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食品安全(“科学与文化”系列科普图书)
11668500000002

第2章 食品添加剂与动物植物源食品的安全(1)

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社会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食品生产中的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为色、香、味及防腐和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可用来改善食品风味、调节营养成分、防止食品变质、提高食品质量并使加工的食品丰富多彩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但是放任添加剂不科学地使用甚至违法进行添加使用,就会构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动物源食品中的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蛋品等,植物源食品中的粮食制品、调味品、食用油脂等,在其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也存在着科学生产、保证质量、保鲜与防腐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这些都需要形成科学的认识和在生活中进行正确地运用。

一、安全食品的分类与等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将食品定义为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工业基本术语》中将其定义为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

安全食品目前除了普通食品之外,还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不同的类别,其安全性的等级依次提高,如下图所示:

普通食品也称常规食品,是在一般生态环境、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加工,其产品必须经过县级以上的卫生或者质检部门的检验达到标准,属于安全范畴的食品。它既是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产品,也是目前我国大众所消费的主要食品,有人估计它约占整个食品消费量的90%以上。

无公害食品(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和规范,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食品。我国需经过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证,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在其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渔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和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由于国际上通常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冠之以“绿色”,也为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划分为A级与AA级两个类别,后者的安全级别更高一些,其区别在于前者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生产资料,而后者是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

有机食品,是生产环境未受到污染、纯天然的高品位的安全食品,它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的,即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下图:为必须经国家权威机构认证方可使用的三类产品标志。

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和初级阶段,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有机食品是质量更高的绿色食品。三类产品虽有密切联系,但在产地环境、价格、质量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产地环境标准要求不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受地域环境质量的制约,对产地的空气、农田灌溉水质、渔业水质、畜禽养殖用水和土壤等的各项指标以及浓度限值都作出规定,强调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地域,以保证无公害农产品最终产品的无污染、安全性。

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选择首先要求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农业灌溉水质等必须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并且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无粉尘地带,而且附近尤其是在水的上游、上风地段没有如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硫黄厂、金属镁厂等污染源,产地需要距离主干公路50米以外,每隔2至3年需要经过环保部门对果园附近的大气、灌溉水和土壤进行检测,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要求在最近3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并且无水土流失及其空气环境污染等问题,从常规种植向有机种植的转换需要有两年以上的转换期。

第二,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不同。无公害农产品对病、虫、害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农药残留量控制在限量范围内,禁止使用具有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农药,严禁使用无“三证”(国家登记证、生产许可证或批准证、执行标准号)的农药。肥料施用原则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其他肥料,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应尽量限制化肥的施用,如确实需要时可以有限度地选择施用化肥。在生产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无公害生产操作规范,建立相应的文档和进行备案。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用肥则必须符合国家“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原则”的规定,生产AA级绿色食品要求使用农家肥(包括绿肥和饼肥)和非化学合成商品肥料(包括腐殖酸和微生物肥料);生产A级绿色食品则允许限量使用部分化学合成肥料。要求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和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化学农药。

有机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作物的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的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主要手段。有机生产的全过程必须有完备的记录档案。

当前的有机农产品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的50%甚至几倍,绿色农产品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10%至20%,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在近期发布了2012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建议准予颁证产品目录(共1761种),可通过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www.aqsc.gov.cn)进行查询。

除上述安全食品的几个不同等级之外,因为食品某些特殊生产方式或者特殊功能,还存在新资源食品(含转基因食品)、辐照食品、保健食品等方面的区别,需要消费者注意。

新资源食品,是指在中国首次研制、发现或者引进的无食用习惯,或者仅在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的物品。新资源食品的试生产、正式生产由卫生部进行审批,下发“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卫生审查批件”,批准文号为“卫新食试字(××)第×号”。试生产的新资源食品,在广告宣传和包装上必须在显著位置上标明“新资源食品”字样及新资源食品试生产批准文号。新资源食品中包含着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它作为一类新资源食品须经过卫生部的审查批准后方可生产或者进口。未经卫生部审查批准的转基因食品不得生产或者进口,也不得用作食品或食品原料。转基因食品应当符合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不得对人体造成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它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不得低于对应的原有食品。食品产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和表达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食品”或“以转基因××食品为原料”。转基因食品来自潜在致敏食物的,还要标注“该品转××食物基因,对××食物过敏者注意”。

