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神奇动物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11668000000021

第21章 动物轶事(1)

恐龙之谜

恐龙是怎样下蛋的

1922年秋季,一天下午,“中亚考察团”的汽车停在蒙古的戈壁沙滩上,团长沙龙派人去附近的村庄问路。职业摄影师沙克弗德跳下车来,想在附近走走,活动活动身子,因为长期乘车感到疲劳。他穿过一片荒地,走到一个红砂岩平台的边缘,凭他刚学到的一点野外知识,知道这正是寻找化石的良好露头。他顺着陡坝走下去,细心的察看着,很快就发现了一块带有颌骨的小头骨。这一发现使全团人为之一振,他们马上决定设营扎寨,并利用太阳下山前的两个小时,继续寻找,当天就发现了恐龙蛋化石。

1923年,“中亚考察团”在这里又工作了两个多月,找到了50多块原角龙的头骨,50多个完整的化石蛋和数以千计的蛋片,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在那里发现了内含恐龙胚胎骨骼的蛋化石,这就首次确定了恐龙蛋的存在。据说,这一发现在当时是一则科学大新闻,甚至有人出美金高价收买,恐龙蛋被誉为“化石珍品”

据报道,世界上的恐龙最早出现在晚三叠纪(距今约2亿年前),但恐龙化石只在南非奥兰治自由邦的埃利奥特发现过,侏罗纪(距今约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恐龙蛋化石也比较少,绝大多数恐龙蛋化石出现在白垩纪(距今约1亿3千万年至7千万年前)地层中。

科学家们发现的成窝恐龙蛋化石,大多是规则地排列成圆圈状,数层重叠;蛋的大头朝里,微向上翘。研究认为,这样的排列易于吸收阳光的辐射热,有利于孵化。根据这种排列方式,有人设想:恐龙可能是蹲在坑边转着圈下蛋的。但也有例外,有的蛋是成排前后镶嵌排列,或是不规则排列的。看来,不同类型的恐龙在生蛋方式上也有所区别。

一般认为,恐龙下蛋后也是任其自行孵化的,恐龙父母并不悉心照料自己的后代。但不久前,在美国蒙大拿州的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一窝15个小恐龙和一个直径2米,深0.75米的“恐龙窝”,离窝100米左右的地方,还发现有一具成年的恐龙骨骼化石,科学们推测,恐龙可能是选定一个比较理想的地点产卵,并像现生鳄类那样具有守护蛋和幼仔的习性。

要具体地形容恐龙是怎样生蛋的,这很不容易。第一,恐龙生活在地质历史上的中生代(距今约225~70百万年以前),无人亲眼目睹过恐龙下蛋的真实情况,人们只能用“将今论古”的原则从现代爬行动物的下蛋方式去推测,从化石蛋的排列方式去寻找线索。

第二,许多产蛋化石的地方,常常没有发现恐龙的骨骼化石,而盛产骨骼化石的地方又很少有恐龙化石。因此,就给研究恐龙是怎样下蛋带来了困难。

小恐龙的出生

杰克霍纳尔是知名的恐龙专家之一。多少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每一个角落,寻找恐龙窝化石。后来,他终于发现了数百只小恐龙,这是从蛋化石到10来岁的小恐龙化石。

霍纳尔的父亲是农场的农技师,因此霍纳尔从小就在农场的地里玩耍,他8岁时就第一次发现了恐龙蛋的化石,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成为一个真正的化石收藏家了。

霍纳尔最激动人心的发现是在1978年的夏天,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第一次发现恐龙蛋化石周围的山山水水,他的目标是想找到一些小恐龙化石。有一次,霍纳尔和同事们在一个星期里,挖掘到一个恐龙窝。窝近2米宽,1米深。在这么小窝里,找到了15个小恐龙化石。几年后,他又发现了数百只恐龙蛋和小恐龙化石,其中包括有食草类成年恐龙,说明这是一个大群体恐龙,当时它们生活在一起。

