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三个出生年龄段内不同家庭所在地新生的比较中发现:在量表总均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地区差异,且农村新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所在地新生;躯体化、强迫和精神病倾向维度在80后中期和80后末期新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向90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变;社交攻击维度由80后中期新生不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向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转变;在其他维度上三个出生年龄段内新生的地区差异均一致,即农村新生的焦虑、自卑、社交退缩和性心理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所在地的新生,冲动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家庭所在地新生,城市新生的依赖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农村新生。
四、结论与讨论
80后、90后新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焦虑、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强迫、依赖和精神病倾向等维度表现明显
(一)80后、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分析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90后、80后末期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80后中期;在社交退缩、性心理、强迫和依赖等四个方面,90后新生明显比80后末期新生差,80后末期大学新生明显比80后中期大学新生差。
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下降,一方面与社会加速发展、竞争激烈化、压力扩大化、就业形势严峻化等现象有一定的相关,各种社会问题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折射在大学生群体中并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与90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有关,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认识普遍不足,对未来感到茫然,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生理的早熟与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越来明显。
社交退缩问题的突出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大学生个性越来越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强,渴望交友但又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同时集体意识的相对薄弱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欠缺造成人际交往的困扰。加之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二是网络和手机等媒体的迅速发展,功能不断强大,为学生的社交退缩的日益严重提高了可能性,如网聊、网购、游戏和网络视频淡漠了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意识,占据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阻碍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可能与恋爱现象的增多、性认知偏差、性创伤的可能性加大,网恋、错误的恋爱观,不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影响等问题有关。
对依赖现象的严重的解释,一是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较少让孩子独立面对社会;二是城市独生子女和农村留守儿增多,独生子女从家庭教育方式,留守儿隔代教育影响了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竞争的激烈,就业问题的突出,社会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给予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自我期望过高,越来越苛求完美则是造成强迫的主要原因。
(二)80后、90后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80后末期和90后男、女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比80后中期差。其中男生在社交退缩和依赖两个方面随着出生年龄段的推后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女生除了这两个方面外,在强迫和性心理两方面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女生在强迫方面的变化可能与新时期女性角色地位的转变和社会对女性的更高要求导致女生的压力加大,女性自我期望水平的过高有极大的相关;而女生性心理问题的突出主要是与女性敏感的性格在早恋更容易体验到不安全感和性行为对女性伤害更大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不如男生,这与很多研究的结论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性心理在80后中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80后末期和90后上女生明显比男生差,这与我们的文化对男性女性所持的不同性态度、女生青春期因对生理变化而对自己产生的性欲望和性冲动感到恐惧,早恋和性行为对女性伤害更大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80后中期和80后末期男生的精神病倾向明显高于女生,但在90后上却差异不明显,这可能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会的包容度有所提高,性别角色冲突有所减缓,出现了男女个性发展的中性化和“易性竞争”,且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如“快男”、“快女”中出现的“伪娘”、女生男性化现象。
(三)80后、90后不同专业类别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三个专业类别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大致呈现出随着出生年龄段的推后越来越低的趋势。其中,文史类和理工类新生在社交退缩方面随着出生年龄段的推后呈明显下降趋势,并且理工类新生在性心理和依赖方面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理工类新生在这两方面出现较大的变化;文体艺术类新生只在依赖方面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可能因为文体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需要高投入的专业,能够进入文体艺术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家庭条件较好,加之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显著提高,从小就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有一些学生是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的,所以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
80后中期和80后末期文史类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比理工类差,理工类明显比文体艺术类差。这可能与高中时期分科教育对学生思维等认知方式产生影响相关,还有各专业的男女比例相差较大,文史类新生的女生比例较大,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造成了存在显著性专业类别差异的原因;再者,文体艺术类新生常以艺术、运动的形式来排解自己的压力和困扰,在与他人交往上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和自信。
(四)80后、90后不同家庭所在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大城市新生在三个出生年龄段上的心理健康水平变化不明显,而其他三个家庭所在地新生却发生明显的表化,即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明显差于80后中期。这可能是随着我们国家加强城乡建设,中小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给这些地区的新生心理状况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困扰和问题。
城镇和农村新生在社交退缩、性心理和依赖三个维度均呈现出随着出生年龄段的推后越来越差的趋势。具体分析见第一点。
三个出生年龄段农村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一直都是最低,这在很多的调查文献[10-12]中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在此不做分析。躯体化、强迫和精神病倾向维度在80后中期和80后末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90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变,这可能是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融合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大学生身体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灵活性显著增强,刻板性显著减弱,人格发展比较健全。社交攻击维度由80后中期不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向80后末期和90后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转变,这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城市大学生父母比较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导致其社交攻击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而农村隔代教育或仔父母进城打工的环境中成长,导致社交攻击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五、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突出重点,抓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应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特别应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情绪管理方面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独立性和灵活性的培养。此外,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女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加强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加强独生子女情绪管理的指导和独立意识教育;加强大城市新生的压力管理和应对挫折方面的教育。
(二)建立“三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可以在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心理测评结果,建立以“心理健康维度因子、学生专业类别因子、学生自然变量因子”为三个维度的“三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见图1)。其中,心理健康维度因子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际情况将其分为情绪、社交、人格和自我意识四类;学生专业类别主要是指文史类、理工类、文体艺术类,设立这个维度主要在于操作性,可以以一个学院或多个学院进行分类;学生自然变量因子主要是指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和家庭所在地等自然变量,形成了4*3*3=36种。这个模式可以通过每两个维度或三个维度相结合的办法对大学生的类型进行分类(如文史类农村生源社交退缩学生),对每类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
注释:
[1]张有平,赵广平.“80后”媒介形象研究初探--由大批判到盛赞的逆转[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36(6):29
[2]汶川地震80后的感动中国[N].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2008-5-22()
[3]尹安学.地震中80后用行动证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N].羊城晚报,2008-6-14(4).
[4]于长洪.外媒:中国80后的成熟表现令人刮目相看[J/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6/03/content_8305910.htm,2008-06-03.
[5]姜方炳.对“80后”一代角色偏差问题的体认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6期:22
[6]许兴等.“90后”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原因分析[J].心理研究,2009,2(6):83
[7]刘爱敏,李娜.理工科大学新生SCL-90测查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4):142
[8]曾凡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5):98
[9]孟祥辉.2009级新生SCL-90测试结果数据报告与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2):114
[10]陆明.2100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6):60
[11]曾泽鑫,温义媛.关注师范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赣南师范学院0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13
[12]金艾群,苏国红.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反思[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2):121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