸易更是有了很大发展。西班牙人由中、南美洲掠夺白银来购买优质的中国货,即"大率夷人之入市中国,中国而商于夷,未有今日之伙者也"。明代福建商人与吕宋的西班牙人商贸往来,最初仅有华侨"约百五十人",短短20余年之内,促使"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明史·吕宋列传》)陈振龙也开始了远洋经商生涯,起程于台江达道,"往来于闽省、吕宋之间"。

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经商之余观察吕宋的社会生活和风物。看到这种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当地土著居民"随地掘取","以佐谷食"。"朱薯被野,生熟可茹"、"功同五谷,利益民生",便想到当时福建"隘山阨海,土瘠民贫",如能将红薯引种回国,则"可济民食","荒年无饥馑之忧"。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贿赂当地土著,"得其藤数尺"后,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及藤篮(另一说将伞的竹柄掏空,把薯藤隐藏),混过关卡后,经7昼夜航行,返回福州达道铺。在台江纱帽池胡同一带,寻"舍傍隙地",开始"依法栽植"。台江纱帽池,就成为中国最早种植红薯的土地了。

后来红薯试种成功,"启土开掘",红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食可充饥"。巡抚金学曾将所呈红薯"剖煮而食",觉得"味果甘平,可佐谷食"。第二年福建百姓饥荒,金学曾推广种植红薯,"教民种之,赖以度荒","各属依法栽种"收效显著,红薯大获丰收,饥民"足果其腹,灾不为荒"。金学曾为陈振龙奏请旌表,"夷国之薯气味甘平,可补粮食之不足,该生涉险带种而归,事属义举……"还特地撰写一篇《海外新传七则》,详细介绍红薯栽培、繁殖方法,并将其命名为"番薯"。基层地方官吏按官场习俗改朱薯为"金薯",表达对巡抚金学曾的敬重。

后来陈振龙子孙世代推广红薯栽培、贮存等技术。红薯更成为福建此后500年的民生象征,迅速向全国推广。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最早系统介绍红薯种植法。清代乾隆皇帝下诏"广栽番薯,以为救荒之备"。从此,红薯成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

听老一辈讲述,清末民初的纱帽池红薯苗店一直是福州农民赖以为生的行业。看来陈振龙还在解决劳动生产力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为纪念陈振龙引进红薯救民解困的伟大功勋,福州藏书家何则贤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大力倡议,在乌石山兴建了"先薯祠"。一介书生陈先薯亭振龙配祀于先薯祠内,成为榕城佳话。红薯种植最多最广的福清县也建立"报功祠"。当朝首辅、宰相叶向高曾作《金薯歌》:"孰知传初一书生,畴及国计民生之大利。"清郭曾诗云:"先薯特为金公记,冠以金薯姓字香。方志具详人罕识,楹书近在我还忘。"1957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在乌山景区重修"先薯亭"。世界历史将陈振龙带薯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红薯传入我国的时间。

度过繁花似锦的阳春、万木争荣的盛夏,而今霜降节又至,又到了收获红薯的季节了。我趁着下乡的机会,到长乐农户家里买上一两担上好的红薯,母亲最喜欢新鲜红薯散发出的带泥土味的浓浓香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