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神奇动物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11668000000015

第15章 动物的本能解秘(3)

捉过螃蟹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沙滩上接近螃蟹,哪怕你再小心,只要脚步发出一点细小的声音,它们就会发现,很快就四散而逃。如果你捉到一只螃蟹,细细观察一下,可以看到头部的前面除了一对凸出的眼睛外,只有两对触角,不见“耳朵”。翻过身体来看,也只看到它的嘴和螯足。会不会螃蟹没有“耳朵”呢?不会,实验证明,螃蟹不仅有“耳朵”,而且还十分灵敏。科学家通过科学仪器终于发现,螃蟹螯足的长节中,有些小不点器官,对物体的振动很敏感。实验者在长节中埋人小小的电极,然后,观察螃蟹对从地表传来的声音有何反应,果然,从电极上可记录到电反应。用这种方法,不但证实了螃蟹的螯足有接受声音的能力,而且还发现大多数螃蟹对低于1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不过,不同种类的螃蟹对于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程度不一样。这样使得在同一地区生活的螃蟹发出的声音虽然很小,一般相距75厘米仍然能够相互“通话”,但也有例外。比如沙蟹发出的声音要大得多,“通话”的距离可达10米。科学家至此似乎得出结论,螃蟹挥动螯足或敲打地面,是在相互传达信息,并宣告各自的“领土”要求,但同时,它们又是通过螯足中的听觉器官来接受信息。由此可见,螫足对于螃蟹是多么的重要。

动物的“优生优育”

“计划生育”的方法瑞典的一位动物学家经过长年考察后发现,该国南部生活着数量众多的野兔和以野兔为食的红狐。一旦某段时间里野兔的数量明显减少时,红狐们并不“背井离乡、远走高飞”,也不是坐以待毙,而是采取积极的节育措施来减少本族数量。它们减少参与交配的次数,比正常年景少了一半。那些无缘享受“蜜月”的红狐很顾全大局,自觉地散居在带有后代的狐穴旁边,并不“争风吃醋”。红狐就是用这种减少繁殖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

蜣螂俗称屎克螂,全世界共有14500多种,它们大多实行“计划生育”。在产卵之前,蜣螂就为后代的“口粮”忙碌起来。它们挖好一个直径约5厘米、深10~20厘米的地道,地道顶端是宽敞的“贮藏室”。蜣螂们在“贮藏室”堆满粪球,然后,雌蜣螂开始产卵,它先将大粪球搓成6—7个小粪球,再在每个小粪球上产2.粒卵,雌蜣螂产满20粒卵就停止了。对于蜣螂的这种习性,人们感到很奇怪,雌蜣螂卵巢内明明不止20粒卵,为什么不多产几粒呢?后来才弄明白,搬运粪球很吃力,小蜣螂又很能吃,为确保每个后代都能茁壮成长,蜣螂不得不用限制产卵的办法来“计划生育”。

栖息在埃及尼罗河两岸的非洲大象,它们非常能面对现实,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繁殖的数量。科学家发现,在尼罗河的一侧林木繁茂,野草遍地,生活在这里的大象用不着担心找不到吃的,这里的母象按正常的繁殖周期,每隔4年生育一胎;而在尼罗河的另一侧,沙石遍地,气候恶劣,植物稀少。对在这里生活的大象来说,食物短缺是经常困扰它们的一个大问题,除了减少生育,没有别的良策,它们与河对岸的大象虽是同一种类,但它们要隔9年才生育一胎,以降低“象口”密度来保持食物的供需平衡。

非洲羚羊也懂得“计划生育”,其方法令人叫绝。有的母羚羊因一时疏忽,怀胎过早,分娩时将是寒冬腊月,对小羚羊的成长极为不利。母羚羊为了不使小宝宝一生出来就面临饥寒交迫的困境,它们竟能忍受艰苦的“负重”,把即将分娩的胎儿留在腹内,推迟分娩时间。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再让小羚羊降生到这美好的世界。这种奇特的“晚生”本领在动物界是罕见的。

优生的措施

和人类一样,有些动物在选择交配对象时能避开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从而避免了因近亲繁殖而引起的退化等现象。

