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神奇动物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11668000000019

第19章 动物的本能解秘(7)

老鼠感应信息能力强大

说起老鼠的天然感应能力,可以令人惊诧。曾有如此报道,某农民在家编筐,突然跑出一只大鼠,用嘴拉农夫手中的藤条,农夫丢下活计去追鼠,鼠窜出屋外,然后又回到屋里,老鼠又返回屋里跳到农夫脚上,农夫又跺脚丢掉老鼠,老鼠又跑出屋外,农夫追出,此刻屋房倒塌,洪水从山坡倾泻而下,冲倒了土屋。老鼠的这种灾害预报能力和对屋主的尽仁尽义之举,说明老鼠的感应能力是较强的。有了这种感应能力和信息传导能力,对种族的生存能说不利吗?相比之下,人类的这种能力是低得多。

白鼠的“智能”表演

美国心理学家蔡乐生曾对白鼠进行过多次实验。

在一次实验中,墙上设置了3层悬空木架,底层架像桌子,连接地面;中层靠边有一架扶梯;第三层架上装了个滑轮,有条绳子穿过滑轮,一头系在扶梯第一条横木上,另一头垂挂到中层架,第三层架还放置了引诱白鼠的乳酪。当白鼠进入这间实验室后,很快就发现第三层架上的乳酪,要想去吃,可是碰到了难题:爬不上去。白鼠东张西望地四处察看,看到了那架扶梯,就沿着扶梯爬上了中层架。可是,乳酷在上面一层,还够不着。白鼠又瞧到了那根绳子,用嘴咬着走,扶梯被拉上了一半,暂时停下来,从中层架伸出头向下察看一番,又继续往上拉,终于将扶梯拉上了中层架。于是,白鼠敏捷地沿着扶梯顺利地登上第三层架,享用到一顿乳酪美餐。

蔡乐生又做了一个实验。在墙左、右两面分别设置了两个悬空的棚架,中间天花板上悬吊着一只篮子,篮上系有链条和右棚架相连接。白鼠进入实验室后,马上发现乳酪在左架上,可无法攀登,于是先沿着扶梯走上右棚架。白鼠在四面察看,发现了那只吊着的篮子,就拉动链条,篮子像荡秋千那样来回摆动着,白鼠猛地跳进篮子里,乘着摆动之势荡过去,突然一跃登上左棚架。白鼠又一次享用到了乳酪美餐。

另一个实验是,在一个小屋前面,间隔并列着3扇同样大小的门,涂上纵或横的宽条纹,其中两扇条纹相同,紧关着;另一扇条纹不同,可随时打开,里面放有乳酪。前后共进行3次实验,活门的位置从中、右、左,分别作了3次调换。说也奇怪,白鼠从架上跃起时,都能够准确无误地跳进那扇可以开启的门中去,当然它每次都吃到了乳酪。白鼠为什么有这种选择的能力呢?科学家认为,白鼠不是根据横直条纹,而是用“奇数”的概念来进行选择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家从实践中证明:不少动物确实存在着适应环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智能”。

猫捕鼠和鼠吃猫

猫会捉老鼠,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儿。当老鼠活动猖撅的时候,也是猫儿最忙碌的时候。猫四脚底下的肉垫,又柔软,又富弹性,走起路来,轻手轻脚的,即使它跳上跳下,奔东走西,也只有很轻微的声音发出来。猫眼瞳孔能缩小、放大,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反应很灵敏。即使黑暗无光时,猫眼照样能看清四周的事物。猫的腮边长着一撮细长胡子,有极灵敏的触觉,便于钻穴奔跃。胡子一碰到东西,猫就会很快地调整自己的行动。

猫躲藏在黑暗地方,一见老鼠就匍匐着不动,圆睁着眼球,观察时机,算准距离,猛的窜将过去。老鼠受惊潜逃,没逃跑几步,就给逮住了。一只好猫,一夜间能捕食好多只老鼠。

在伦敦的白城体育馆里,有一只叫“敏尼”的猫,自1927~1933年的6年中,共捕捉了1.248万只老鼠。美国有一只叫“朱基”的猫,它的主人曾统计了它一生捕鼠的辉煌记录:在23年里,共捕鼠2.2万只。这只猫在1968年死去。可以说,这是猫捕鼠的世界纪录了。