据霍纳尔说:“我们发现小恐龙刚孵出来时只有35厘米长,而出窝时已达到120厘米长,这意味着它们要在窝里呆上三个月以上才出窝,似乎与鸟类相同。”这时,雌性恐龙必须喂养这些在窝里的小恐龙,喂浆果和植物枝叶。要不然小恐龙就会饿死。在这个窝里,霍纳尔还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的骨骼化石。他认为食草的雌恐龙,必须要保护好它的小恐龙,以防被食肉恐龙吃掉。

雌性的食草恐龙保护小恐龙不受食肉恐龙的侵害,这个发现是前所未有的。因为这样的母性行为,在今天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蛇、蜥蜴、海龟,只要把蛋孵好,小动物出世后就不管了。和现在的其他动物相比,蜥脚类恐龙最接近现在的一些鸟类,如企鹅、海鸥和某些海鸟,具有这种本能。它们在窝里孵蛋,小鸟出世后,亲自喂养。这一发现,打破了过去一些古生物学家的认识,鸟类和已经绝灭的恐龙似乎互不相干。其实,它们有着很相似的行为。

1979年的夏天,霍纳尔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又发现了恐龙有迁移现象。他们在由白垩纪(距今约8000万年前)岩层组成的小山坡上,挖出了500多个蛋和一些小恐龙化石。为什么这么小山坡会有这个多恐龙蛋呢?他们研究认为,这里过去曾经是一个小岛,周围是很浅的淡水湖,每年约有1万多蜥脚类恐龙集中到这里来搭窝,产卵,这些恐龙迁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防备那些食肉类动物的侵害。

最后,霍纳尔是这样绘声绘色地描述小恐龙出生的:“一只恐龙用它那巨大的嘴移动着上层的树枝枝叶,露出了20个恐龙蛋(一次就孵这么多),这蛋个个像大梨子似的。它用嘴把蛋一个个敲开。几个小时后,蛋里的小恐龙唧唧喳喳地吵着要出来。”

恐龙足印

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室是我国收藏恐龙化石最多的自然博物馆,坐落在重庆北郊风景区嘉陵江之滨。该馆收藏着80000多件动物、植物、岩石、矿物、古生物等珍贵标本。并有“四川恐龙”、“生物进化”和“四川脊椎动物”等专题陈列,馆内收藏的恐龙足印是最多的。

在四川中生代时期,生活着丰富的恐龙,素有“恐龙之乡”的美名。恐龙绝灭后,除了留下遗骸外,还在广袤的大地上留下了它们的生活遗迹——足印。这些足印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恐龙的足印比恐龙化石还要珍贵,因为它的形成条件更为苛刻,需要以下条件:(1)适当的地点,就是沉积泥沙的地方,就像人或动物走在河边或海边的沙滩上,一走一个脚印;(2)要有干湿合适的泥沙,因为泥沙干了,留不下脚印;泥沙湿了也不行,这就像泥塑艺术那样,足印在泥沙中可以留下印痕;(3)迅速覆盖,如果足印暴露时间长了,容易被毁掉等。

重庆自然博物馆中的恐龙足印有200多件,种类很多。1984年随恐龙化石赴法国展出,受到不少国际友人的青睐。四川恐龙足印化石有三趾足印、四趾足印,两足行走和四足行走的类型。从特别之处来看,计有4个全国之最:

(1)时代最早的恐龙足印。1981年地质工作者在四川盆地西部彭县(今彭州市)磁峰乡勘测地层剖面时,在早三叠纪的砂岩中,发现了恐龙的四趾足印,趾上带有点状肤迹;

(2)最大的恐龙足印。1979年在资中县伍隍乡五马村发现的恐龙四趾足印,保存在中佛罗纪的砂岩中,长50厘米,宽40厘米,并保存有尾迹;

