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神奇动物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11668000000003

第3章 动物特异行为之谜(3)

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四周环绕着一座长1万米、宽2000米的巴顿山,巴顿山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磁铁矿,使这里形成了一个大磁场。当大群的鸟类飞到贾廷加村上空时,因地心引力和地磁发生瞬间变化的影响,致使鸟类的神经系统受到干扰,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在黑暗中瞎飞乱撞,可能它们突然看到村子里有亮光,便自然而然地向光亮飞来。它们越往亮处飞,就越接近地面,受到的地磁干扰也就越大,体内的神经系统遭到更大程度的破坏,以致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和饮食的欲望。这样,势必坐以待毙了。

还有一些人认为,可能是大气电的变化,使鸟晕头转向而发生“自杀”现象。但是,这种观点不能解释为什么这种现象只发生在这个小村附近,而不发生在其他地方。

1982年,印度林业部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村子一头竖起一座钢塔,并且在塔上装了大功率的灯泡,希望以此把鸟吸引到塔上来,以便日后放生,减少被村民打死的机率。然而塔的诱惑力有限,只有少数鸟飞来,大多数鸟仍然飞到村里去。

迄今为止,贾廷加村的鸟集体自杀之谜还未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旅行鼠投海

19世纪70年代的一天,北大西洋上空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一艘满载着旅客的挪威邮轮乘风破浪,朝着自己祖国所在方向驶去,远处的挪威海岸线已清晰可辨。忽然,甲板上有人大声叫喊起来:“大家快来看哪!海面上都是些什么东西啊?”大家跑到甲板上,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的海面上,一片黑乎乎的东西在慢慢蠕动。怎么看也不像是鱼群。那又会是什么呢?人们纷纷猜测着,可是谁也说不准。

渐渐地,当邮轮驶近那片黑东西时,人们终于看清楚了:原来是一群多得数不清的老鼠,它们从海岸线游来,直向大海深处游去。游在最前面的老鼠已经精疲力尽,动作僵硬,快要被淹死了,而后面的老鼠却依然奋力向前游,大有“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架势。

后来人们发现,差不多每隔三四年,这些北欧的旅行鼠就在这一带海面和巴伦支海或北冰洋一带,来一次同样的投海自杀行动。每到这时候,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旅行鼠跋山涉水,义无反顾地奔向大海,什么也挡不住它们的去路,直到全部被海水淹死为止。这种现象让人们大为吃惊。

这些生长在陆地的旅行鼠,为什么要游到大海里去自杀呢?有人猜想,旅行鼠有可能是误人海洋,或者受不了病魔折磨而投海自杀的。但是,哪有成千上万只老鼠一起得病而有组织地投海的?

有人认为,可能是那里的旅行鼠繁殖力太强,数量激增,导致食物严重不足。为了避免饿死,一部分旅行鼠就组织了大规模的越海迁徙行动,寻找食物。而且,很久很久之前,波罗的海和北海都比现在窄得多,因此,那时候的旅行鼠曾经泅水过海到达彼岸,寻找食物并建立新居。于是,长期以来,集体渡海迁徙成为挪威旅行鼠的本能,而且代代相传。但是老鼠不知道如今海面已经变的宽多了,依然按照老传统越海觅食,当然就在劫难逃。

但是,这样的解释也并非无懈可击。既然时世变迁老鼠不知道,那后面的旅行鼠为什么还每隔三四年重蹈死亡的老路呢?如果说旅行鼠投海迁徙是因为“鼠满为患”的话,那为什么它们不在辽阔的陆地上另辟新的栖息地呢?

