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神奇动物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11668000000023

第23章 动物轶事(3)

新疆北鲵——“第一恐龙”

新疆北鲵,具有2亿多年的生活史,比恐龙年代还早,故被称为“第一恐龙”。这种活着的恐龙家族在地球上被列入绝迹动物已有120多年时间了,然而还是被牧民无意中发现了。生物学女教授王秀玲用人工饲养、抢救了这珍奇的濒危动物,这确实是等于在人工饲养恐龙一样。意义十分重大。1997年《今晚报》曾报道过第一恐龙发现经过。标题是:寻找中国“第一恐龙”。报道说:1997年秋天,党的十五大代表王秀玲从首都北京回到乌鲁木齐,立即成了新疆人普遍关注的新闻人物。看外表,人们简直难以相信,眼前这位普通女性竟是传说中“有着世界级发现”、“把西方人惊得目瞪口呆”的人。在西部,她的经历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发现“第一恐龙”的人

1989年的夏天,一位牧民翻动小溪里的石头,忽然从水里蹿出一条“怪物”,为寻找这种有四只脚、头像蛇头的“鱼”。之后,王秀玲在大山深处策马狂奔……

中国西部阿拉套山的浑圆曲线,勾勒着下午5点钟金黄色的光晕——羊群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啃着草,牧民敬永雄懒洋洋地在太阳下躺着,显得十分孤寂。他想,光睡觉不行,太乏味,得给自己找点事干。于是,他走到了附近的一条小溪边,开始胡乱翻起水里石头消磨时间,忽然,“哗”的一声从石头下面猛地蹿出一条“鱼”。这位牧民眼疾手快,一下就把这“鱼”紧紧抓住并提出水面。他定睛一看,只吓得“妈呀”一声惊叫,一下把它扔出好远!

原来这种“鱼”的头像蛇头一般,它不仅莫名其妙地长了四只脚,还拖着一条细长的尾巴。敬永雄说他长这么大,从没见过这种怪物,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世界上还有这种“怪鱼”。消息传出,迅速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当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学生王亚平回家乡温泉县捷麦克度暑假时,恰好碰到这事。回到新疆师范大学,她就风风火火地找到讲师王秀玲,侃这件趣事。王秀玲听完大吃一惊:“天呐,这难道是北鲵!”她知道,这种两栖动物在地球上仅分布于中国阿拉套山一块狭窄的区域里,早被列入国际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盟红皮书。据考证,新疆北鲵祖先比恐龙的历史还长,所以有人称它是“第一恐龙”。遗憾的是,自从1866年俄国动物学家凯塞尔在新疆最后一次发现它后,从此北鲵便在地球上神秘“消失”,一下就失踪了120多年。为寻找这种奇珍无比的古老精灵,中国著名学者和动物学家王国英、谢志强等,曾多次在阿拉套山一带的伊犁、博东、塔城等地区,展开“梳头式,大搜寻,但最终一无所获。所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新疆北鲵和恐龙一样,早已灭绝。中国不可能再有这种珍稀动物。

当晚王秀玲兴奋得彻夜难眠,此刻,心情决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她索性起来收拾行装,第二天天不亮就带着600元钱,奔向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阿拉套山。

9月5日,地处新疆温泉县西部的捷麦克到了。她费了很大劲,终于找到了20世纪世界上第一个见到“第一恐龙”的人——牧民敬永雄。

死里逃生

一阵狂风把王秀玲卷入滚滚洪流,直到她抓到岸边一颗矮树才死里逃生。

大雨铺天盖地地倾泻而下,骑在马上的王秀玲只觉得眼前一片模糊,接着呼吸也紧迫起来。尽管穿着毛衣毛裤,她仍冻得瑟瑟发抖。后来,冷风又变成了雨加雪,王秀玲只觉得上牙直敲下牙。她说,此时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个避雨的地方,生堆火把衣服烤干。可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到哪里去找“避难所”呀!