那么动物是怎样识别它们的血缘关系的呢?科学家发现,动物主要是根据体味、声音等,靠嗅觉、听觉和视觉来辨亲的。英国伦敦医学研究所的布鲁斯博士早就发现,雄鼠屎里有一种特殊的气味,雌鼠一闻到它就能辨别这雄鼠是否为近亲。假如嗅出雄鼠是近亲,雌鼠就不会在雄鼠面前发情,它甚至停止排卵,这样就避免了近亲交配、繁殖。

与人类的进化有近亲关系的灵长类属于高度社会性的动物。它们群居在一起,但本群内不婚配。日本科学家对日本的一些猴群进行长期跟踪,发现几乎所有的雄猴到了性成熟时,都要从群体中离开,到别的猴群寻找配偶,成为人家的“招女婿”;而雌猴一直留在群内,直到老死。

海洋中的虎鲸却与此不同,雄虎鲸终生不离开自己的家族。但在本家族内,雌雄虎鲸之间不会交配,只有在两群虎鲸相遇时,雌雄虎鲸之间才会交配。

生长在内蒙古北部草原的野盘羊,体躯健壮,个性凶猛。这种野盘羊本能地忌讳“近亲交配”,即使在找不到同类异性的情况下,它们也不会马虎行事。雄性野盘羊如找不到合适的雌野盘羊,就混入羊群中当“上门女婿”。这样产下的小羊具有家羊和野羊的双重优势。

动物通过这种“开放性”的社会,进行群体之间的交流,这就避免了因近亲婚配在遗传上给后代带来的种种危害。

驼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每年8~9月是驼鹿的交配期,公驼鹿开始寻觅和追逐母驼鹿。为争夺母驼鹿,公驼鹿间要展开激烈的决斗。母驼鹿选择获胜者结缘交配,这样能保证生下健康的后代。

生息在我国新疆、甘肃荒漠地带的野骆驼,实行“一夫多妻”制。每到冬季婚配季节,一群中只择留一头最强健的雄骆驼为“新郎”。为了选“新郎”,骆驼群内的雄骆驼要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斗和厮杀。最后胜者得婚,独占整群“新娘”。经过这样去弱留强的优选法,成立的家庭,生下的后代,无疑是比较强壮的,有利于传宗接代。

海狗聪明且理智,它们雌雄交配都选择在秋天进行,并将产仔控制在翌年开春。因为它们懂得,经过一个夏天大量的捕食活动,到秋天时海狗们都身强力壮,这时交配再理想不过了,有利胎儿的生长发育。

母熊在夏天交配受精,经过一夏一秋捕食,在体内贮存足够的越冬能量,直到初冬,受精卵才开始发育,使胎儿能得到充足的营养,第二年春才产下一只健壮的小熊。

优育的策略

生活在野生世界的动物,生存斗争极为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没有一点怜悯。只有对子女不溺爱,让它们经受锻炼,才能有利于后代在未来的艰难环境中的生存。企鹅就采取了这样的“优育”策略,应该说是十分高明的。

当企鹅父母去海中抓鱼时,它们把小企鹅留在岸上。大企鹅捕食回来,小企鹅就迎了上去要食吃。这时,亲鸟并不急于把食物喂给幼鸟。面对跑上前来夺食的小企鹅,亲鸟扭头就跑,任凭小企鹅在后面追赶,毫不留情。这种逐食赛跑往往要持续1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如果小企鹅经受不住这种考验,它就得挨饿。就这样,小企鹅在父母如此严格管教下,锻炼得非常坚强,为以后在南极冰天雪地的险恶环境中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谜一样的猕猴

猴子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动物了。猴子与人类的关系很近,这不仅因为在生物学上,猴子是人类的近亲,而且对人类来说,猴子并不神秘,在动物园、马戏场等众多场合,都能见到猴子,孩子们尤其喜欢与猴子玩。猴子呢,也十分俏皮灵活,常与人开玩笑。据说四川峨眉山的猴子,还常结伙拦住游客要东西吃。如果不给,它们会毫不客气地掏你的腰包,抢走它们认为好玩的东西。玩够了,才把东西抛向山谷,或者高高挂在树上。