印度洋有个弗列加特岛,老鼠跟着船舶踏上小岛,不久,鼠患成灾,于是引进了猫。猫在岛上繁殖到了1万多只,由于猫多岛小,岛上的老鼠几乎已被吃光。这些变野了的猫终于学会了“下海”捕鱼的本事,在浅海滩追捕鱼儿或掘取贝类和螃蟹,成为世界上哺乳动物中独一无二的“海猫”。

“猫儿咪咪叫,老鼠舍命逃。”猫是老鼠的克星。可是世界上的事真有趣,居然有一种老鼠会吃猫呢!

这种吃猫的老鼠长在非洲,样子跟家鼠差不多,只是嘴巴上有层硬壳,长得很坚硬。它会散发出一阵阵浓烈的臭味,猫嗅到后就全身变软、发抖,动弹不得。这时候,老鼠跳将过去,用锐利的牙齿咬断猫的喉管,把血吸尽,然后再把猫拖到隐蔽的地方,慢慢吃掉。

人鼠较量,胜者是鼠

老鼠与人类的对抗,千百年来未见分晓。国外有一海岛上鼠患成灾,派部队前去消灭,用机枪扫射,鼠采取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钻了山洞,展开“游击战”。用火焰枪喷射,鼠又上了房顶,让你投鼠忌器。甚至还有着火的老鼠沿士兵裤管钻入腿根,搞得两败俱伤。鼠还组织“敢死队”,啃爆弹药库,夜袭兵营,啃咬士兵耳鼻。搞得部队日夜不宁,被骚扰得疲惫不堪,最后部队望着洋洋得意的群鼠无可奈何,只得无功而返。在澳大利亚,一次老鼠大军包围了卡斯特尔登镇,两天之内,它们将全镇所有的粮食和食品“洗劫一空”,连香烟和火柴也未能幸免。老鼠四处横行无忌,人不能上街,车也不能行走。后来出动大批警察,用了大量的化学毒品,只是将老鼠的嚣张气焰压了下去,却没能彻底将老鼠消灭。

在中国,派军队灭鼠的事也是有的。内蒙某地田鼠成灾,草场被毁,国家派军队去灭鼠,使用各种方法,灭掉成千上万只鼠,但不可能使之绝种,过段时间,又大量繁殖起来。

人鼠相斗老鼠胜的实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侵华日军被老鼠弄得焦头烂额的事例。据称,1937年,“大屠杀”后的南京城十室九空,除了横行无忌的日军外,敢于出没在大街小巷的便是成群结队的老鼠了。这些老鼠饿得无法,便与日军周旋。日军的武器装备、药品、被服与粮袜,无不留下它们的齿痕。日军无可奈何,只得从日本运来一批精心设计制作的捕鼠器。然而,捕鼠器并没能制服老鼠,日本兵仍不得不穿着千疮百孔的黄军呢大衣在大街上巡逻。从某种意义上讲,与望风而逃的国民党人员相比,老鼠倒是显得更威风些。由此可见,人鼠大战中,人不一定取得胜利,而一旦地球有难,老鼠将凭着它极强的生命力而顽强生存下来,将成为地球上新的霸主。

目前最聪明的还是人类

上述已列举了不少实例说明老鼠很可能成为地球下届盟主。这只是从老鼠应付地球上的灾变角度去考虑的。

下面就趣谈一下目前人类是如何利用老鼠身上的特性来造福人类的——用鼠发电,用鼠为羊脱毛,用鼠肉作美味佳肴……

据资料介绍老鼠还有一个特性,就是饱食以后,要不停地运动,借运动帮助消化食物。如果让一只老鼠踩动半径为16厘米的金属制成的动轮,可以产生0.03瓦的电能。西德和美国的科学家,不久前分别研制一种“鼠力发电器”,据说效果很好。

