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1864—1911:大清最后岁月非官方记事
1167600000005

第5章 1865满族本位前提下改革没希望(1)

1865满族本位前提下改革没希望

■年度事件:自强运动领袖奕讠斤被免去议政王之职

恭亲王奕讠斤被免去议政王之职,是1865年帝国最大的政治事件——4月1日(旧历三月初六日),慈禧太后责备恭亲王重用汉人:“这天下,咱们不要了,送给汉人吧!”“汝事事与我为难,我革汝职。”恭亲王不服:“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职,不能革皇子。”恭亲王久跪,忽起立,慈禧太后大呼,言恭王欲打她。宦者驱恭王出。(《同治实录》卷一三二)

恭亲王奕讠斤和他所领导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上述描述中似乎代表着清廷满洲既得利益集团内的开明派,作为晚清绵延数十年的改革——自强运动(亦称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和领导机构,已经打破了满汉分歧。

但历史的真相则是:恰恰因为恭亲王等清廷高层无法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特权,才导致了晚清自强运动这场耗时最长的改革最终彻底流产。

满族本位体制的历史渊源

满洲本位制度,有清一代由来已久。努尔哈赤当年驱逐关外汉人进攻明朝时即有言:“以汉人征明,对满洲有利。”皇太极峻拒达海汉化的建议,理由是:“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则满人在中原的统治地位难保。

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汉臣李呈祥上奏建议各部院衙门裁去满官,专任汉人,理由是当时满官大多文化水准很低,不能胜任各部院的工作。顺治览奏大怒,狠骂李呈祥:“朕不分满汉,对尔等同等眷顾;尔等汉官奈何反生异心!本来按照常理,满洲优先才对!尔等大多数都是明末之臣,所以有此妄言!”李呈祥最后被刑部判决“弃市”。

顺治十二年(1655年),朝廷讨论如何处置满人所蓄汉奴逃亡的问题,汉官赵开心主张宽仁,又遭顺治猜疑,斥责其动机是“汉人欲令满人困苦,谋国不忠,莫此为甚!”

后世剧作里的“大帝”康熙,同样坚守满洲本位——时有规定,“子母炮”这种先进武器为八旗专用,他人一概不得铸造。太原总兵金国正私铸二十二门,康熙去旨严责:“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吓得金国正三魂丢了七魄。

这种强烈的满汉区别对待发展到极端,则是对满洲祖制的顽固荒唐的坚持,譬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皇帝特别下诏告诫满洲官兵,要求他们多用弓箭,少用鸟铳等火器,理由是:“满洲行猎旧制专用弓箭……若不实力整饬,相沿日久,必至不习弓箭,废弃满洲本业矣。”

满洲本位标志一:总税务司宁赠外人不与家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要处理的事务包括通商、关税、交涉、学习外国四大项目。其中通商、交涉有地方督抚将军协助,并设有通商大臣负责处理。剩下的关税与学习外国二事,遂由总理衙门设置总税务司署和同文馆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