这些猴子是最常见的猕猴,因其原产于印度,所以又叫“恒河猴”。猕猴体高60厘米左右,尾长25~32厘米,两眼炯炯有神,臀部有红色臀疣,俗称“红屁股”。在我国,猕猴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区。海南省陵水县的南湾半岛还设立了猕猴保护区,这里成了猕猴王国。

在自然界里,猕猴为半树栖性,喜欢群居,集体观念很强。每个猴群少则几十只,多则一二百只,由一名身强力壮的雄猴作为首领,也就是“猴王”。猴王有绝对的权威,猴群都自觉接受猴王的领导,无条件地听从猴王的指挥。

相传在安徽的黄山曾经发生过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一个电影制片厂的外景队在黄山拍外景,其中一个工作人员捡了一块小石头向山上的猴子扔去,不料猴王大吼一声,带领群猴就捡石头还击。于是,外景队的其他工作人员也一齐参加战斗。这时,猴王居然像个指挥员,站在山岩上,用“吱吱咕咕”的猴语指挥战斗。双方竟得难解难分,十分激烈。后来,导演怕闹出事来,劝住大家,并向站在高处的猴王挥挥手,点了下头,说了声“对不起”。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见站在高处的猴王也模仿人的动作,挥挥“手”,点点头,“吱吱”地叫了几声,顿时,100多只猴子也都挥动前肢,表示和解。一场有趣的人猴大战就这样结束了。

难道猴子也能明白人的意思?猴王通过叫声来指挥猴群,难道猴子也有自己的语言?为揭开这个谜底,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次研究,终于发现猴子是能够“说话”的。

动物学家们发现,猴子能发出各种复杂的声音,有着非常丰富的原始“语言”。经过动物学家的“翻译”与整理,大致可分成六大类,即:“安静”、“防御”、“攻击”、“发出危险信号”、“与求偶有关系的语言”、“幼猴声音”等。其中有的声音很安静,像人低声咕噜;有的声音却很强烈,像人在大声喊叫。例如,猴群要出发了,猴王就会大叫一声:“夸啊!”其他的猴子就会马上回答:“喂!”然后在猴王的带领下出发。当它们到达觅食地点时,就会愉快地喊道:“好矣啊!”一旦敌人来临,猴王就会大叫:“宽!”发出危险的信号,顷刻之间,所有的猴子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只留一只哨兵站在树顶上站岗放哨,敌人走了,哨兵又会发出解除警报的声音,猴群又活跃起来。如果敌人追捕上来,猴子会从山上推石或抛石块抵御,同时齐声呼叫着发出“扎!扎!扎!和“蝈!蝈!蝈!”的声音,勇敢地迎向敌人,决不示弱。就像发生在黄山的人猴大战一样。

猴子不仅有丰富的语言,而且有一定的智慧。以猴子鳄鱼为主角的关于“猴子的心”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猴子在发现上了鳄鱼的当后,沉着冷静地与鳄鱼周旋,谎称自己的心没有带在身边,而是挂在湖边的树上,让凶狠的鳄鱼乖乖地将它送到岸上,用自己的智慧救自己的性命。虽然这只不过是一则故事,但现实中的猴子就是这样既聪明又调皮。在马来西亚,就常常发生猕猴智取鳄鱼的趣事。你瞧,几只猴子臂抱臂,足缠足结成一条“猴绳”,从树上倒吊下来,故意向离水登陆的鳄鱼虚晃一下。饿极了的鳄鱼,想吃到猴子肉,就被慢慢地引上大树。而生活在水中的鳄鱼一旦被骗上树,便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由于它的尾巴长,猴子就偷偷地用一根坚韧的青藤,把它的长尾巴一圈一圈地捆在树干上,然后就主动向鳄鱼的头部袭击。因为鳄鱼身躯太大,而且尾巴又被捆住,所以只有招架之功,没有反击之力,最后会因为抵挡不住,头从树上倒吊下来,再也不能翻回身去,只好束手待毙。就这样,几天之后,这条凶狠的鳄鱼便被活活地吊死了。

人们对猴子的研究毕竟还很有限,要彻底解开猴子的“语言”、“智力”及“行为”的谜底,还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做不懈的努力。

