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环境艺术纵横谈
11674200000019

第19章 宗教篇(4)

大回廊的南、北和西廊下绘三十五尊释迦牟尼画像,画像周围是释迦牟尼千次轮转本生故事,以及佛传图,如白象入梦、佛诞生、弃城出家、苦行、降魔、涅槃等,表现了释迦牟尼从事宗教活动的一生。

桑鸢寺主殿二楼前庭四面也都绘有壁画。正面左侧描绘的是五世达赖像,五世达赖左边为固始汗像,右边是桑吉加措像。三像周围有天神、菩萨以及着官服和民族服装的人物,他们正向达赖献哈达和礼品。右侧壁画正中是七世达赖格桑吉加措像。二楼殿内的壁画正中是七世达赖格桑吉加措像。二楼殿内的壁画多数比较刻板,但也有一些侍女和弹琴奏乐舞蹈者的形象十分生动。

主殿一、二楼周围有一小回廊,宽2米,也绘满壁画。画中描绘了庞大的建筑群和小巧的民族楼阁。壁画内容主要是莲花生传等。桑鸢寺配殿中也都绘有壁画,如达瓦拉嘎瓴殿绘的全是1米多高的菩萨像,肤色各异。加嘎瓴殿内壁画多为密宗佛像。密教经典在7世纪已传入西藏,八世纪后期从印度请来密教僧人莲花生和寂护到西藏弘传密法。密宗在西藏传播的同时,密宗壁画也被广为绘制。作为密宗绘画特殊形式的坚戈图案,在桑鸢寺主殿楼下经堂的天花板上的数幅,是作为藻井形式被用作装饰的,中央是图案化的经殿,中心是一个密宗佛像,外缘一周由五色火焰围绕。在加嘎瓴二楼天花板中心也有一幅绘在布上的坚戈图案,绘制得十分精细工整。

桑鸢寺壁画就其内容来说以阐述宗教为主。然而壁画中许多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色彩和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却都富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极富研究价值。在大回廊的佛传图中,婀娜多姿的天神、侍女,在画工们的笔下,其柔润的肌肤、妩媚的姿态神情都被表现得极为真实生动,富有人情味。主殿二楼右壁有一组奏乐舞蹈的天女,姿态十分优美活泼,其中有一弹琵琶的少女,微斜的动态和柔软的手势,很自然地把人们带进弦音悠扬、舞姿翩翩的令人神往的境界。

宗教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还表现在对许多动物的描绘上。大回廊南壁画有一幅海域图,水面上浮游着四只天鹅,有两只扇动着翅膀,微翘尾巴,斜伸着长脖向另一只追去。天鹅的画法采用工整的铁线描,结构严谨,用笔细腻,水平较高。同一面墙上,还绘有一只用后蹄伸向头部挠痒的山羊,姿态别致,造型非常优美。回廊中画的其他动物家禽,情态各异,有的在池边安静地饮水,有的在嬉戏追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色彩丰富是桑鸢寺壁画的另一个特点。主殿大回廊的壁画虽已陈旧,但仍可看出当年金碧辉煌的面目。整个回廊壁画用深绿衬托,每组中的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器物的用色既鲜明又谐调。特别是牡丹花瓣,石层山峦,衣褶飘带,都是较多运用鲜明强烈的色彩。加嘎瓴殿二楼天花板中央的坚戈图案就是色彩艳丽而协调的典型一例。这幅藻井图案纹样精细、色彩瑰丽,其中许多色彩几乎是原色,看上去单纯而无轻薄之感。图案中用了大块红、蓝、黑、白颜色,使得整个画面在明快的对比色中不觉得刺目。图案周围是五种色彩的火焰纹饰,更增加了画面明朗、欢快之感,赋予了这幅五光十色轮形图案静中见动的特殊效果。

壁画用色虽也受到经文的严格制约,但在具体运用色彩时,画工们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把它们统一在谐调的画面之中,既不失宗教画特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萨迦南寺尚有大面积的壁画,但大都是明、清作品。萨迦南寺二楼西面回廊的壁上,有整壁的金廓图。这个回廊建筑不曾复修,壁画作品也没有重绘,可以看作是元代西藏的优秀壁画作品遗迹。

金廓,译作汉语为“坛城”或“坛”、“坛场”,梵语译音为“曼陀罗”。佛教密宗举行灌顶仪式或密宗修练者的坛场,密宗本尊的道场,称曼陀罗。它来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活动,那时的一种道场系用土筑成圆形或方形坛台,后世以艺术手法表示这种道场。西藏有立体的曼陀罗和平面的曼陀罗,金廓图就是平面的坛城。

