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人工智能是通过普通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人工智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技术的推进,尽管很多计算机已经能够拥有比人类大脑更为卓越的计算和储存能力,但是计算机本身还不具有人工智能的特点,需要在人类的指挥下运行。我们知道,人工智能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去实现全智能化,在现有计算机技术条件和科研条件下,人工智能的研究还很难达到完全代替人类智能的层次。
智能与人工智能
我们在心理学上认定的智能包括多个方面:人的自我、本我、意识、心灵以及无意识精神。人类现在能够了解的智能都是人类自身的智能,但是其实人类对自身智能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人类根本就没有弄明白,构成人类智能的各种元素究竟有哪些。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大部分涉及的只是对人本身智能的研究,在其他的领域中的拓展还比较少。
我们现在比较困惑的是,人工制造的“智能”到底是对人的智能的模仿,还是对人的“智能”的复制,或者是制造出的另外一种“智能形态”……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而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尽管随着计算机技术运用人工智能研究开始,就着重通过机器的运作环境设计,对人本身的智能进行模仿,但这个方向是否就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方向,学术界的争论还从未停止。
人工智能发展史话
传统的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从20世纪40年代发明计算机开始的。人类开始通过智能的视角赋予机器某些人类智能的特征,譬如进行统计、运算和数据整理等方面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FORTRAN语言和博弈论的研究,计算机技术获得了进一步的升级,语言学和计算机代码也开始进入人工智能研究范畴。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逐渐被人们重视,在此技术上人类开始利用各种仪器模仿人类的思维过程和自动思维的能力。这个发现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重大进步,使得人工智能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各种神话传说中,石头、木头、大树或者鲜花成精之后就具有了人的思维,可以和人类进行对话,这些设想本身就是人们对自身智能的一个思考方案。在计算机没有发明之前,人们设想各种机器和物体能够具有人的思维,这些美好的设想是对人工智能的一种积极的期望,在发明计算机后已经部分实现。
人工智能的基本特征
实际上,出现在科学研究中的人工智能并不是对人类智力活动的完全重现,而是对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进行的拓展和延伸。科研人员们所需求的人工智能应该主要具有以下几种能力。
演绎、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从逻辑运算的方面来说,这项技术部分上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的设计要求,1997年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的电脑“深蓝”,已经具备了部分演绎、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的逻辑运算能力十分强大。
规划能力。在现代技术下,电脑已经能够按照设计的程序帮助人类完成一些初级的目标规划,也就是变得“聪明”起来了。在给电脑输入指令以后,电脑就会无条件地执行人类的命令,但是这种执行能力只是代码的运行程序。电脑中接受了很多的代码,但是电脑本身并不会根据突发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也不会自动适应新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所以有时候显得十分死板,六亲不认。如何让这些电脑能够充满情感,在各种情况下能够顺利地运行,其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具有学习能力和语言处理的能力。现代电子计算机并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它们所谓的“学习”不过是能够更多更快地接受可接受的信息并储存起来,但无法对上述信息进行吸收和消化,更不可能经过分析和演绎成就一种综合逻辑能力。尽管已经有一些计算机能够与人类进行对话,但是这些对话都是提前预设的程序反应,是计算机对语言代码的一种自动运行模式,而不是基于计算机本身的“思维”能力。
具有知觉、社交和创造力。我们知道,科研人员要求的人工智能的知觉和人类的知觉并不相同,人工智能的知觉主要指机器感知、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人脸辨识和物体辨识,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触觉、听觉、嗅觉等能力的获得和识别。人工智能的社交能力则主要表现为情感交流能力和人际对话能力。因为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人际互动效应,人工智能就必须具有捕捉情绪的能力。至于规划中的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包括了人工直觉和人工想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这项课题研究的高度。
机械公敌
很多人都曾经想过:“如果有一天,机器人有了思考的能力,他们会变成人类的统治者吗”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机械公敌》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回答。这部风靡全球的电影讲述了人类与机器人相处所发生的故事以及情感纠葛。在这部电影里面,机器人不仅仅是一个像人类那样的机器,而是有了人类的智慧,这个变得比人还聪明的机器人有统治人类的野心,还和人类发生了冲突。尽管在这个故事的结局里面人类战胜了机器人,不过假如这个智能真的成立,那些拥有了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是否真的可以心甘情愿的“为人民服务”呢?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学法则
著名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经在《我,机器人》当中提出了“机器人学的三大法则”:第一法则是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也不能在人类受到伤害时袖手旁观;第二法则是在除非必要违反第一法则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指令;第三法则是在不违背第一法则和第二法则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保全人类的科研成果。我们从阿西莫夫的三大原则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对人类科技发展的忧虑。
现代弗兰肯斯坦的困惑
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作品中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制造了一个“怪物”,这个怪物奇丑无比,但秉性温和善良,这个“怪物”受到人们的歧视和嫌恶后性情大变,残忍地杀害了制造者的弟弟。小说的最后弗兰肯斯坦和怪物同归于尽,算是给了读者一个交代。但是我们仔细品读这个故事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展示了很多人工智能研究者的困惑。这些研究者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不断地进行各种科学探索,但是如果经过他们的努力,制造出了人工智能,那些获得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真的就能够忠心耿耿地为人类服务吗?如果他们如同脱缰的野马那样不听使唤,是否会对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呢?这些疑问一直到今天,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科学家们的脑海中盘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