世界怪猴

在婆罗洲(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旧称)的深山密林里,有一种相貌非常奇特的猴子,它的身体呈赤褐色,头部两侧、肩部和四肢稍偏黄色,而尾部则为白色。它的面孔不算大,上面长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引人注目的是,在它的面部有一个长约10厘米~13厘米的大鼻子,平时可以一直拖到嘴唇上。为此,人们便称之为长鼻猴。更有趣的是,当长鼻猴激动万分、怒气冲天的时候,鼻子会高高竖起,不停地摇晃着,故又有高鼻猴之称。

长鼻猴常在溪流和河边的树丛中活动,每天清晨来到河边喝水,中午天气炎热时,它便浸泡在水中,仅将面孔露出水面,远远看去犹如人的面孔。长鼻猴动作敏捷,胆子很小,一见到人就奔跑、上树。上树后它还不断地发出叫声。其声如狗叫,可传至1千米以外。有时在早、晚或暴风雨前,长鼻猴也会发出叫声。由于它的声音好像从空中而来,所以也有人叫它天狗猴。

生活在非洲的一种狒狒,可算是猴子世界中的高个子了。它的身体最长可达1米,如果把尾巴加上去的话,可超过人的身高。狒狒的长相与众不同,它的吻部长而突出,面部一般无毛,不仅头的外形与狗相似,四肢着地时也很像狗。狒狒是很机警的,它们喜欢在岩石间活动。一旦遇见敌人便掷石示威,当敌人接近时,狒狒就用牙御敌,或攀登上树,溜之大吉。

如果说狒狒是“巨人”的话,那么,眼镜猴便是猴子世界的侏儒了。眼镜猴生活在菲律宾南部、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热带森林或竹林中。它的大小和家鼠相近,仅十多厘米,和它的身体很不相称,像戴了眼镜似的。眼镜猴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

眼镜猴不光以眼睛大而著称,它的两只耳朵也显得特别大。因此,它的听觉很灵敏,外界稍有动静,便能察觉出来。奇怪的是,眼镜猴在睡觉的时候,两只大耳朵会折叠起来。这时,它闭目塞听,两耳不闻“窗外”事,安然入睡了。

眼镜猴的身材虽矮,尾巴却很长,约是身长的一倍,在那光滑的尾巴末端,还长着一簇毛。它的脚趾特别长,足掌上有肉垫,其上有纵横交错的花纹,这样在爬树的时候就可以增加摩擦力,不致往下滑。

白天,眼镜猴睡大觉,。一到夜幕降临,它就出来觅食和活动了。眼镜猴行动敏捷,善于跳跃,前足的第二、三趾有钩爪,其余的趾却只有趾甲。眼镜猴个性孤僻,喜欢单独生活,但对幼仔却非常爱护。它的幼年时代,也就是独立生活以前,是在母猴的怀抱里度过的。眼镜猴虽然不像袋鼠那样用育儿袋保护幼仔,却另有一套保护幼仔的好办法。当幼猴横卧在母猴的腹部时,总是四肢紧紧抓住母猴腹部的毛,尾巴绕过母猴的脊背;而母猴为了防止孩子跌落,也总是让自己的尾巴穿过后肢,伸向腹部托住幼猴,这样,幼猴便能万无一失地紧贴在母猴的腹部,像睡在摇篮里似的。这时,母猴还会不时地俯下身子,并发出温柔的哼哼声,仿佛在唱催眠曲一样。有时,母猴还会背着幼猴,外出游玩或觅食。

下蛋的兽

1880年,一个十分奇特的动物标本由澳洲被人带到了英国。这具标本长约六十厘米,嘴(喙)扁得像鸭“嘴”,圆形的密毛又像哺乳动物,四只脚上长有蹼,身体后部只有一个泄殖孔,好像是生蛋的动物。动物学家们看了标本后大发雷霆,认为这是什么人分别把不同的动物的各部分拼凑黏合成一具不伦不类的标本来愚弄他们。但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却找不到任何人工黏合的迹象。那么这种既不像兽类,又不像爬行类的动物到底应归人哪一类呢?经过多年研究,还是把它归人了哺乳类,根据形态取名“鸭嘴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