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11677700000017

第17章 箱庭疗法(1)

箱庭疗法是在无意识的基础上,在游戏中发挥原型和象征性的作用,最终完成心理分析的一种自我治疗。箱庭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的重视。正如一位心理治疗专家所说:一粒沙是一个世界,箱庭展示的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把来访者的无形世界转化为有形世界,具有无穷的魅力与动人的力量。

第一节箱庭疗法概述

箱庭疗法主要是让儿童在放有沙子的沙盘中,自由地使用玩具,如:人偶、房子、树、动物等来制作喜爱的情景。患者最开始的时候会困惑到底该做什么,但一旦有了想动手做的心情,那么便会乐此不疲直至完成作品。在箱庭疗法的作品中,可以投射出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的一些东西。

一、箱庭疗法的发展历程

追溯其起源,瑞士心理分析专家多拉·考尔夫是箱庭疗法的正式创立者。而威尔斯的地板游戏和劳恩费尔德的世界技法为箱庭疗法的正式创立作了前期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下面简单介绍箱庭疗法的起源。

(1)威尔斯的地板游戏

就沙盘游戏的最初创意,最早可追溯到威尔斯的“地板游戏”。

威尔斯于1895年以《时间机器》一书而成为知名作家,同时因其1920年出版的《世界史纲》而享有在思想和学术界的地位和声誉。但其于1911年出版的《地板游戏》和两年后的《小小战争:男孩的游戏》,却为箱庭疗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地板游戏》中,威尔斯描述了他和两个小儿子的游戏过程,特别是其“地板上的游戏”,用各种类型的玩具在地板上搭建不同的游戏内容。作者还对游戏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使用的游戏模型、各种游戏主题、游戏环境等细节作了描述和独到的分析,还阐述了鼓励孩子们玩这些游戏的理由。地板游戏具有一个活动的空间:地板或地毯,具备装有房屋、人物、建筑材料、交通工具和各种动物模型或玩具的箱子。游戏一旦开始,这个平淡无奇的“地板空间”就转化成了想象中险象环生的岛屿或庄严肃穆的城堡等。岛屿和城堡正是《地板游戏》中重点介绍的两类游戏主题:“神奇的岛屿游戏”和“城市建筑游戏”。威尔斯曾在其书中描述道:就在这地板上,不断涌现着数不清的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内容,它们不但使孩子们每天都在一起玩得高兴,而且还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建立了一种广阔的、激动人心的思维模式。任何人都可以从这幼儿游戏的地板上获得启发与力量。而《小小战争:男孩的游戏》在出版时作者就解释说:“这是男孩的游戏,适合12岁到15岁的年龄,也适合喜欢男孩游戏和男孩书的高智商的女孩。”在这个时候,威尔斯将游戏从“地板”移到了“桌面”,游戏的模型更接近于以后箱庭疗法使用的模具,为箱庭疗法的具体实践技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威尔斯的思想后来受到荣格的心理分析的影响,也受到赫胥黎的影响,并由此奠定了箱庭疗法的理论基础和治疗原则。

1923年,荣格在英国讲课时,威尔斯曾与荣格一起分享和探讨了有关的研究与思想,彼此都受到很深的启发。威尔斯并非专业的心理学家,但他对幼儿自发的游戏和创造性想象的考察研究中,发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能够提供对于其研究问题的合理解释。而通过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又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威尔斯曾随赫胥黎治学,深受其影响。赫胥黎是近代杰出的进化论学者,素有“达尔文斗士”之称。“在事实面前要像小孩子那样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准备放弃一切先入之见,谦卑地追随大自然引向的任何地方和任何深渊,否则,你什么也学不到”这是赫胥黎对威尔斯的教诲,也是达尔文的精神。这也是后来箱庭疗法遵循的原则之一。

(2)劳恩费尔德的世界技法

马格利特·劳恩费尔德的“世界技法”提供了箱庭疗法的基本框架,并运用于儿童心理治疗。劳恩费尔德被称为“发现童年意义的伟大先驱”,他本人的研究、发现和对儿童心智与情感探索的追求,被称为20世纪人类与科学的重大事件。

劳恩费尔德对童年意义的探索与研究源于其自身的童年经历和战争的影响。他曾把战争带给他的特殊体验比喻为“就像是最初心理分析所能带给我的一样,打开了通往某种内在世界的大门,不然我是根本没有机会进入的”。