这种图的骨架结构是,外形都是正圆形,中间有个“亞”字空间,在“亞”字形的中间又有一个圆形,这一小圆形中心,画一密宗佛像,或者画一密宗佛的法器,或者写一个该本尊佛名的梵文字头。“亞”字形的范围表示该金廓的密宗佛所在的神殿,四面有四殿门及有关装饰。

密宗信徒在修习佛教密宗经典过程中,把曼陀罗作为观想(修习方式)的模型。因为曼陀罗是大日如来向世间宣扬佛教的一种表相,故对曼陀罗的赞颂就能受到如来佛法的教诲。曼陀罗的基本结构看上去似乎是一样的,其实内容并不相同。据佛教画师谈,西藏的曼陀罗从内容上分,大约有四百多个。从形式上说,可以归纳为四种,即大曼陀罗、三昧曼陀罗、法曼陀罗、羯曼陀罗(立体曼陀罗)。

夏鲁寺里有七十多种大金廓图,该图是夏鲁派创始人布敦宝成主持夏鲁寺期间(1321-1364)绘制的。由于年久剥落,损坏严重,现能够看得清楚的不过十余种。这里的金廓图的细部描绘与萨迦寺的不同。这里的金廓图外边都以几何纹“莎加多乐”纹样为装饰。金廓图中部空地上,全部绘满了小佛像,整整齐齐地排列起来,远看好像“棋盘锦”,十分华美。

曼陀罗有四种形式,即大曼陀罗,彩色缤纷,用青、黄、朱、白、黑五色表示“地、水、火、风、空”,并且把本尊佛绘于中间,周围绘有法器或有关的佛、护法像;三昧曼陀罗是较简单的描绘形式,坛城中间画有关佛的法器,而不描绘本尊佛像;法曼陀罗更为简练;坛城又称“羯曼陀罗”,有木雕、石刻、铜铸以及用珍珠串叠而成。佛教密宗信士认为,对曼陀罗的赞颂可以接受大日如来佛的教化。观想四种曼陀罗称为“四曼为相”,是佛教徒习修的方式之一。

金廓图的绘制技法,要求十分精确。它的尺寸比例及色彩,在“仪轨经”书中有详细、明确的要求。画师在绘制时,必须遵照经书的规范,每一种金廓图,都有具体的“仪轨经”作为依据。“仪轨经”中详细描述了佛教信徒所习修的本尊的形象,以供观想。作为佛教弘法需要的金廓图,当然也用于“观想”。金廓图中每个部位的纹样,都有宗教上的解释,譬如,某些金廓图的周围常常有一圈火焰纹图案,这些火焰纹样,分为五种色彩,每五色为一组,沿外缘布满一周。此五种色彩表示聂莫尼火焰、美隆火焰、索倒火焰、卡珠火焰、曲应火焰等五种不同的火焰。

金廓图的最大特点是色彩鲜明,刻画入微。金廓图中表示佛殿的“亚”字形部位,多用四种对比色来表现,周围的火焰边又以红、蓝、朱、绿、黄五种不同颜色加以区别,所以构成整个画面的色彩具有生动活泼特点。由于它的底色基调是统一的,所以不会使人感到不谐调。如追宗溯源,佛经规定其色彩时,想必也是在画师们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金廓图的线条都采用铁线描,但描绘不同的轮廓有粗细之分。

金廓图不论大小,都描绘得十分精细,大者有直径两米多的画幅,小者直径不过40厘米。在唐卡中,还有更小的金廓图,画面直径约15厘米。

此外应提及的是唐卡。元代织锦唐卡《密集金刚像》(长70厘米,宽61厘米),现藏于布达拉宫是根据密集仪轨经织成的密宗本尊像。元代刺绣唐卡《静息观音曼陀罗》(长118厘米,宽69厘米),现藏于布达拉宫。此二唐卡系元代在内地定制的。

三壁画构图的装饰性

中国传统壁画的构图不同于西方古代壁画的构图,西方古代壁画的构图是以焦点透视为特点,譬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壁画便是经典例子。中国古代壁画的构图,则以散点透视法则为主导。在一面墙壁上可以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物,故事同时出现在一组画中,这种超越时空的构图方法是中国历代画师、画工在创作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神奇的表现手法。可以让四季花卉丛生在一起,也可以把室内景物、室外景物、行旅、作战、耕田等情节错落有致地描绘在一起。在描绘一个历史事件时,可以用连环画,连续出现许多场面。这种散点透视构图,可以很方便地表现神话、宗教观念和历史故事。也有利于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