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选编(2011)
11673800000053

第53章 研究报告(10)

认真组织实施《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中知识产权工作,结合《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正式生效的机遇,加强基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基地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应用能力。加强对基地成员单位专利、商标及新品种权等各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在基地建设中,探索两岸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司法和执法的经验,建立独具特色的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交流合作、知识产权培训、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和知识产权产业化平台。规范知识产权市场,帮助基地成员单位专利的运用和产业化,指导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升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培养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并能够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基地成员单位。

(四)加大资金支持

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基地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合作基地的专项资金支持,用于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台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和联合研发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合作项目。鼓励和引导基地的骨干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鼓励商业银行增加科技金融服务产品、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各种为合作基地融资的新形式。鼓励台资以境外投融资基金的方式参与风险投资、科技信贷或信贷担保,为基地成员单位创新项目的研制、中试、投产和产业化的各个时期提供不同形式的资金扶持;鼓励台湾创投公司与福建金融机构合资组建创业投资公司,利用台湾方面的资金及丰富的管理经验进行风险投资运作,为基地科技产业的成长、壮大提供资金保证。

(五)提升服务水平

探索建立基地台资企业联系制、收费代理制、台商“绿卡”保护制等一系列行政服务制度,为台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探索基地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探索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度。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项目,支持和发展各类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开展活动。加强合作基地与台湾科研机构、产业协会、行业公会等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台湾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数据库,帮助基地成员单位对接、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快推进基地落地企业的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完善劳务派遣和技能培训工作,积极为基地企业提供用工服务。

(魏澄荣,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福建省企业“走出去”的

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2011~2015)

刘义圣王春丽一、福建省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30多年来,福建省在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同时,通过持续实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在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区域特色与竞争优势。2001~2009年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年均增速为61.8%;总投资额(流量)增长了28倍,企业数(单年)增长了8.25倍。截至2009年底,福建省经核准设立的境外企业(含境外机构)共885家,协议投资总额16.18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12.01亿美元。

其中,从各产业集聚企业数情况来看,截止到2008年,福建省核准的356家境外企业中,制造业企业为数最多,有102家,占总数的28%;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位居第二,有85家,占总数的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1家,占总数的23%。与此相对,农林牧渔业企业和采矿业企业为数较少,分别为9家和14家,占总数的3%和4%;研发类企业数也相对较少,只有3家,还不到总数的1%。

从各产业投资净额情况来看,截止到2008年,福建省各产业投资净额(流量)1.6亿美元中,批发和零售业第一,为4092万美元,占总量的25%;制造业第二,为3921万美元,占总量的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第三,为3364万美元,占总量的21%;建筑和交通相对较强,总量为1351万美元和1258万美元,比重分别为8%和7%;除此之外,农林牧渔业企业和采矿业企业投资净额较小,仅占总量的2%和3%;

从各产业累计投资规模情况来看,截止到2008年,福建省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1.32亿美元。其中,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大致相等,都约为2.5亿美元,各占投资总额的22%;而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分别为0.15亿美元和1.64亿美元,仅占投资总额的1%和15%。从企业投资规模来看,上述类别企业中,采矿业的投资规模最大,企业的平均投资金额为1788万美元;其余类别企业,如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和研发类企业,分别为294万美元、161万美元、165万美元和30万美元。

从区域分布集中度情况来看,2008年福建省共核准354家境外企业,其中亚洲227家,占64%;非洲38家,占11%;欧洲38家,占11%;拉美洲14家,占4%;北美洲30家,占8%;大洋洲7家,占2%。综合来看,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中,亚洲、美洲、欧洲约占80%,非洲及大洋洲仅占20%,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从主要区域市场开拓情况来看,截止到2008年,福建省对外投资排名靠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132家;美国26家;中国澳门13家;越南12家;日本12家;阿联酋12家;印尼10家。从对外直接投资来看,中国香港、美国、越南和印尼等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如前所述,福建省代表“走出去”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年年增长,但与外贸出口、利用外资数据相比,总量很小。截止到2009年,福建省外贸进出口796.6亿美元,其中出口533.3亿美元,进口26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按历史可比口径为100.6亿美元,按验资口径为57.4亿美元;而2009年全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协议投资总额(含增资)4.9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含增资)4.36亿美元,仅为外贸出口的0.82%,历史口径实际到位外资的4.33%(验资口径7.60%)。总体来看,“三外”中“走出去”的力度相对较弱。