据报道,澳大利亚有关部门已制成一种能使绵羊自动脱毛的针剂,只要给每只绵羊注射5毫克这种从老鼠唾液腺中提取的“EGF表皮生长素”,48小时后羊毛就会自动脱落,从而大大减轻了牧民的剪毛工作量。此外,将鼠肉端上餐桌的也有不少民族,广东省农民将鼠肉视为上等肉食,只有上等宾客来到才可尝到大米饭上铺放的鼠肉。

所以,人类目前还是最聪明的动物,可以利用鼠类为自己服务。

沙漠里的怪物——蜥蜴

眼角喷血

不久前,美国爬虫学家比尔.吉尔伯特,在墨西哥的索诺拉沙漠地区考察蜥蜴时,发现这里的蜥蜴不仅种类繁多一而且奇形怪状,色彩绚丽,行动神秘。

其中角蜥,有三件防御敌害的法宝,所以它们能够在索诺拉沙漠地区安居乐业。

第一件法宝是保护色。角蜥浑身沙色,与沙漠环境的色调一模一样,使凶猛的大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很难发现它们,因而遭到敌害的袭击机会就少了。

第二件法宝是匕首状的鳞片。角蜥身上长有许多又尖又硬的鳞片,每个鳞片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是它们的重要防御武器。有人曾目击过这样一个事实:一条神气活现的菱纹背响尾蛇狠狠地向一条角蜥冲击,企图一口把它吞下肚里。不料刚刚吞人头部,却被角蜥脖子上的匕首状鳞片刺穿了喉部。此刻,菱纹背响尾蛇感到痛极了,想吐出角蜥又不可能,因为鳞片刺穿与欲吐正好是相反方向。最后,这条菱纹背响尾蛇因流血过多而死去。

第三件法宝是喷血。在索诺拉沙漠地区,有许多敌害要欺侮角蜥。特别是一些狡猾的猛兽,它们似乎知道角蜥身上的匕首状鳞片的厉害,常常先不用嘴巴咬,而是企图用脚爪撕踏它致死。角蜥眼见来者不善,怒上心来,眼角边的窦破裂,喷射出一股令敌兽厌恶的血液,吓得来犯者回头就跑。

角蜥利用保护色,不仅可对付敌害,还能够迷惑猎物。它们可以呆在一处不动,猎物误认为它们是沙丘、岩石,向它们走来,这时,角蜥就张开大嘴巴吞食,这叫做“坐等食物上门”。

貌似蚯蚓

在全世界大约3000多种蜥蜴中,论外貌,要数索诺拉沙漠上的蚓蜥最奇特了。

蚓蜥的长相十分出奇,和一般蜥蜴完全不同。它体长约50厘米,呈长圆柱形,体色粉红,看上去有许多环节,活像一条大蚯蚓,所以动物分类学家才给它取名为“蚓蜥”。

蚓蜥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蜥蜴,加上它外貌奇特,因而初到索诺拉旅游的人们,常常误认为它们是一种特殊的蚯蚓,或者是一种蠕虫,根本想不到它们是一种蜥蜴。因为在一般人们的概念里,蜥蜴就是“四脚蛇”,有明显的四条腿,而它们却没有。蚓蜥虽然没有明显的四条腿,但是它依靠头部和短短的前肢,既能在树丛中婉蜒攀爬,又能在疏松的沙土上蠕动前进,捕食昆虫。

在索诺拉沙漠地区,由于蚓蜥的粉红色体色与沙土、树叶的色彩很不协调,所以显得非常醒目,容易招来灾难。当地有一种叫做走鹃的鸟类,就是以它为食。在走鹃的交配繁殖季节里,母鸟将捕捉到的蚓蜥喂给自己的子女吃;而雄鸟捕到蚓蜥以后,叼在嘴边,作为向雌鸟求爱的“礼物”。所以蚓蜥的伤亡率很高,这可能也是这种蜥蜴数量稀少的一个原因所在。