人马在泥泞中艰难地跋涉着。忽然,眼看着一条五六米宽的大河拦住了去路。

“向导”没想到,原来的一条小河,此时却因洪水暴发显得波涛滚滚。忽然,一阵大风吹来,猛地把王秀玲掀下了马背,脚下一滑,竞跌进了洪水滚滚的河里。

河水裹着泥沙疯狂咆啸着,眨眼间王秀玲就被冲出几十米远。此时,只见她在水中时隐时现,眼看要陷入灭顶之灾。护送她的牧民敬永雄看到眼前的一幕,只惊得目瞪口呆。他反应过来后,一边急得大声呼喊,一边追着落水者拼命狂奔。

王秀玲即将被洪水“吞噬”时,奇迹出现了:她竟意外地抓住了岸边一棵矮树。又好在牧民敬永雄及时冲到眼前,才把她拉上了岸。王秀玲终于得救了,但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却深深印在了她的记忆中。她说至今想起落水一事,仍心有余悸。好可怕!

世界罕见的中国“第一恐龙”浮出水面

跋涉千山万水后,王秀玲终于来到了牧民敬永雄发现“怪物”的这片神秘土地。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她的心情格外激动。此刻,王秀玲打量了一下雄伟的阿拉套山,只见那直刺苍穹的雪峰,呈一片比紫色还要深邃的藏蓝;棉絮一般的云彩,湿淋淋地横在山腰,亦幻亦真,飘飘渺渺。她眯着眼睛用专注的、沉醉的目光一点点捕捉着小溪四周不断变幻的景致,赞叹这里是塞外的罕见的人间仙景。她开始翻动小溪里的石头,眼看她多年来梦中呼唤的神秘“恐龙”就要出现,王秀玲的心禁不住一阵狂跳。她相信,不久,一个震惊世界动物学界辉煌时刻就要到来!

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她的心却渐渐凉了。尽管冰冷的溪水浸得她的双手麻木、发白,尽管她汗流夹背地翻起了足可以堆一座小山的石头,可是,哪有新疆北鲵的影子!

她不甘心就此“收兵”,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才闯进这片人迹罕至之地,难道就这么空手而归?许多动物学家找了多年都难见“芳踪”,何况自己才刚展开实质性的搜寻行动呢!她不停地给自己鼓劲儿。忽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王秀玲则翻开一块不算太大的鹅卵石,一个像四脚蛇一样的小动物猛地蹿出,“哗”地浮出水面。此刻,她的心吊到噪子眼上:如果真是它,这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她激动地边喊边追,终于捉住了这个可爱而又顽皮的小家伙。它有着蛇一样的头,但两只凸起而机警的眼睛却更像青蛙。它那有着粘液的光滑的身体上,还长着四只脚,并拖着一条细长的尾巴。

“是的,就是它,新疆北鲵!”王秀玲忍不住大喊起来,两眼滚动着激动的泪花。这正是令她魂牵梦绕的“第一恐龙”!

王秀玲在这条小溪边一待就是整整四天,她一条条寻找着这些古老的小生灵,完全被一种她连想都不敢想的奇迹陶醉了:短短几十个小时,她竟发现了600尾之多。很快,第一篇关于新疆北鲵的论文,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动物学刊物《动物学研究》上发表了,尽管因时间仓促,这篇论文只写了短短的一页,却一下震惊了生物学界。消息传出,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哈萨克斯坦一些濒危动物学家也闻讯赶来。

接着王秀玲根据考察情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开展新疆北鲵的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此申请以惊人的速度写出,又以惊人的速度得到上级批准。

人工养殖“第一恐龙”

在山地草原生存两亿多年的精灵,被运进乌鲁木齐。王秀玲首开世界人工养殖北鲵的先河。

一天,王秀玲收到驻守在温泉县西部某部边防站指战员的来信。信中说,在地处温泉县内天山山脉的别珍套山区一带,有新疆北鲵。这是个惊人的好消息!她立即再次“杀”进了中哈边界。在国境线内的阿拉套山区,她风餐露宿。走了2500千米山路,对这一地区展开详尽的考察和“梳头式”大搜寻,她率领的课题组在别珍套山的苏鲁别珍,又发现两处北鲵栖息地,在小小的四万平方米范围内,竞出人意料地生活着8000尾北鲵!当时众人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对地球上这种极珍稀动物说,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啊!消息传出,把一口断言“新疆北鲵早已从地球上灭绝”的西方学者惊得目瞪口呆!不少人连称“不可思议”。