此外,与其他兄弟省份“走出去”的规模和水平相比,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方实际投资)排名靠前的省份分别为海南、上海、山东、辽宁、浙江、广东、江苏、吉林、山西和福建。福建省以中方实际投资3.11亿美元居全国第10位,较2008年的第8位下降两位,较2007年的第7位下降三位。总体来看,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截止到2008年底,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全国相比,福建省中方实际投资出现了50%以上的负增长,在连续高于全国水平之后首次低于全国水平。而与沿海省份发达省份快速增长相比,福建省增速处于历史最低位。

二、福建省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福建省中小型企业偏多。而中小型企业由于存在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核心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导致其核心竞争力不强。而福建省前期已经“走出去”的部分企业在境外又各自为政,缺少横向联系与互利合作,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及生产等资源上实现共享互补,从而导致福建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不强。这不仅无法对福建省企业“走出去”起到后续的拉动作用,还有可能降低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走出去”信心。

(二)企业融资渠道不顺畅

目前福建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由于项目信用等级偏低导致许多企业融资能力较弱,并遭遇境外投资贷款难、生产流动资金缺乏等融资困境。国内一般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传统担保业务难以满足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需求,较为有效的只限于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的专项贷款或其主导的银团贷款。而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同样以传统业务为主,且在很多国家未设立机构,难以对“走出去”企业提供有效支持。

(三)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缺失

当前,福建省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很多前期“走出去”的企业在国外仍然沿袭国内经营管理模式,而企业现行管理制度无法有效接轨国际化的生产经营、人才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开拓规则,导致“走出去”企业在境外有如“盲人摸象”,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和社会环境,多数企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驾驭,从而产生了一些市场判断与管理上的失误。

(四)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

就当前现状而言,福建省尚未在国外大范围建立专门从事企业“走出去”的研究和中介服务机构。这就无法有效满足福建省企业“走出去”的各类中介信息咨询服务需求。就实践结果判断,福建省前期“走出去”的部分企业也正是由于对海外投资市场的调查和论证不足,缺少整体筹划和明确目标,在选择项目、地点、合作伙伴、执行及监督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五)国外投资环境不宽松

目前很多国家在劳务卡发放、投资比例和签证期限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不利于我国相关工作的开展。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加剧了某些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使得福建企业“走出去”面临更大的社会和政治风险。政治风险由于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可控性差等特点,一旦发生往往无法挽救,常常使投资者血本无归,后果严重,这也是当前制约福建省企业“走出去”的一大主要障碍。

三、福建省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一)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福建应基本形成推动“走出去”战略的有效政府管理模式,建立起比较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支持服务体系;企业国际化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本土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初步形成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福建省自主品牌和优势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初步显现,“走出去”对福建省产品出口、技术引进、结构调整、资源保障、空间拓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力争2011~2015年福建省对外经济合作将保持平稳、持续发展,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保持9%的较快增长速度,到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实现8亿元。

(二)重点产业战略选择

1.农业企业与农村劳动力“走出去”。推动农业企业与农村劳动力“走出去”对于振兴福建省农村经济、确保粮食安全、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看,要积极鼓励劳务输出和成熟的、应用广泛的农业技术输出与转让,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对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重点培养大型跨国企业和支持已经“走出去”运行较好的企业。在发展中要坚持政府扶持、企业为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内外统筹、以我为主的原则。

2.富余生产能力企业“走出去”。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境外并购的机会增多、投资成本降低、交易条件改善,为福建省富余生产能力企业在境外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福建省要大力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活动,重点收购一批境外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建立星罗棋布的境外营销窗口,拓展福建省企业国际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增强对产业价值链中高附加值部分的掌控能力。此外,富余生产能力企业“走出去”需要寻求更低成本的生产基地,进而提高自己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对此,福建省纺织、服装、机电等行业的富余产能转移应该突破性地采取通过创办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方式“走出去”。

3.资源开发企业“走出去”。福建省资源企业应通过采取投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作为海外拓展的主体。在东盟、非洲、拉美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建立福建省铁、铜、铝、铬、铅、镍等稀缺资源供给基地,提高福建省资源能源的供给保障能力,缓解福建省资源瓶颈。此外,福建省资源企业要加快全球拓展的步伐,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必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一支国际化的人才队伍。不仅需要培养水平过硬的生产技术人才,更需要培养熟悉投资地法律,了解投资地文化,又具备国际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重点区位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