劳恩费尔德于1928年创建了自己的儿童心理诊所,专门为“神经症和困难儿童”服务。在威尔斯《地板游戏》的启示下,劳恩费尔德运用各种类型的玩具、积木等游戏材料作为与儿童沟通的辅助工具。装游戏工具的箱子被到这儿来寻求帮助的孩子们称为“奇妙箱”。1929年,劳恩费尔德在自己新的诊所里,添置了两个盘子,一个放沙,一个盛水,孩子们自发地把玩具模型放在盛有沙和水的盘子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自发地创造自己心中的世界,同时,游戏成为治疗师与困难儿童沟通的有效“语言”,在摆放各种他们选择的玩具模型中,表现着他们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表达着他们遇到的问题及其应付问题的方式。孩子们将其叫做他们的“世界”,因此,劳恩费尔德将这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命名为“世界技法”。

1935年,劳恩费尔德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童年游戏》。他认为游戏对于儿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而且与其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劳恩费尔德总结儿童游戏至少有4种功能:游戏是儿童接触与适应环境的手段,同成年人的工作本质上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游戏能够沟通儿童的意识与情感体验,相当于哲学与宗教之于成年人的意义;游戏让儿童把自己的情感生活作外部表现,如同艺术对于成年人的作用;游戏能够使儿童得到愉快和轻松的体验……在《儿童游戏》结尾,他再次强调:“若是没有充分游戏的机会,那么就不会有正常与和谐的情感发展。”

1979年,《世界技法》一书正式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他关于世界技法的理论和实践。其中提到他建立儿童心理诊所的初衷之一是要“找到一个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这媒介本身必须能够对儿童有持久的吸引力,能够为儿童和观察者提供一种可描述的语言,能够建立一种沟通与交流的途径。更进一步,一旦这样的一种媒介被发现和证明有效以后,也就是可能产生出对所使用材料进行研究和评估的方法”,也就能够获得治疗或治愈的效果。劳恩费尔德将孩子们的“世界”分成3大类:“现实的模型以非现实的方式来使用”、“完成的表现性世界”、“幻想性表演”。在该书的引论中他还提到,从4岁的儿童到成年人都曾使用过这种技法,尤其适用于那些患有身心失调疾病、面临教育、工作或生活困难、人格失调或社会交往困难的来访者。

劳恩费尔德还曾提出“图画思维”的概念,认为在与儿童沟通和交流时,用图画与动作往往要比语言更有效。“世界技法”就是基于此,提供给了孩子们一种表现自己、发现自己的途径,透过丰富的象征体验自己的内心情感。

(3)考尔夫的箱庭疗法在威尔斯的《地板游戏》及劳恩费尔德《世界技法》广泛应用于儿童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考尔夫结合荣格的心理分析和东方哲学的思想,发展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即箱庭疗法。

考尔夫1904年出生于瑞士。1944年,通过孩子之间的交往,结识了荣格的女儿格莱特,在格莱特的介绍下,认识了荣格夫妇。1949年,开始了她在瑞士苏黎世荣格心理治疗中心6年的学习,由荣格的夫人爱玛·荣格为其进行心理分析。1954年,考尔夫在参加劳恩费尔德在苏黎世的讲座中,深受启发。于1956年,去伦敦跟随劳恩费尔德学习“世界技法”。1年后,返回瑞士,开始将劳恩费尔德的“世界技法”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相结合,并努力把东方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儿童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在箱庭疗法的实践中,考尔夫把箱庭作为探索来访者无意识的中介或工具来使用。在考尔夫看来,一个人开始其沙盘建构的时候,也就是由潜在的无意识心灵所引导的一种心理过程的开始与发展。

在创立箱庭疗法的前期,考尔夫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为其创立箱庭疗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瑞·米雪尔和哈里特·弗里德曼在《沙盘游戏: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中,曾写到“考尔夫长期以来深受亚洲哲学思想的吸引,这与她把沙盘游戏治疗发展为一种心理分析的工具密切相关。在她创立沙盘游戏的关键时刻,她对于亚洲的兴趣和意义通过两个梦而得以呈现”。