据考古学者调查发现,远古的时候,不列颠海岸以南,一个叫大西洲的岛,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英伦三岛毗邻。这个岛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四季如春,这里就是旅行鼠的故乡。一万多年前,生物种类繁多,旅行鼠在这个岛上安居乐业,但是由于地壳的变迁,大西洲沉没了。现在,投海的旅行鼠总是在大西洋海面的一定范围游动,仿佛是在寻找它们的这个已沉没了的故乡。这样看来,那么旅行鼠是因为寻找“失落的世界”而渡海的。

但这也不能叫人信服。1981年春天,我国西藏墨脱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事件。一夜之间不知从哪里来了成群结队的老鼠在江边集结。后来,老鼠集体投江自杀,刹那间鼠尸布满江面。

看来,要揭开旅行鼠投海之谜,还得继续努力,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跳鼠上吊

在一般人眼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片“死亡之海”,除了沙子一无所有,但事实上,这里是一个动物王国。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有几十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生活。在这些野生动物中,有一种叫跳鼠的小老鼠,呈跳跃式,一跃便是二三米远,动作十分敏捷。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灵巧的小动物,居然会“吊”死哩。

有一天,几名勘探队员发现,营地门口的一簇梭梭柴上,卡着一只死跳鼠。他们猜测,这小动物的窝被他们前一天扎营挖沙时毁了;而这小家伙性情急躁,发现窝被毁后,夜里竟气得乱蹦乱跳,结果把自己“吊”在柴权上了。

果真是这样吗?人们对大漠上这种小动物还不熟悉,而且这种解释也只是勘探队员的猜测,没有什么依据。小跳鼠为什么自己上“吊”,还不得而知。

1971年,人们在西双版纳捕捉到一头野象,在人工圈养下,那野象怎么也不肯吃东西,以绝食相威胁。后来,经多方设法,它才慢慢恢复饮食。这种现象在捕捉到麻雀等鸟类时也经常遇到,任凭你给它什么好的“待遇”,关在箱笼里的鸟,总是拒绝吃东西,甚至撞壁而死。

据说在国外一个生物站里,养着两头白腹海豚,雄的叫“亚当”,雌的叫“夏娃”。后来,“亚当”不幸死亡,“夏娃”竟然当着站里工作人员的面,两次撞壁“寻死”,最终撞碎嘴巴,鲜血直流,20分钟后就“殉情”而死。

非洲有一种白蚁,当群体遭到侵袭时,有的白蚁就会“挺身而出”,让自身特有的“爆炸腺体”自动爆炸,让自己和敌人“同归于尽”来保护它的同伴。

更令人惊异的是非洲的斑马。当斑马群受到狮子或其他猛兽袭击时,就会有一匹勇敢的斑马挺身而出,孤身与猛兽搏斗,掩护同伴安全撤退。要是惨遭不测,另外一匹斑马就会毅然站出,继续抵挡猛兽,牺牲自己来保护同伴安全撤离。这种“英勇献身”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这些动物的“自杀”,表现了“宁死不屈”和“牺牲自己、保护同伴”的精神,是思维能力驱使的吗?抑或还隐藏着别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动物的医术之谜

自然界的野生动物受了伤,得了病,谁能给它们治疗呢?动物们有自己给自己治病的本领。

有些动物会用野生植物来给自己治病。

春天来了,美洲大黑熊刚从冬眠中醒来,身体总是不舒服,精神状态也不好。它就去找点儿有缓泻作用的果实吃。把长期堵在直肠里的硬粪块排泄出去。这样一来,黑熊的精神振奋了,体质也恢复了常态,开始了冬眠以后的幸福生活。

在北美洲南部,有一种野生的吐纹鸡,也叫火鸡。它长着一副古怪稀奇的脸,人们又管它叫“七面鸟”。别看它们样子怪,但是会给自己的孩子治病。当大雨淋湿了小吐绶鸡时,它们的父母会逼着它们吞下一种安息香树叶,来预防感冒。中医告诉我们,安息香树叶是解热镇痛的。

热带森林中的猴子,假如出现了怕冷、战栗的症状,就是得了疟疾,它就会去啃金鸡纳树的树皮。因为这种树皮中含有奎宁,是治疗疟疾的良药。

贪吃的野猫如果吃了有毒的东西,就会急急忙忙去寻找藜芦草。这种苦味有毒的草含有生物碱,吃了以后引起呕吐,野猫又吐又污后,病也就慢慢儿地好了。你看,野猫还知道“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呢。

在美洲,有人捉到了一只长臂猿,发现它的腰上长着一个大疙瘩,人们以为它长了肿瘤。可仔细看,才发现长臂猿受了伤,那个大疙瘩,是它自己敷的一堆嚼过的香树叶子。这是印第安人治伤的草药,长臂猿也知道它的疗效。

