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问题及定义
当我们在本书中提到经济学时,我们是指对这一概念的主流认识,或许最佳代表是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当提到经济人这一概念时,我们主要是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它的概念内涵是一个理性的人,以其狭隘的自我主义为动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将避免纠缠这一问题,即从严格意义上说,经济学是否算做一门科学。所以,尽管我们偶尔将其看做一门社会科学,我们通常仅仅指经济学领域。对于经济学,我们应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理解它,而非仅仅涉及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我们将经济学视为对人类关系的研究,这种关系有时是以数字的形式表示,有时讨论可交易商品,但有时也讨论不可交易商品(例如友谊、自由、效率和增长等)。
我有幸经历过三种人生体验。我曾在学术界工作多年,学习、研究并教授理论经济学(与元经济学困境有关)。我还曾多年担任经济顾问,研究经济政策,担任过我们捷克前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VáclavHavel)的顾问和财政部长顾问,后来担任总理顾问(主要涉及经济政策的实际应用方面)。我同时还是一些主要经济日报的定期专栏作家,为大众读者写一些关于实用经济学方面的文章,有时也写一些哲学方面的文章(简单地说,试图结合不同的研究领域),这既是我的义务,同时(经常)也是我的荣幸。这种人生经历让我领会到经济学每一方面的局限和优势。这种三重分裂(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它,以及如何以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将其与其他领域结合?)一直伴随着我。不管是好是坏,我在此呈现的这本拙作,是上述努力探索的结果。
注释
1亚历山大•蒲柏,《世界之谜》(TheRiddleoftheWorld)。
2
色诺芬,《经济论》(Oeconomicus),Ⅱ.,12。此处的经济学是指家庭管理。
3来自希腊语“oikonomia”一词。oikos指家庭,nomos指管理。
4
然而,我们至今依然不知道此类事物由何构成。比如,从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理解手表代表的是时间,但我们并不知道时间的真正本质。我们理解手表的机械构造,所以可以说,我们理解自己构造的部件。
5
在此,我们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科学”一词。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我将在本书第二部分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6费耶拉本德,《反方法》(AgainstMethod),第33~34页。
7荣格,《心理学与宗教》(PsychologyandReligion),第41页。
8斯密,《道德情操论》(TheHistoryofMoralSentiments),vii.iv.,第25页。
9席勒,《动物精神》(AnimalSpirits),“故事”一章,第51页。
10坎贝尔,《赖以为生的神话》(MythstoLiveBy),第97页。
11
萨卢斯特,《论神与世界》(OntheGodsandtheWorld),卷Ⅳ:“五种神话,各举一例”(ThattheSpeciesofMythareFive,withExamplesofEach)。
12
这是作者的大意解释。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原话是:才疏学浅者不会成为出色的政治经济学家。出自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论道德、宗教与社会》(EssaysonEthics,ReligionandSociety),《约翰•斯图尔特•穆勒作品选集》(CollectedWorksofJohnStuartMill)第10卷,第306页。
13纳尔逊,《作为宗教的经济学》(EconomicsasReligion),第38页。
14纳尔逊,《作为宗教的经济学》,第132页。
15怀特海,《观念的历险》(AdventuresofIdeas),第130页。
16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作品选》(CollectedWritingsofJohnMaynardKeynes),第383页。
17
“元经济学”一词由卡尔•门格尔于1934年首次提出。“当他创造‘元经济学’一词时,他并没有考虑在经济学中对伦理进行重新整合。他当时考虑的是将经济学与伦理观整合为一个连贯的逻辑模式,两者之间并无联系。”贝基奥(2009)。
18
舒马赫(1973),第31页。正如布鲁克斯(Brookes)(1992)所概括的:“舒马赫……设想出一门高级的学科——他称之为元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原则在其著作的副标题中得以体现:在人的因素比较重要的前提下对经济学的研究。他认为,在作出经济决定的时候,过多地考虑人的需要与环境,虽然不会为这门冰冷、没有良知的学科带入太多人性气息,但可以为解决世界的基本社会问题带来新的希望。”
19
关于捷克神学家托马斯•哈力克提出的这个关键问题,详细解释见《还有希望》(StromuZbýváNaděje)。
20波兰尼,《个人知识》(PersonalKnowledge),第171页。
21
费耶拉本德,《反方法》,第33页:“所有思想都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不管它们看似多么古老或荒唐。”
22瓦奈克,《参与经济》(TheParticipatoryEconomy),第7页。
23
社会学家依然怀有完美经典(古朴)社会的理想。然而另一方面,关于我们人类的个性,心理学家认为其中文明的因素和动物的因素可以完美统一。其次,他们都认为完美的状态存在于过去,而经常对现在的发展进一步表示怀疑。在这些方面,经济学家可能是唯一认为完美状态存在于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