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读台江
11681500000021

第21章 杏林春暖救生堂

◎苏芳

我在2011年5月的一天,去白马南路的浦东朋友家做客,傍晚漫步在白马河木栈道,忽然从婆娑斑驳的树影中的一座白墙黛瓦的仿古建筑,传来一阵敲锣打鼓声,走近一看,仿古建筑竟然是"河上救生堂"。不下100多群众,在浦东公交车站背后的白马河边的董奉仙师馆门口摆酒宴,庆祝救生堂重新开放。

河上救生堂,前几年住在茶亭街时我瞻仰过,是纪念三国时代的名医,与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的董奉。

董奉又名董平(190~280年),字君异,号拔墘,是长乐古槐镇董厝村人(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董奉年轻时就学得一手医术,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为广大平民百姓治病,从不收诊费,也不取药钱。他只要求病人痊愈后,在山上栽种杏树,重病治愈者植三五株,小病治愈者种一株,名为康乐杏。几年后,杏树成林,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他把卖杏果得来的钱换成大米(需要杏子的人,也可用谷子自行交换),施济穷人,救活了许多贫民。

"杏林春暖"之语,源于此。后世医家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颂医道医术高尚的医家,同时也以"杏林"为中医别称。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名声远播,千秋流传。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现在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董奉山,就是后人为纪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谐音。有的说,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明末,闽王王审知后裔、长乐王姓一支迁居福州时,便将董奉老家太乙宫香火"分炉"到原台江区茶亭街西侧河上村,洗马河南岸,建祠纪念董奉,取名"救生堂"(迄今400多年),奉董奉为仙师。茶亭一带叫"闾山大法院监雷法主"、"九案泰山伏魔主宰"。

茶亭街河上救生堂为全木构建筑,主座单檐悬山顶穿斗式建筑为清代建筑,形制古雅别致。我在茶亭街瞻仰这有1000多年历史、全省只此一处名医建堂时,心中想,这对于建在旁边的福建附一医院的医护人员是很好的就近"悬壶济世"的医德教育。

救生堂旧址

2007年,随茶亭街改造,河上救生堂拆迁了,想不到迁址到这里。

新的救生堂,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建筑上红漆,地铺斗底砖,完全按原有建筑格局重建。大门正中立有一块写着"敬神如神在"的朱漆木牌,牌两侧竖有左右各两块木牌,左为"肃静"、"回避",右为"禁止"、"喧哗",牌前有3尊落地铜铸大香炉,正中的有300多公斤重,上镌"河上救生堂",左为"临水宫",右为"灵感境",炉后是两头威风凛凛、披红挂彩的石狮子和两根新砌的青石盘龙柱。

救生堂里面是否整体迁建、原样恢复?我心存忧虑,因为救生堂里有10幅绘有八将和两仙童仙女的彩色古壁画,历经400多年沐风栉雨,壁画有部分经过民国时期福州有名的民间壁画家、"台江三绝"之一的李道环修复。难能可贵的是壁画人物的眼睛最为传神,不管你在殿中怎么移动,都会感觉壁画人物的眼睛在盯着你看。每一幅都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福州古壁画除了龙峰的泰山庙、田垱的法师亭、康山顶的康山庙、福涧街的麻王庙,也就只有茶亭街的救生堂了。它们是研究福州民间民俗文化极有价值的文物资料。

当时,救生堂里里外外许多人在开庆宴,于是过了几天,我去那里,才走进了大门。

主殿正堂摆放着一座雕工精细的神龛,龛前的黄色神幔上绣着"杏林始祖董奉神医"几个大字,在昏暗的灯光下金光闪闪。神龛玻璃框里是尊董仙师坐像,在韬光养晦中显得不怒而威。两侧还是原来民国丙辰年书写的一副对联:"握五雷符令驱鬼魅,伏七星宝剑诛邪魔。"正堂的两侧还有两尊神祇,分别是巡河高都督、护驾詹将军,简称"七爷"、"八爷",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黑白无常"。

主殿两侧的整体壁画,外面安装镜框,左侧是徐中军,罗、雷、童法将,金仙童。右侧的是逢都督,田、耳、吴法将,善仙童。一个个色泽艳丽、栩栩如生,保存原先神采。救生堂的负责人告诉我,壁画是茶亭救生堂连墙带画(同木骨、灰板壁)一同整体切割、编号、保存的,前几天才安装好。于是我虔诚地对董仙师拱手拜了拜,欣慰地对壁画满意地点了点头。

期望后人永远记住董奉"杏林春暖"的千古佳话,宣扬董奉"悬壶济世"的高尚医德,树立保护民间历史文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