在森林里,有一个探险家发现,一只象在岩石上来回磨蹭,直到伤口敷上一层厚厚的灰土和细砂。有些得病的大象找不到治病的野生植物,就吞下几千克的泥灰石。原来这种泥灰石中含钠、氧化镁、硅酸盐等矿物质,有治病作用。

在乌兹别克,猎人们经常遇到一种怪事儿:受了伤的野兽总是朝一个山洞跑。有个猎人想弄个水落石出。有一天,看见一只受伤的黄羊朝山洞方向跑去,猎人就跟踪到隐蔽的地方观察,只见那只黄羊跑到峭壁跟前,并把受伤的身子紧紧贴在上面。没过多久,这只流血过多、非常虚弱的黄羊,迅速恢复了体力,离开峭壁,奔向陡峭山崖。在峭壁上猎人发现了一种黏稠的液体,像是黑色的野蜂蜜,当地人管它叫“山泪”,野兽就是用它来治疗自己伤口的。科学家们对“山泪”进行了研究,发现里面含有30种微量元素。这是一种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山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而产生出来的物质,可愈合伤口,使折断的骨头复原。如果用它来治疗骨折,比一般的治疗方法快得多。在我国的新疆、西藏等地,也发现了多处“山泪”的蕴藏地。

温效是医疗学上的一种消炎方法,猩猩却知道用它来治病。猩猩得了牙髓炎后,就会把湿泥涂到脸上或嘴里,等消了炎,再把病牙拔掉,你看猩猩还是个牙医呢。

温泉浴是物理疗法。有趣的是,熊和獾也会用这种方法治病。美洲熊有个习惯,一到老年,就喜欢跑到含有硫磺的温泉里洗澡,往里面一泡,好像在治疗老年性关节炎;妈妈也常把小獾带到温泉中沐浴,一直到把小獾身上的疮泡好为止。

如果长了皮肤癣,野牛就长途跋涉来到一个湖边,在泥浆里泡上一阵,然后爬上岸,把泥浆晾干,洗过几次泥浆浴后,它的癣就不治而愈了。

更让人惊奇的是,动物自己还会做截肢手术呢。

1961年,日本一家动物园里的一头小雄豹左“胳膊”被一头大豹咬伤,骨头也折了。兽医给它上了石膏绷带,做了骨折部位的复位。没想到,手术后的第二天,小豹就把石膏绷带咬碎,把受伤的“胳膊”从关节地方咬断了,鲜血流了出来,小豹接着又用舌头舔伤口,血就凝固了。截肢后,伤口慢慢长好了,小豹给自己做了一次成功的“外科截肢手术”。好像小豹知道,骨折以后伤口会化脓,后果是非常危险的。经过自我治疗,小豹保存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曾经目睹,一只山鹬的腿被猎人开枪打断后,它会忍着剧痛跑到小河边,用它的尖嘴啄些河泥抹在那只断腿上,再寻觅些柔软的草混在河泥里,敷在断腿上,极像科医生实施“石膏固定法”,把断腿固定好以后,山鹬又安然地飞走了。它相信,自己的腿会长好的。

昆虫学家曾经非常细心地观察了一场蚂蚁激战:一只蚂蚁向对方猛烈袭击,另一只蚂蚁只是被动自卫防御,结果它的一条腿被折断了。原来这不是一场真正格斗,而是蚂蚁在给受伤的同伴做截肢手术。

除此以外,许多动物还能给自己做“复位治疗”呢。

黑熊的肚子被对手抓破了,内脏漏了出来,它就把内脏塞进去,然后再躲到一个安静角落里来“疗养”几天,以等待伤口愈合。

倘若青蛙被石块击伤了,内脏从口腔里露了出来,它就呆在原地不动,并慢慢吞进内脏,3天以后,他的身体复原了,居然能跳到池塘里捉虫子啦。

动物自我医疗的本领,引发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

它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疗法的呢?现在还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

动物“电子战”之谜

蝙蝠是一种能飞的野兽。它的前肢和后腿之间,长着薄薄的、没有毛的翼膜,好像鸟儿的翅膀。所以,它能像鸟儿那样在空中飞行,成为哺乳动物中的飞将军。

一到傍晚,蝙蝠就在空中盘旋,一边飞,一边捕捉蚊子、蛾子什么的。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蝙蝠能在夜间捕食,难道它有一双明察秋毫的夜视眼吗?

