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神奇动物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11668000000012

第12章 动物特异行为之谜(12)

食猴鹰不仅靠吃猴子生存,它们还吃其它动物,如野兔和狗。

食猴鹰每年只产一次蛋,每次1枚,蛋比鹅蛋稍大,呈白色,繁殖率却很低。加上滥加捕捉,目前食猴鹰越来越少,濒临绝灭的厄运。

食猴鹰能活上40岁,寿命之长是禽类中少见的。可是,动物园中饲养的食猴鹰很难繁殖。最近10多年来,马尼拉动物园中仅存的几只食猴鹰相继死去2只,而在棉兰老岛的森林里栖息着的食猴鹰,据动物学家估计,总数大约为20只,在吕宋岛偶然也能见到这种鸟儿。

菲律宾政府宣布,在吕宋和棉兰老岛划定一些林区作为食猴鹰的自然保护区。

爱“洗”食物的浣熊

美洲的浣熊,名字虽然叫熊,但外貌却不像熊。

浣熊躯和四肢细长,面有黑斑,鼻子长长的,身披黄、棕、灰各色的混合毛。它那肥大的尾巴饰有黑白环节,有点像小熊猫。

浣熊是单独的浣熊科动物,大都栖居在树上,住在树洞里,白天多半睡觉,夜里才出来觅食活动。它吃的东西很杂,几乎什么都吃,包括五谷杂粮,各种果菜,还有鱼、蛙、兔、鼠、鸟和爬行动物等等,并且不时出来偷吃鸡鸭。它甚至在垃圾堆里也可以找到食物。

浣熊虽然是每样东西都吃,可是它却有个独特的习性,在吃东西前,总是喜欢把它浸到水里,冲洗一下,好像不这样做就很不放心似的。

“浣”是洗的意思,浣熊的名字就这样来的。它的拉丁文学名也是“洗物者”的意思。

这是浣熊爱清洁吗?不是。人们仔细观察后发现,浣熊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见水就洗;而且,浣熊洗的水往往是泥水,要比它刚逮到的食物脏得多。可见,浣熊并不是爱清洁而浣洗的。人们对此作了新的解释:浣熊洗食是它喜欢玩味水中的食物。这样吃起来要更有滋味。

最近,美国的两位学者沃特松和格瓦特弄明白了浣熊浣洗的真相。原来,浣熊在大自然里并不洗什么东西,只是到了动物园,没有自由了,也没有机会去水中猎食鱼、虾和蛙了,它的本领没法施展,这才模仿“在水里猎食”的动作,看起来好像在洗东西似的。

浣熊的个子很小,体长76~91厘米,重7~13千克。它白天在树上休息,到天黑时才下树来巡视自己霸占的领土。有时,它们成群穿越森林,去猎取树上的鬣蜥蜴。浣熊可机智哩,它们分成两队,一队爬上树,把瞌睡中的鬣蜥蝎吓下树来。它们一落地,就被另一队浣熊逮住。浣熊还会偷偷地跑进果园,爬上树,摇落柿子等果实。有时,它们跑到浅水里,用掌踏成水坑,将鱼赶进去,然后捉鱼吃。遇到雷雨大作,烷熊真胆小,赶紧上树躲避,将双耳贴着树干,仿佛吓坏了似的。

冬天,浣熊依然精神振奋,没有冬眠习性。在寒潮袭击下,浣熊最多用自己粗大的尾巴卷裹住吻和鼻尖,打个盹而已。

浣熊在树洞里产子,每胎生3~6头。妈妈常靠在树边,坐着给小浣熊吃奶,还轮流给它们洗刷皮毛。一年后,小熊浣长大了,才让独立生活。浣熊妈妈除哺育自己的“孩子”外,也会照料那些失去了爸妈的小浣熊。

浣熊很爱护自己的儿女,既慈爱,又严格。浣熊喜欢到处流浪,常常用嘴松弛地咬住小浣熊的颈皮,衔着它们东走西跑。当遇到郊狼、卷毛猫、犬类、猫头鹰等来袭击时,母浣熊也会衔着儿女逃跑;或者猛击小浣熊的臂部,促它们快快上树躲避。一旦被敌害迫得走投无路时,母浣熊就挺身而出,与敌搏斗,保护儿女。外出时,母浣熊还常常教儿女捕猎、避敌的本领。

浣熊是当地一种重要的狩猎兽。它肉味鲜美,皮毛柔软,可制衣帽。

“醉汉”和“瘾鬼”