在考尔夫经典著作《沙盘游戏:治疗心灵的途径》(2003年新版)的前言中,其儿子马丁·考尔夫也提到两个与中国有关的梦,为其母亲创立沙盘游戏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一个梦是考尔夫在荣格研究院学习不久,梦到自己来到中国西藏。在高山上,两位和尚送给她一个金色的矩形工具,当她挥舞工具时,大地裂开了一道门,呈现出两边的世界,并在西方出现了太阳。通过对这个梦的分析,爱玛·荣格鼓励考尔夫寻求中国文化的智慧。第二个梦是在荣格去世的当天,梦到荣格邀请她吃晚饭。在梦中,荣格指着餐桌上的一盘米饭说,应该继续努力探索中国文化的意义。

1962年的第二届分析心理学大会上,考尔夫在瑞士苏黎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了她的这一技法,提交了关于“原型作为治愈的因素”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她结合荣格的学生、著名分析心理学家洛伊曼的自我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中国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思想,分析了自己的两个沙盘个案,阐明在箱庭疗法这种特殊形式下,表现自我发展的无意识进程,是原型和原型意象的象征性表现。同年,她也在美国旧金山作了相同内容的报告,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考尔夫的相关研究和论文都被收进《Sandspiel》(《沙盘游戏》)一书,并于1966年在欧洲出版。这也是她关于箱庭疗法的唯一专著。1971年,该书又在美国出版英译本,改书名为《Sandplay:MirrorofaChild‘sPsyche》。1980年重译,改书名为《Sandplay:aPsychotherapeuticApproachtothePsyche》(《沙盘游戏:治愈心灵的途径》)。

考尔夫在欧洲和美国等地讲学、开办讲座,介绍箱庭理论和实践。1985年,考尔夫和来自5个国家的荣格分析家共同创建了国际箱庭疗法协会。3年后,美国箱庭疗法协会成立。1991年,《箱庭疗法杂志》正式创刊。日本的河合隼雄教授在瑞士的荣格心理治疗中心留学时,跟考尔夫学习了箱庭疗法并将其介绍到日本。从1965年开始,京都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京都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咨询室等开始使用箱庭疗法进行咨询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箱庭疗法在日本开始广泛传播。

1996年,受京都大学心理教育学部咨询室嘱托,日本箱庭疗法专家樱井素子教授来中国向有关方面介绍箱庭疗法理论与技法。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与发展心理治疗中心的张日升教授,在赴日学习期间接触箱庭疗法,曾于1998年开始撰文介绍“箱庭疗法”。“箱庭疗法”是从日本引进的术语。因箱庭疗法的创作过程犹如中国的园林设计,所以从日本传入中国后,张日升教授就沿用“箱庭疗法”,而华南师范大学的申荷永教授则采用英译法将其命名为“沙盘游戏”,现大家更为习惯以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箱庭疗法”命名。

梁信惠博士1996年获得国际箱庭疗法治疗师资格,旅居美国多年后返回台湾省,2002年组织台湾箱庭疗法治疗协会,从事箱庭疗法的专业培训。2004年台湾箱庭治疗协会与台湾华人心理治疗基金会合作,邀请河合隼雄、樋口和彦以及山中康裕3位日本资深的箱庭疗法治疗师前去作专业培训。后来,国际箱庭疗法治疗协会和美国箱庭疗法治疗协会都曾专门组织过有关箱庭疗法在中国发展的讨论。

为了配合箱庭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与台湾华人心理治疗基金会合作,组织策划出版了《心灵花园:沙盘游戏治疗丛书》,申荷永任丛书主编。入选的10本专著,包括考尔夫的《沙盘游戏:治愈心灵的途径》、凯·布莱德威《沙盘游戏:心灵的默默耕耘》、瑞·米雪尔和哈里特·弗里德曼《沙盘游戏:过去、现在、未来》、茹思·安曼和伊娃·肇嘉主编的《沙盘游戏与心理疾病的治疗》。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箱庭疗法已经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与箱庭疗法的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这一背景是分不开的。

二、箱庭疗法的理论基础

箱庭疗法的治疗假设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倾向。如果有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来访者的自我治愈能力就能得以发挥。该治疗假设主要是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并吸收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作为其理论的基石。

考尔夫认为在箱庭疗法的发展过程中,“荣格的指导与帮助最为重要”。特别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和“原型意象”及心理分析的目的“自性化进程”等成为箱庭疗法运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