(3)有蹼的足印。这是1983年一个退休老工人在岳池县黄龙乡晚侏罗纪砂岩中发现的。

(4)四足行走的恐龙足印,是1985年重庆自然博物馆人员在大足县早侏罗纪砂岩中发现的,这种恐龙足印,在我国尚属首次,以往发现的足印均属两足行走的足印。

足迹是遗迹化石中的一种类型,它已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叫化石足迹学。它的研究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研究足迹的奠基人是美国的希奇科克,我国的先行者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

足印的鉴定是根据足的数量、爪的特征、前后足的特征、足的长宽、足趾的长宽、拇趾的有无和位置,趾间角的大小,以及尾迹的存在与否来决定的。

我国发现恐龙足印化石产地很多,分布于四川、云南、陕西、河北、湖南、河南、山东、内蒙古、吉林等地。

恐龙皮肤化石的发现

四川省的自贡市,被称为是恐龙的墓地,这里埋葬的恐龙最多,品种最全。因此,从这里挖出的恐龙化石也最多。然而最令人陶醉的是1989年,从这里还挖出来一块400平方厘米的恐龙皮肤化石。

1989年的一天,一位古生物学家修整一具剑龙化石。这具恐龙化石很完整,连续性很好,化石的所有骨骼几乎一都关连地凝固在岩石上,一点也没有错乱,似乎是一只恐龙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匍匐于地,不能自拔,就安静地死去了。这一埋藏状态或许表明,陆生的这头剑龙掉进河湖毙命后,迅速地被沉积物掩埋了。获得如此完整的恐龙化石,已经使他心满意足了。

在高兴之余,他又从惊喜之中冷静下来,继续观察和修整化石标本。突然他发现赋存化石骨架的岩石,基本上都是灰绿色的砂岩,惟独有一块紫红色的泥岩出现,岩石上露出一块异样的平面,面上有鳞状纹饰。当他再拾起崩落的覆盖岩石时,上面竟有这个鳞状纹饰的印模。于是,他又激动了,惊奇之情,溢于言表,他脱口而出:“这不是恐龙的皮肤化石吗!”

皮肤能成为化石,很多科学家也都觉得不可思议。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是要有硬体。因为当被掩埋的生物遗体在地层内受到氧化、热力、压力等相互影响作用时,有机体迅速分解、腐烂,最后挥发掉了。所以一般情况下,见不到生物的肌肉、毛发、皮肤等软组织成为化石,而绝大多数化石则是生物体的硬质部分,诸如介壳、骨骼、牙齿、角、树干、孢子、花粉等,所以常见的化石,实际上指的是生物体的硬质部分的化石。

然而,一些自然因素的偶然性巧合,有时却会奇迹般地出现。如果说古代的生命要成为化石,也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的话,那么,化石骨骼中能保存有皮肤印痕的,恐怕又只能是其中的凤毛鳞角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然奇迹。据说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只有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发现的,属于鸭嘴龙的皮肤印模化石,可见恐龙皮肤化石的珍费了。

那么,自贡的这具剑龙的皮肤化石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答案是:这具古代生灵的躯体,在被河湖中的沙子掩埋时,夹带在沙子中的一小撮泥,像雕塑家泥塑一样,印下了肩区骨棘上的皮肤的表面图案。,无独有偶,据说在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发现的鸭嘴龙的皮肤印模化石,也是保存在泥岩中的。

过去,制作恐龙的模型,或恢复它的形态时,皮肤的鳞纹总是参照现生爬行动物,如蛇、蜥蜴、鳄鱼等的皮肤制作的,但是恐龙是否具备这种有鳞的皮肤呢?它的外观又是如何的呢?不得而知。自贡剑龙的皮肤化石告诉我们,它是有鳞的皮肤,皮肤的表面有六角形的角质鳞,只是鳞片的大小比通常描绘在生态复原图中,或刻画在恐龙雕塑上的要小得多,浑圆的角质鳞埋人皮肤表面,组成了精美的镶嵌状图案。