不少人喜欢喝酒、抽烟,甚至形成了嗜好。说来也有趣,动物中却也有这种类似的“酒汉”和“瘾鬼”呢。

猫喝了酒后,就变得冷漠无情,连那种威武的本性也失去了。看到老鼠,竟一反常态,害怕起来了。

印度大象爱喝酒,适量的酒会使它们力气更大,搬东西既多又快。过量的酒也会变醉,现出一副没精打采、精神困倦的样子。

南非某猎区国立自然公园里有几千头非洲象,平时很温顺,游客也喜欢接近它们可是,那里长有一种高大的“玛努拉”树,每年雨季结果,味甜多计,不但当地人喜吃,连大象也特别爱吃。大象用身躯撞树,把果实震落下来,津津有味地吃着。谁知吃过后不久,就像喝过了烈性酒,酩酊大醉了:有的躲起来睡大觉,有的就大发酒疯—一用车:身来擦痒,将汽车挤坏,将树连根拔起,甚至凶猛地追逐游客,连公园管理人员也没法制止,不得不开枪打死醉象。这种果实,含糖分和淀粉质,人吃了不会醉酒,:为什么大象吃了却醉酒呢?原来,大象的胃内温度很适合酿酒酵母菌的生长,当大象吃了大量玛努拉果,饮了适量的水后,象胃就开始“酿酒”了:酵母菌迅速繁殖,将糖分和淀粉质等分解成酒精。难怪当地人也会以“酒果”来酿酒,酿出的酒味香醇浓郁。

非洲大象还喜欢吃一种叫“恩加说”树的果实。这种果实的液汁里含有强烈的麻醉剂。吃了后,大象露出种种古怪的行为:脚步踉跄,东歪西倒,互相打架,发出的吼声,声传几千米外。

花儿:受精后,分泌出来的花蜜中,有的含有少量的酒精,招来了许多小客人——蜜蜂等昆虫。有些树的液汁中含有酒精,蝴蝶、野蜂和一些甲虫,常常被它麻醉,活像个行动踉跄的“醉汉”,有的醉得狂飞乱舞,有的醉得却不能成飞。一种风翅形的甲虫,喝醉了后,先是卿卿地叫着,过一会,就绕着树干晃晃悠悠地东跳西跃。最后,醉倒在地上,一直躺到酒醒。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知更鸟,有时在空中跟其它鸟儿相撞。后来才发现,知更鸟吃过一种“醉莓”,便显得有点晕头转向了。如果知更鸟在迁徙期间吃了“醉莓”的话,就会延误迁飞时间10多天。

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植物结的果实,有的鸽子很爱吃。吃了后,不仅使鸽子有飘飘然醉酒之乐,而且使鸽子体内产生了剧毒。原来,果实同胃液一混合,就产生化学反应,变成山埃的毒汁,渗透到鸽子全身。人或动物吃了它的肉后,就会中毒。

“醉酒”对鸽子没有影响,反成了护身符。

“吃了我,会中毒”,鸽子得以“幸运”地免于捕猎。

有的蚂蚁还是“瘾鬼”哩。在蚁巢里,往往栖居了一种短翼的小甲虫,它会分泌出一种芳香族的物质来,带有强烈的麻醉性,使蚂蚁成了“痛”。当蚁巢遭到攻击,蚂蚁们纷纷先去救援这些小甲虫,然后,才去护卫自己的后代——卵。

有些猫、白鼠和猴子喜欢吃罂粟花。罂粟花里含有吗啡。南美洲有的动物爱吃含吗啡的草——疯草。这种东西会产生“瘾”,如果多吃了,会中毒。

啃食金属的昆虫

德国科学家布勒姆在《动物的生活》一书中说,装在一个铅匣里的胡蜂,啃穿了43毫米厚的匣壁,逃跑啦。

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洪波尔特也做过不少实验,想弄清楚昆虫穿透软金属的本领究竟有多大。他发现,有的昆虫能钻透锌匣壁而飞走。

过去,城市里用钢做的自来水管,常常出现一些奇怪的洞孔。人们费了很大的劲才发现,那钻穿水管的“罪魁祸首”却是一种属于鲣栉科的甲虫。这种甲虫很小,只有8毫米长。

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甲虫装进玻璃试管里,然后拧上金属盖子,观察它们是怎样行动的。甲虫用颚啃金属盖,它被啃下一粒粒很小的金属屑,连续“工作”6个小时,终于把0.2毫米厚的铜金属盖啃穿了。再在试管里装上几个甲虫,它们便立即“集体行动”,轮流着啃穿,然后溜走。

小甲虫不是什么金属都能吃。锡比铅硬,厚0.2毫米锡匣,甲虫还是能把它啃穿,花的时间可长啦,一个甲虫得花上36个小时。如果将甲虫关在黄铜和铝制的匣子里,它们似乎知道对付不了,就乖乖地在里面“束手待毙”啦。