世界动物界对北鲵的研究甚少,几乎找不到一篇像样的论文,为填补这项空白,王秀玲首开世界先例,开始了人工养殖北鲵。这种在山地草原生存了两亿多年的古老精灵,被运进了乌鲁木齐。在新疆师范大学,他们修了一个大水池,经过夭只搪瓷桶过滤后的自来水,缓缓流进池里的“小溪”。溪里放了不少石块,底部还被特意垫空。岸上栽了一些早熟禾、三叶草。王秀玲放进去29尾北鲵,用蚯蚓喂它们。

时间像一条平静的小河,悄然流动着。一晃两年过去了。其间尽管王秀玲想了许多办法,但都没能使北鲵产卵。她说:“那段时间真难熬,我们不得不忍受一次次失望。后来王秀玲想,北鲵来自寒区,喜欢在低温下生长,不产卵可能是温度高的原因。于是,她就用冰块降温,使养殖池里的水始终保持在10℃左右。那些日子,她和她的学生们每天要从冷库中抬来一麻袋一麻袋的大冰块。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5月2日,一条重大新闻“爆”出来了:北鲵产下43粒卵。一个月后35尾小北鲵在玻璃缸里卵化出来。这是北鲵有史以来第一次完全在人类饲养下生育的新一代。至此,世界动物学界再次刮起“台风”。

几年后的今天,由于夏天山洪暴发,一些泉眼和沼泽地干涸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上个别人轻信北鲵可治百病的谣言进行捕杀,它们的活动范围在一天天缩小。七八年间,新疆北鲵便由原来的8000多尾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000尾,如今已成教授的57岁的王秀玲心里在滴血。她忧心地说:我们的保护速度赶不上北鲵减少的速度。这是一场残酷的比赛。

于是,她不断地向工人、向农民、向牧民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讲北鲵是“极危中的极危”动物。她不停地写信,给国家农业部、给中国水生生物科学院、给自治区人民政府、给自治区林业厅、水产局等,她还拍了一部名叫《新疆北鲵》的科教片广泛播放。她还提出建立天山苏鲁别珍新疆北貌自然保护区;在捷麦克建立围栏并派人看守等建议。

可喜的是,王秀玲的呼呈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她本人还作为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五大会议。有关人士说,用不了多久,新疆北鲵将会拥有自己安全温馨的家。

关于发现新疆北鲵——中国第一恐龙的消息引起世界震惊,《新晚报》于1997年10月16日对此给以转载。为什么人们对此如此重视和关心呢?原来,据专家们统计,地球上曾经产生过的物种达3000多万种,我们至今已给他们起了名字的仅约160万种,还有如此巨大数目是连名字都没有起的。由于地球生存环境的变化,物种在不断地消亡,据统计每年消亡物种达300种之多。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每个物种都是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消失一个物种,生物链就丢掉一环。一个物种的消失,往往引起其它物种的消失。因此,物种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物种一经消失是无法人工造出的,人们只能靠挽救濒危物种才能保护生物链的连续性。而除了物种消亡外,现在地球的条件,大自然创生物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故此,人类必须保护物种,否则,再过几万年,物种将接近消亡殆尽,那时人类本身也将受到威胁。所以说抢救新疆北鲵的工作就不是常见的人工饲养动物的一般概念。用人工饲养的方式抢救濒危动物植物,这是近年来发明的新方法,如人工饲养长江白鳍豚,扬子鳄等一级保护动物。人工饲养北鲵,这是饲养更为稀少远古动物物种,意义更加重大。但在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一边在抢救,一边却在捕杀。这应引起人们重视。要采取措施,以法律达到令行禁止。