辐照食品,指用钴60、铯137产生的γ射线或者电子加速器产生的低于10MeV电子束辐照加工处理的食品,包括辐照处理的食品原料、半成品。国家对食品辐照加工实行许可制度,经卫生部审核批准后发给辐照食品品种批准文号,批准文号为“卫食辐字(××)第×号”。辐照食品在包装上必须贴有卫生部统一制定的辐照食品标识。食品经过辐照处理后,能够抑制或消灭其中的致病菌及腐败微生物,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但是微生物经过辐照处理后会出现耐辐射性,耐辐射性菌株的出现是否会造成新的危害,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它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其原材料也主要取自天然的动植物,经先进生产工艺将其所含丰富的功效成分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达到能调节人体机能,适用于有特定功能需求的相应人群食用的特殊食品。

二、食品安全的社会影响及其治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我国《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从其技术层面上来看,也是一个关于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跨学科领域。

食品安全是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现代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和受到重视。二是现代科技在目前阶段的发展状况,也造成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生活中各种化学物质、有毒有害物质会不断地释放到环境中,出现在食品链的各个环节,产生各种急性和慢性食源性危害,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严重的毒害作用。古老的生物性危害随着物种的进化、突变、重组,毒蛋白及毒素的产生,会不断地出现新的生物性危害因子,物理性危害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在食品链中,这些都给食品增添新的不安全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健康、生命安全、社会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等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由不安全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样的案例随处可见,例如在发达国家每年约有1/2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这个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食源性和水源性腹泻,每年约有220万人丧生。

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支付疾病治疗与控制方面的所需费用、不合格产品销毁等直接经济损失上,而且还表现在相关的间接经济损失上。食品安全事件对企业、国家形象的伤害可造成其产品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机会的减少甚至丧失;其对消费者信心的打击可导致企业的破产,甚至是一个产业的崩溃,这些间接经济损失往往比直接经济损失更大。

食品安全对社会政治生活也会造成重大危害和影响。食品安全是一种公共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一些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食品恐慌事件能导致所在国家或地区动荡不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1999年发生的二恶英事件中,导致当时的比利时政府集体辞职,则是食品安全事件对政治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最典型例子。

全球接二连三地爆发食品安全事件,在此仅挑选一些影响较大的事件加以描述。1987至1999年,最早发生并流行于英国的疯牛病(BSE),传染数量高达17万余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牛均受到感染,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恐慌。1996年日本大肠杆菌O157:H7导致的集体食物中毒,造成2人死亡,同时该菌在1996年11月到1997年1月在英国的苏格兰大爆发,导致20名老人死亡。1999年在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国家均相继发生了因二恶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恶英的事件,造成经济损失达13亿欧元,使执政长达40年之久的比利时社会党政府内阁垮台。2009年2月,日本一名50多岁的男子感染人类疯牛病导致死亡。2010年,因大量食用一种放在三明治和色拉里的进口番茄干,法国18个省先后发现了55例甲型肝炎病例。2011年5月,德国爆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造成1400多例确诊或疑似病例,至少14人因此丧生,同时在瑞典、丹麦、英国、法国、荷兰、瑞士和奥地利等国家也发现类似病例,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

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是频繁发生。如1988年因食用不卫生的毛蚶,引起上海31万余人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成为轰动全国的一起严重的食源性病毒感染事件。1997年香港爆发轰动全球的H5N1禽流感,共有18人受感染,造成6人死亡。2003至2004年,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2006年发生的苏丹红Ⅳ号咸鸭蛋事件。2008年发生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2010年1月22日北京大兴区发生口蹄疫;2月3日新疆出现口蹄疫;3月2日,广州发生口蹄疫。2010年的麦当劳麦乐鸡事件;奶粉雌性激素超标事件;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