如果说,白蚁、黄蜂和甲虫啃食金属是偶然取食,或者是为了逃生的话,那么,有一种叫蝙幅蛾的昆虫,可以说是终生以啃食金属为生的。

60年代,日本的通讯架空电线上的铅质金属保护层常常遭到破坏,每年造成200~300次通讯故障,占日本全年通讯故障的1/5。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破坏者就是寄生在铅层表面的蝙蝠蛾幼虫。这种昆虫只有米粒般大,头部长有一对大牙,以啃含铅为生,能够在10多天时间内啃穿1.5毫米厚的铅质保护层。这种啃食金属的昆虫,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我国台湾等地也曾发现过。

德国的一种膜翅类昆虫——树蜂,也叫独脚蜂,喜欢群居在电线上,或者无线电、电视机的屋外天线上,把铝质金属保护层啃蚀精光,使人们受到很大的损失。它从口中分泌出一种酸液,把金属表面蛀蚀出许多小洞,使光泽耀眼的金属表面坑坑洼洼。人们原以为是风雨侵蚀氧化所造成的。最近,德国的一位昆虫学家经过不断观察和实验后,终于证实了树峰正是蛀蚀金属的“祸首”。

雄海马“分娩”

我国沿海中生活着一种有趣的鱼,外形简直不像鱼。头部有点像马,因此叫它海马;它又有点像传说中的龙,也叫“龙落子”。

海马一般体长10厘米左右,全身无鳞,体表被骨板包围着,形成一个坚硬的甲胄,使躯体没法弯曲。躯干呈七棱形,尾部呈四棱形,尾巴细长,末端却能自由活动。海马的头同躯干相连,中间有一个较细的颈、头前端伸出一个长吻头管,头顶还有突起的头冠。鳃孔呈裂缝状,没有腹鳍和尾鳍。

海马大多生活在热带海洋中,我国有冠海马、日本海马、琉球海马、刺海马、大海马、斑海马、管海马和澳洲海马等,其中以日本海马分布最广,我国沿海都产。冠海马产在渤海和黄海北部,其他各种海马分布在东海和黄海。

早在唐代,古书中就有记载:“海马出生于南海,形如马,长五六寸。”宋代有这样的描述:“其首如马,其身如虾,其背伛偻有竹节纹。”这都生动地勾划出了海马的特殊形态。

海马全身长着那突起的和丝状的物质,在海水中轻轻地漂荡着。乍一看,活像一丛水生的藻类。海马游泳时,头朝上直立在海水中,背鳍像一面锦羽,不断作波浪式摇动,直立游泳时既可维持平衡,又可慢慢前游。

海马的一条长尾巴,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从臀部到尾尖,由粗变细,能伸屈自如,可以弹跳,还有卷缠的本领。当海浪汹涌的时候,它就用尾巴钩住水草,免得漂流到远方去。

海马繁殖第二代的方法十分有趣。雄海马在第一次性成熟前,尾部腹面两侧长起两条纵的皮褶,随着皮褶的生长逐渐愈合成一个透明的囊状物——“孵卵囊”,这是一种奇怪的“育儿袋”。

每年春夏相交的时候,雌雄海马在水中相互追逐,寻找“情侣”,到达高潮之际,雌雄海马的尾部相缠一起,腹部相对。雌海马细心地把卵子排到了雄海马的“育儿袋”里,雄海马就担当起“妈妈”的角色,负起抚育孩子的责任。它给卵受了精,袋子就自动闭合起来。袋的内皮层有很多枝状的血管,同胚胎血管网相连,供胚胎发育时需要的营养和氧气,保证卵在里面很好地孵化发育。

胎儿在里面经过20天左右的“孕期”,发育成熟,雄海马就要“分娩”啦。这时候,海马“爸爸”已经疲惫不堪了,它那能蜷曲的尾巴,无力地缠绕在海藻上,依靠肌肉的收缩,不停地前俯后仰作伸屈般的摇摆动作,每向后仰一次,育儿囊的门大开,将小海马一尾接一尾地弹出体外。

海马的繁殖力很强,一年产卵10—20次,每次孵出30~500尾小海马。小海马成长得很快,刚出生时只1厘米长,一个月后就长大到6厘米,3个月可达10多厘米,5个月后就成为合格的商品药材了。它以小型甲壳动物为食。

海马是种贵重药材,我国在南部沿海养殖海马取得了很大成绩。“北方人参,南方海马”,相互媲美,可见其价值了。海马有健身补肾、消炎、止痛、止血等功效,对治疗神经衰弱有奇特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