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11675200000096

第96章 论家谱的种类及其功能(14)

我们不可能将福建省每一处遗址都建成纪念地,但是,在红色文化资源较少的地区,每一处遗址都是极其珍贵的,应该给予保护和修缮,使其起到纪念先烈、教育后人的作用。福建省福州市就是一个红色文化遗址很少的地区,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已知遗址的保护。当今在省会所在地的福州市,还没有建立起一座省级的纪念人民英雄的标志性建筑,还缺少一个能容纳各界人士,隆重向革命先烈祭奠敬献花篮的场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非常需要回望福建人民的光荣革命历史,这对当今海西经济建设的发展,无疑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严复思想与社会进步”分论坛综述报告

苏振芳

由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1年学术年会“严复思想与社会进步”分论坛于11月12日在福州召开。原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黄瑞霖在大会主旨发言,省社科联副主席冯朝华出席大会并做指导性发言。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就“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专题发言,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会长杨华基传达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论文作者许维勤、朱人球、林怡、李清华、陈友良、甘满堂、谢宏忠、杨济亮、段善君、彭俊桦等在小组讨论中进行交流发言。

大会主要围绕如下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一、关于如何看待严复国民素质的有关思想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代表了这一新的探索方向。他把赫胥黎的《天演论》(原名《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介绍到中国后,正在寻求民族自强的中国进步思想界就把它视为“经典”,把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生物竞争说看成是适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成为鼓舞国人奋发图存、自重自强的思想武器。他在介绍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著作时,提出中国要富强、要发展,必须按照斯宾塞的主张,致力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造就一代新人。按照斯宾塞的说法,“一群一国之成之立也,其间体用功能,实无异于生物之一体”。这就是说,人类群体是和生物有机体相类似的社会有机体,而生物有机体的质量取决于单元细胞的质量,人类群体的质量也是由个体的质量决定的。这样就把仿效西方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的素质问题提了出来。

二、如何看待严复的文化批判和文化自觉

建设文化强国,说到底就是立足民族本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关键因素有二:一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二是在继承发展中融入现代性和普世价值,并使之具有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我们现在通常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多数注重的是表达或表现层面,但更实质的应关心文化的核心层面,即要构筑以信仰、思想、价值观和道德情操等为内涵的精神家园。其实,在改造中华文化,构筑现代精神家园方面,近代以来先贤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许多我们争论不休的东西,先贤们早已有了明确的解答。

严复对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孔孟之道的“回观”,都是围绕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文化更新和国民精神重塑而展开。他以学贯中西的素养和广阔的世界眼光,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缺失和在现代化过程中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望的系统见解。这些见解,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中华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构精神支柱,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严复教育伦理观及其对转型期的道德带来哪些启示

严复是中国近代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其教育伦理观至少有三:一是教育救国思想;二是德育重于智育的主张;三是“励德行”的见解。严复的教育伦理观对于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我国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教育(首先是德育)依然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手段,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下尤为如此;革除“怀诈相欺”的恶行,培养人们守信、奉公的道德品格,是转型期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严复的教育伦理观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一、教育(首先是德育)依然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手段。当今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民素质的提升是保障这一宏伟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教育尤其是德育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二、培养人们守信、奉公的道德品格,是转型期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当前中国正值社会深刻转型,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与完善,由急功近利带来的诚信缺失已成社会公害。倡导守信的道德观,进行诚信教育并辅之以信用体系的制度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此外,克服苟利、自私等国民文化劣根性,倡扬奉公品格,对于今天加快公民道德建设步伐有重要作用。