外星人捕杀恐龙

地球上生存长达1.5亿年之久的庞然大物恐龙,于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了。恐龙的生存、发展和灭绝,被视为世界10大科学之谜。到底谁是“杀害”恐龙的凶手呢?这在天文、地质、古生物学家们一直是一个谜。探讨恐龙为什么绝灭的论文蜂起,探索恐龙绝灭证据的科学家也是成千上万,这里介绍几位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可能对我们了解恐龙绝灭的原因有一定帮助。

最近,俄国古人类学家伊格.巴罗诺夫,在俄罗斯寒冷的北部——西伯利亚,结束了他20年的恐龙遗体调查研究。两年前他又在北极的一个冰岛上作调查,他发现冰岛是恐龙的墓地。在这个恐龙墓地上,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恐龙化石,各种类型的恐龙化石都有,而且有成年恐龙,也有幼小的恐龙化石。然而,使他感到奇怪的是:其中有许多恐龙化石的身体和头是分割开的,同一条恐龙的身子化石和头部化石分布也不在一个地点,有的化石只有恐龙的身躯,而没有头部化石。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是外星人把恐龙的头作为纪念品、装饰品,还是表示外星人用猎杀恐龙作为体育运动?不过,有一研究迹象表明,外星人可能还把有些恐龙运到他们家中作为家畜饲养起来了。

于是,伊格.巴罗诺夫提出了新的惊人之说:外星人消灭了恐龙,并将恐龙视为“巨大而味道绝佳的鸡”。伊格.巴罗诺夫在研究中指出:恐龙与鸟类有关,而不是从前所想的恐龙属爬行类。外星人视恐龙为“巨大而美味的鸡”,于6500万年前公开大肆猎杀恐龙,每年成百吨的恐龙肉被运到他们居住的星球上,遂使这种庞然大物在短短的几千年中被消灭了。

上面的说法不过是人们的猜测。近期在波士顿召开的全美地质学年度会议上,4名研究者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恐龙的灭绝源于氧气不足引起的窒息。

美国地质测量署的盖利.兰蒂斯对琥珀中的微小气泡进行测量后发现,晚白垩纪前200万年的空气含氧量为35%,晚白垩纪时却降到28%,而此时正是恐龙销声匿迹的时候。

现在的空气含氧量是21%,但是今天的动物已经不能和恐龙同日而语了。享格斯特对一种大型恐龙的遗骸进行了研究,他说,该遗骸的鼻孔跟马的一样大。但它缺少一个协助肺呼吸的横隔膜,这就使它的呼吸能力受到限制,当它处在含氧丰富的环境中时,还无伤大雅。但是当氧气减少时,情况就不妙了。

晚白垩纪的寒冷气候降临时,氧气的减少使恐龙遭受了灭顶之灾而灭绝。

古生物学家语出惊人:恐龙至今还在天上飞

对人类来说,恐龙的世界一直就是一个谜。当然,人类也在不断通过各种假说或实证解析这些谜。前不久,美国古生物学家巴克就又抛出了一个语惊四座的假说:恐龙并未灭绝,它们至今还在天上飞翔。

前不久,美国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巴克在一所大学里举行讲座时称:恐龙,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现在它们还在天空飞翔!此语一出,举座震惊。

其实,这是20世纪70年代古生物学界爆发的那场论战的延续。当然也是罗伯特.巴克毕生研究的最终成果。

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

国际古生物学界在20世纪后半叶,围绕着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其实,人类对恐龙化石的研究已经有160年左右的历史。

“恐龙”这一名称最早是由英国的古生物学家欧文在1842年创建的。

当时,人们把恐龙描绘成像蜥蜴那样的动物,这种观念为恐龙的灭亡提供了口实:在物种演变的竞争中,恐龙因其懒惰、迟钝,总之因为它是低级动物而输给了哺乳动物,于6500万年前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