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作粗浅探讨。
一、打开视野: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视野下审视教育管理问题
在2011年初党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社会管理,首先要加强教育管理。
(1)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面对千家万户,涉及面很广,教育管理在社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所以加强社会管理,首先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2)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样样与教育管理有关。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样样与教育管理有关。
(3)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呼唤加强和创新教育管理。
--教育公平亟须进一步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在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之后,“上好学”的问题逐渐凸显了出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大学生就业、学校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都亟须通过加强和创新教育管理加以解决。
--教育质量亟须进一步提高。美国人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书中指出,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交流、交通变得非常容易,人们的工作开始流动,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孩子们未来不单要和本地的学生竞争,也要和世界各地的学生竞争。国际上认为,21世纪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六个方面,即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工作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和学习的能力。这要求我们现有的教育必须改革,教育质量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任重道远,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育改革亟须进一步深化。专家分析,未来教育的特征是三重化,包括全球化、本地化和个别化。未来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帮助学生、帮助学校学习全球化,要让学生获得全球的智慧、机会和资源,并关心人类的未来;还应该让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有独立思考和创意的人,让他们拥有多元的情境智能。未来教育的另一个特征是广泛使用科技。所以教育必须深化改革,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现代化步伐亟须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要靠教育信息化引领。广泛使用信息科技,是未来教育的一个特性。全球权威的新媒体联盟发表《赫拉斯2010报告基础教育版》指出,未来五年云计算技术、协作环境、基于游戏的学习、手机技术、支持增强现实、便携展示技术等六种技术将在全球课堂中广泛应用。为此,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步伐。
--教师队伍建设亟须进一步加强。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目前教师队伍建设上,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准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教育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亟须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规模和结构等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
面对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转变理念: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路下搞好教育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育管理,要在认真研究思考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发展任务的大框架下,转变思想观念,自觉从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推动思想观念、管理思路的转变。当前应着重转变八个方面的思想观念:
(1)要从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向教育适度超前理念转变。国家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政府的层面上,要把教育放在工作全局中的优先发展地位。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落实“优先发展”,要从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向教育适度超前转变。因为教育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在发展教育上,不能被动地去适应经济、适应社会,我们要从今天所处的时代变化的高度来认识教育、管理教育,要有适度超前的理念。特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部门发展教育要有时代眼光,如在学校布点建设及布局调整、职业学校专业布局设置等方面,必须预测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仅仅是去适应、跟进,就有可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如果教育不是适度超前发展,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就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要从站在教育中办教育向站在人民中办教育转变。站在教育中办教育,就会过多地强调教育的特殊性、规律性,而对人民的需求与愿望考虑不足。我们必须转换视野,站在人民中办教育。要在尊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的需求、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如何把教育真正办成人民需要和满意的教育。比如,在新的历史时期,接受优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生存的第一需要和终生受益的财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十分渴求,我们怎么为人民着想?如果是站在教育中办教育,就有很多迈不过的坎,如果是站在人民中办教育,就会想出很多办法,加快优质资源的培植,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站在教育中办教育,只要管好教与学就够了,站在人民中办教育,还要积极解决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远途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城市学校学生中午托管问题等等。要千方百计搞好教育相关服务工作,让老百姓满意。
(3)要从以外延建设为重点向以内涵提升为重心转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我国教育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起点。目前我国教育虽然“大”但还“不强”,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够科学,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这些是当前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也是谋划“十二五”和今后十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解决教育“大而不强”,实现“由大而强”,关键是要提升教育内涵。上海市在提升教育内涵上提出实现五大转型: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质量评价上,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而多样的综合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从标准化、同质化教育,转向注重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培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从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注重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在教育管理方式上,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转向更加强调思想和专业引领。这些思路做法值得借鉴。
(4)要从重视学校业务的直接管理向加强对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的监督与指导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能与定位,不要直接插手学校业务。要界定政府与学校的责、权、利,把该管的切实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对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的监督与检查上。现在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没有落实好国家规定的课程,考试科目挤占非考试科目,文化科学习时间挤占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按考试成绩排名,节假日组织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等。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加强学校规范办学的监督检查,落实好对学校的管理职责,认真解决好当前影响违背教育规律、影响正常教育秩序的突出问题,及时纠正各种不规范办学行为,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使提高教育质量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5)要从常态化管理向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转变。近几年来,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增加,但人们的公平感和满意度并没有得到相应大的提升,显然,教育领域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不是靠单纯增加投入可以解决的。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新的教育服务观,在扩大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教育公平上多作努力。教育部门的管理决不是常态性的下拨经费搞建设,安排招生、考试,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等。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教育公平中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保障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部门要研究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工作哪些还不落实,如何推进这些工作的落实,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促进教育公平中起积极的作用。
(6)要从靠权力运作管理向阳光管理、规范管理转变。教育部门是权力集中的部门之一,有招生权、项目建设权、教师调动权、大宗物品采购权等等。教育管理干部要转变观念,主动做好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特别对招生、招聘教师、职称评聘、财务收支、财产使用、干部选拔任用等群众关系密切的事项要主动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要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让人民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教育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