恐龙的再现

恐龙虽然在6500万年以前已经灭绝了,但是生活在索诺拉沙漠地区的两种蜥蜴,酷似当年的霸王龙和雷龙,所以有人说:“话恐龙又出现了”。

一种叫领蜥,头部较大,体长23~33厘米,全身鲜绿色,唯颈脖部有一圈黑白颜色,好像衣领似的,故得名“领蜥”。它脚步很稳,用自己的长尾巴作为平衡器官,既能跳越过岩石,又能用两只后脚直立快速行走,活像一条微型的霸王龙。当它面对岩石间小“居民”时,犹如一只大型食肉兽。这种蜥蜴是快速捕食昆虫的能手,也会吞吃同类。

另一种叫叩壁蜥,个头比领蜥大,约有46厘米长,分量也很重,长相像古代爬行动物雷龙,它是靠吃植物为生的。这种蜥蜴以若干条组成一个家庭,雄蜥之间常常为夺取领地或争获异性而发生格斗。在格斗中,战败者往往用“断裂尾巴”的方式来逃命。这对雄性叩壁晰来说,真是忍痛割爱,损失极大。因为尾巴是它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附肢,它不仅用以保持身体平衡,而且还是一个能量的贮藏库。更为重要的是,雄性叩壁蜥在群居家庭中,尽管它长得大,如果它的尾巴断裂,或者重新长出一条再生尾巴,它就会失去“家长”或“霸主”的地位。

孤雄生殖

一般的蜥蜴,都是雌雄交配后产下受精卵发育成为后代的。令人惊奇的是,生活在索诺拉沙漠地区的一种鞭尾蜥,全部是雌性,没有一条是雄性的,而且雌性鞭尾蜥产下的不经过受精的卵子,也会发育成后代,不过所有后代也都是雌性。这种无需雄性的生殖方式,在动物学上叫做“孤雌生殖”。

鞭尾蜥的尾巴细长似鞭子,有8~10厘米长,几乎是体长的两倍。根据科学家观察,它奔速疾快,是蜥蜴类中的赛跑冠军。在奔跑时,尾巴离开地面,不停地甩来甩去,使身体保持平衡、行航的作用。鞭尾蜥的嗅觉特别灵敏,可以发觉砂士和植物落叶层中的甲虫、白蚁和蝎子,用前肢挖掘面食,偶尔也掘一些小型蜥蜴充饥。

柏冷又柏热的毒蜥

全世界只有两种毒蜥,生活在索诺拉沙漠地区和美国西南部的大毒蜥,虽然个头很大,长相凶狠,但是十分怕热又非常怕冷,沙漠表层的温度对它们来说不是太热就是太冷,所以一年中有98%的日子只好钻进地洞,不吃也不动,在那里以极低的新陈代谢率消耗储存在体内的能量,耐心地等待着2%捕食日子的到来。

大毒蜥是索诺拉沙漠地区最凶猛的蜥蝎,一旦2%的黄金日子来临,它们就钻出地洞,潜伏在多岩石的沙漠中,发现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便立即伸出自己粗大的黑色舌头,捕食不停,贪得无厌,活像饿狼见到羊羔一样,生吞活咽。根据爬虫学家吉尔伯特等研究,大毒蜥捕食之所以狼吞虎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地洞中呆了98%的日子,实在饿极了;二是为了下一个98%日子的地洞生活,不得不大量进食,积储能量,否则就活不下去了。

蟋蟀巧用“BP机”约会

玩过蟋蟀的小朋友都知道,雌蟋蟀是“哑巴”,不会鸣叫,而好斗的雄蟋蟀却善鸣,它的声音是两翅摩擦时,从所谓的发音器官——复翅特化而成的小器官中发出的。在蟋蟀王国里,找对象往往是雄的“唱歌”,雌的寻觅,也就是雌蟋蟀寻着雄蟋蟀的叫声找到“心上人”并进行约会。

那么,不会说话的雌蟋蟀是怎样找到雄蟋蟀的呢?这是一个迷惑人类很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