早在27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潘兰察尼就进行过这样的实验:

他把一只蝙蝠的眼睛弄瞎后,放到一间拉了许多铁丝的玻璃房子里。令人惊奇的是,这只失明的蝙蝠仍然能够绕过铁丝,准确地捉到昆虫。

“看起来,蝙蝠并不是靠眼睛捕食的。也许是它的嗅觉在起作用。”潘兰察尼这样考虑着。

接着,他又破坏了蝙蝠的嗅觉器官。但这只蝙蝠照样准确地捕捉食物,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他又在蝙蝠身上涂了厚厚的一层油漆,蝙蝠还是照飞不误,一边飞,一边捉虫子。

难道是蝙蝠的听觉在起作用吗?

潘兰察尼又把一只蝙蝠的耳朵塞住,再把它放进玻璃房子的时候,“飞将军”终于没有办法了,只见它东飞西窜,不是碰壁,就是撞到铁丝上,就再也捉不到小虫了。

看起来,是声音帮助蝙蝠辨方向和寻找食物的。但到底是什么声音,这位意大利科学家一直没有研究出来。

后来的科学家揭开了这个奥秘。原来蝙蝠的喉咙能发出很强的超声波,通过它的嘴巴和鼻孔向外发射。当遇到物体的时候,超声波便被反射回来,蝙蝠的耳朵听到回声,就能判明物体的距离和大小。

科学家把蝙蝠这种根据回声探测物体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

蝙蝠飞将军的回声定位器就像一部活雷达。它的分辨本领特别高,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声信号与地表、树木的声信号区分开,准确地辨别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

更让蝙蝠自豪的是,它这部活雷达的抗干扰能力还特别强。即使干扰噪声比它发出的超声波强100倍,但它仍然能有效地工作,引导蝙蝠在黑夜中准确地捕食害虫。

就像有矛就有盾一样,蝙蝠有。“活雷达”,有些夜蛾就利用高超的“反雷达装置”来对付它。于是,双方就展开了一场动物世界的“电子对抗”战。

夜蛾是一种在夜间活动的昆虫,喜欢围绕着亮光飞舞。别看它们是些小飞虫,身上却带有探测超声波的特殊“装置”。动物学家们发现,在有些夜蛾的胸、腹之间有一个鼓膜器——这是一种专门截听蝙蝠超声“雷达波”的器官。

有了这个“反雷达装置”,夜蛾可以发现距离它6米高、30米远的蝙蝠。夜蛾在截听到蝙蝠的探测“雷达波”之后,如果蝙蝠离它还有30米远,它就转身逃之夭夭;如果蝙蝠就要飞过来啦,夜蛾身上的鼓膜器就告诉它大祸临头,夜蛾便当机立断,不断改变飞行方向,在夜空中兜圈子、翻跟斗,或者干脆收起翅膀落在树枝、地面上装死,想尽办法让蝙蝠找不到它的位置。

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些夜蛾还装备有“电子干扰装置”。在它们的足关节上,有一种特殊的振动器,能发出一连串的“咔嚓”声,用来干扰蝙蝠的超声波,使它不能确定目标。

有些夜蛾的反“雷达”战术更高明,它们全身都是“反雷达”装置。这就是它们满身的绒毛,可以吸收超声波,使蝙蝠得不到一定强度的回声。夜蛾自己也能发出超声波侦察敌情。

在这场特殊的动物“电子战”中,尽管蝙蝠飞将军有一整套“电子进攻”手段,但在夜蛾巧妙的“电子防御”措施面前,不得不甘拜下风。

夜蛾小巧精良的“电子对抗”装备,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要研究夜蛾是如何发射超声波以及它的绒毛是怎样吸收超声波的。如果这些自然之谜被彻底揭开,应用到军事技术上,就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防卫和攻击能力,来夺取未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