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读书很好:一本真正读懂香港的书
1167500000007

第7章 邓小宇

邓小宇

邓小宇

作者简介

邓小宇1951年出生于香港,儿时曾做过童星,参演过《我们的子女》(1959)、《爱的教育》(1961)、《人之初》(1963)、《小儿女》(1963)等十多部国语片,是香港作家邓小宙和艺人邓梓峰的兄长。邓小宇先后肄业于九龙华仁书院、美国乔治亚州大学新闻系及谭普大学传理系。1976年回港后,与陈冠中、胡君毅创办《号外》杂志。其后邓小宇一边以打理家族物流业务为正职,一边以钱玛莉、利冼柳媚等笔名在杂志上开设专栏发表文章,有“千面写手”之称。其文章亦曾散见于《新晚报》、《电视周刊》、《快报》及《凸周刊》等。

在邓小宇的众多化身中,以《号外》专栏“穿Kenzo的女人”作者钱玛莉最令人津津乐道,读者曾一度以为真有其人,并传出钱玛莉病逝等谣言,而“穿Kenzo的女人”亦成为《号外》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的专栏,连载达八年。八十年代中期,博益结集出版邓小宇写于《号外》专栏的文章,包括以钱玛莉之名出版的《穿Kenzo的女人》、《穿Kenzo的女人续集》及以本名邓小宇出版之《女人就是女人》、《偏见与傲慢》。其后,邓小宇因为家族生意一度淡出文坛。由博益出版的《女人就是女人》、《偏见与傲慢》目前已经绝版,两书收录邓小宇于《号外》所写的文章,谈论当时潮流文化、食肆名店、个人经历,也描写人物形态、社会生活等,同时留下他对各种艺术的观感及评论,如电影、戏剧、文学、时装、音乐等,深具时代意义。

相隔廿年,邓小宇再现文坛,2009年6月出版文集《吃罗宋餐的日子》、2010年重新推出《穿Kenzo的女人》。建有个人网站《邓小宇的站借问》(http://www.*****.com/?),收录其过往作品,包括博益年代出版的书籍内容及近年新作。

寻找钱玛莉接班人

邝:毎个人于写作开始时都会有一个动机,你在写《穿Kenzo的女人》时,是基于什么来构思“钱玛莉”这个人物?当时这个故事连续刊载了八年,当中有什么有趣的事?

邓:我一开始写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计划的,纯粹因为“贪过瘾”,也不知道能写多少期,以为只能出个两三期就完了。但试过了之后发现创作的人物也挺有趣,故事中这些人物亦有发展的空间,于是不知不觉便写了七八年。

邝:每一个年代都会出现一些比较特别及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穿Kenzo的女人”代表了七、八十年代一些懂得打扮及能干的女人,那么她们跟时下具代表性的女性相比,两者有何分别?

邓:我觉得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香港比现在西化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香港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关系,那时候女性的思想或生活模式都比较西化。但到了今天很不幸地我认为我们现在既不西化也不内地化,而是变得有点港化;这个“香港化”也没有一个固有的模式可以跟从,好像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邝:若然拿七、八十年代的钱玛莉跟现在的钱玛莉相比,你是否觉得以前那个比较吸引?

邓:如果要逼我选的话,我会觉得七、八十年代的钱玛莉比较吸引。这或许与我个人的心态有关——七、八十年代刚好是我人生中的黄金时期。那时我年轻,能放胆地去接触社会,也很享受那时候的生活。现在年纪大了,有时候我也会想怎么现在没有了这类女人。我也试过写电邮问朋友,现在有哪些很时尚很型的女人我错过了?很可惜的是,我那班走在时代尖端的朋友都不知道答案。或者有些来自豪门的人可以很型很时尚,但却不是一种“独立性”的代表。

邝:这次《穿Kenzo的女人》再版,加了一些内容,用了“永远三十”为那个章节的名字,到底这个概念从何而来?

邓:其实这是当年我在杂志内的专栏名字,是当时的杂志编辑根据我写的一篇文章而改的。文章讲述钱玛莉的好朋友被人误会是40岁,朋友很伤心,钱玛莉就安慰她说:你在我心目中永远都是30岁。于是那位编辑就用了这个灵感,替当时的专栏改了“永远三十”这个名字。

邓小宇作品列表

《穿Kenzo的女人》,博益,1985

《穿Kenzo的女人2》,博益,1986

《女人就是女人》,博益,1987

《偏见与傲慢》,博益,1987

《吃罗宋餐的日子》,三联书店,2009

《穿Kenzo的女人》,三联书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