四、严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思潮,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文化巨子和热忱的爱国者,严复站在中西比较的高度,力倡“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真正提高国民素质。严复虽未在其论述中使用“国民性”的提法,但他强调从制度与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出发,培育国民的德、智、力,树立自由民主观念,消除国民“恶根性”,改进思维方法,进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思想,在近代史上无疑是极为深刻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是说,严复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其最大历史贡献乃在于将中国的变法维新运动从变革器物的表层引向变革制度、变革思想文化的深层,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必须真正理解并处理好物质的、经济的变革同制度的、思想文化的变革的辩证关系。要进行制度的、思想文化的变革,归根结底又在于培育个体的德、智、力,树立民主自由观念,剔除恶根性,改进思维方法,进而达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今天,科教兴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现代化的路途中,人们对科教兴国的理解更多侧重于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人才上。而对于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文化建设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当前,党中央提出了要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事实上讲的是思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问题。回顾严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放眼今天的现实,开民智、兴民德,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五、培育现代国民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国民素质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更是我们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民素质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阐述,不仅为我们认识国民素质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我们认真推进现代国民素质教育提供了实践依据。

我们看到,严复强调国民素质是强国之“本”,这一思想有诸多合理之处,并给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不少启示。但是,马克思曾辩证地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而,严复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局限就在于单纯强调“教育救国”,而没有重视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制度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总之,人的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发展离不开具有一定素质的人的实践推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则需要社会为之提供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和各种制度、法律和规范。正如有学者所言:“形成着的现代人创造形成着的现代社会,这才是现代化进程的实质。”

六、关于“严复定位为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的理由

有的作者指出,严复是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其理由有三:一是严复是中国近代文化观,即“中体西用”观的批判者。二是严复用西方作为现代性最根本价值的自由观念改铸中学之体。三是严复比较系统、创造性翻译和介绍了西方著名现代思想家成熟的各种思想和代表作。

七、当前要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创造必要的环境

有的学者指出,当前要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创造必要的环境主要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党要管好党,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社会风气的作用;(2)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上以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解决好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切实解决好共同富裕的问题;(3)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要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防止商品交换原则侵蚀政治、思想领域,一切向钱看必然导致社会的堕落;(4)要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思潮对主旋律的动摇,要防止文化庸俗化、低俗化、虚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作用。

八、当前提升国民素质应当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民素质的界定,是一个学术研究的问题,不在这里过多讨论。就我个人的认识,国民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有自然属性层面的,也有社会属性层面的,有人类社会共性的方面,也有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方面。就自然属性来说,有心理素质、生理(身体)素质;就社会属性来说,有理想、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等)、文化科学、能力等层面的素质。当前我国出现的国民素质问题,是在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新的社会制度下,是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文化教育有了比较全面提升的情况下出现的,因而要根据这种情况来思考问题,研究对策。(1)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在人民群众中真正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基础;(2)要在全社会提倡公共道德,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建立有效的舆论监督,要有切实的党和政府的公信度的引领作用;(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充分发挥教育的机能;(4)要切实解决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农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维护好他们的权益,切实解决工农群众和他们的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5)要在全社会提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九、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在讨论中,与会者还提出一些问题需要进步讨论:

(1)如何区分严复国民性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2)如何看待当前国民素质存在的问题。

(3)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中,如何把文化建设与提高国民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4)提高国民素质与破除封建迷信的关系、民间信仰与迷信活动的关系。

(5)文化自觉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系。

严复的文化批判与文化自觉

许维勤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与我国国际地位显然不相称,与商品贸易长期顺差形成鲜明对照,文化贸易逆差很大,全部海外商业演出年收入(不足1亿美元)还比不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文化实力滞后的突出表现。

建设文化强国,说到底就是立足民族本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关键因素有二:一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二是在继承发展中融入现代性和普世价值,并使之具有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我们现在通常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多数注重的是表达或表现层面,但更实质的应关心文化的核心层面,即要构筑好以信仰、思想、价值观和道德情操等为内涵的精神家园。其实,在改造中华文化,构筑现代精神家园方面,近代以来先贤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许多我们争论不休的东西,先贤们早已有了明确的解答。严复的文化批判和文化自觉,就具有极强的启迪意义。

一、严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严复是近代中国进行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的第一人。他以学贯中西的洞察力,对中国社会变革转型的方方面面提出深刻见解,其中关于社会文化特性和国民精神改造,尤其具有深远影响。

(一)中国社会缺乏个体自由权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