千古悬案——虎与狮谁强

日本著名科普作家实吉达郎在新作《有趣的动物行为》一书中写道:“老虎与狮子谁强?这个千古悬案,一直是动物爱好者与对动物不熟悉者之间争辩不休的话题”。

研究动物的人都知道,老虎生活在亚洲,而狮子主要产于非洲,至于印度,现在只有西部的吉尔地区可能还有少量老虎存在,听说一直受到保护,所以两种食肉猛兽各霸一方,根本没有机会碰在一起比过高低,很难说谁强谁弱,谁凶谁不凶。

可是,自地球上出现人类以来,人们在与动物长期打交道中,逐渐认识了狮、虎的狰狞面目,把它们描述成强大、威武和凶猛的野兽;一些文学作品也常常以此为素材,借题发挥,大肆宣扬。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一直在人们头脑中“扎根”。

究竟谁强

迄今为止,可能还没有一个人亲眼目睹过狮、虎决斗的惊险场面,动物园或马戏团也不可能将进价昂贵的狮、虎放在一起,让它们斗个胜负,所以只能从一些间接的观察来推测和判断它们的强弱。归纳起来,有这样三种解释:

其一,老虎必然败北。从生态观点来说,狮子性喜结群,经常以一个家庭(公狮、母狮、几只幼狮)或几个家族联合起来,共同生活。而老虎呢,可以说是孤独的捕食者,独来独往,从不合群。若虎、狮双雄对峙,虽实力相差无几,但在生态上却是一只对一群。因此,老虎毫无胜算可言,必然败北。

其二,狮子斗不过老虎。从单只狮、虎的实力来看,我国动物园的一些观察狮虎行为的专家们认为,老虎要比狮子更强大更厉害。其理由何在?专家们虽没有作具体说明,但笔者认为老虎有强于狮子之处。一是老虎栖息于山林隐秘之地,性情比较狡猾且残酷,而狮子生活在宽阔的大草原或沙漠地带,性情比较开朗而憨实;二是,雄狮比较懒散,一天中极大部分时间在睡觉或休息,捕食任务主要由雌狮担当,而老虎就没有这种情况;三是,狮、虎虽然都属于食人兽,但是老虎吃人的事例要多于狮子:四是,老虎的捕食本领比狮子高明,会勇谋结合。根据这四点,如果一只雄狮与一只雄虎搏斗,后者取胜的可能性较大。

其三,狮、虎半斤八两。在个头上,狮、虎都是大型食肉猛兽,虽然前者略大,但后者也有比前者大的。在形态上、狮、虎都是强大、威武、凶猛之兽。老虎会吃人,狮子也会吃人。在狮、虎的栖息范围里,双方几乎都无自发敌害,所以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和“狮子是第一号强者”之说。因而,许多人认为,老虎与狮子,两者是不相上下,在各方面都势均力敌,可谓东西方的两大霸主。

破译神奇动物之谜

何来“兽中之王”

在兽类王国里,狮子常常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而老虎呢,也有人说“虎王,虎王,老虎自然是百兽之王”。照理说,兽中只能有一个大王,何来两个大王呢?

据笔者分析,人们称狮子为“兽中之王”,并不是或不完全是因为它比其他兽类强大的缘故,而是雄狮的颈脖上有长而密的鬣毛,长得十分威武雄壮,作为狮群示威的象征,颇有“王者之气概”。此外,雄狮的吼声特别洪亮,能震人心魄,可谓兽类之冠。科学家在非洲考察狮子时目击和亲闻雄狮在狮群里,常常头向前伸长颈脖,然后向下,发出一系列隆隆巨声,同时掺入低嚎声,以向欲侵入者宣告:“这里是我们的领土!”这种狮吼声是非洲野外最惊动人的声音,在几千米外都能听到,如果是在黑夜,一定会使你毛骨悚然!老虎虽然也有深沉的啸声,但虎啸比不上狮吼来得惊人,至于其他的豹叫、马嘶、犬吠、狼嚎,那更是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