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11666600000017

第17章 滕文公下(3)

孟子的主要意思还是在政治方面,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解释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当政治国的国君应注意自已所用亲信的考查和选择。因为,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这里的道理并不深奥,实际上也就是《大戴礼记·曾子制言》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的意思。所谓“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不也就是为了找一个周围环境好一点的地方以利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吗?孟子是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早有亲身体会的了,所以能说出非常在理而又举例生动形象。

我们感兴趣的不仅局限在他的政治意图上,而且还在他所举的实际例子上。这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外语的问题了。原以为学习外语是在“出国大串联”的时代才时髦的,却没想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有这方面的论述了。不管孟子所举的例子是真实的还是假设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达官贵人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外国语”。(我们当然知道,所谓“外国”是指当时的概念而言,实际上是汉语的方言。)我们这里研究可以而加以肯定的是他所强调的语言环境问题。诚如孟子在本章中所论,语言口耳之学,语言环境至关重要。这是凡有过学习外语经历的人都深有体会的。孟子的分析具体而生动,读来很有亲切感。我们真该把他的这一段论述收录到学习外语方面的入门教材中去。

【故事】

做人堂堂正正

谈到人的本性时,那就有必要谈谈人的人格。人的本性是天生有的,人格是后天修为的。我们知道,儒家入世的目的就是积极地塑造一个完罄的人格。

孟子说:“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几乎不多。”然而人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能够超越自我成为圣人;而禽兽只有一个形体世界与物质世界,根本不能超越自我而有所成就。这就与人之所以成为人,成为强人,成为圣人,毫无关联。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只是政治上的成就。历代的英雄豪杰,只是事业上的成就。历代的专家、学者和科学家、发明家,只是知识智慧上的成就,并不是内在的成就。人的外在成就,不管多高,不管多大,有它也不加我一分,无它也不减我一分,与自我真我无所相干。

想要塑造一个成功的自我,在自我的身心上去取得关于这些方面的成就,或者称为“人格”或“道德”,这就是与科学知识的不同之处。自我是靠创造、修养成的,并且无法被窃取和继承的,所以孔子贤于尧舜。从古至今,没有人能与释迦、耶稣、老子、孔子相提并论,也正是这个原因。

全世界在物质方面的发展,是伴随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继承而逐渐进步,再加上科学促使物质文明的泛滥,使人逐渐湮没于外在的形体世界;同时又难以返回到内在的自我心性上与精神上求满足、求成功,丧失了自我与真我而不知自我觉醒,反而认为世界文化就是这样,这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人类文化的所有,应该是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共同体,精神与物质的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无缺的整体。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这就逐步使世界人类的进化,走向了一个极端,这个结果,却使人类终将走向自我毁灭。现在要来挽救它,只有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发展,让人们在追逐物质上有控制力,反转于自我内心上的精神文明,从而逐步解脱自己不成为物质上的奴隶,不成为名利上的奴隶,不成为金钱上的奴隶。

大丈夫做人光明磊落,内心世界堂堂正正。李白有诗云:“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宋代刘炎说:“君子志于泽天下,小人志于荣其身。”孟子说:“士何事,曰尚志。”世间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只在无大志而已!小有志气的人,也只在功名利禄富贵与妻妾儿女衣食的讲究上,这样的人,即便能做大官发大财,或是享受着一时的荣华盛誉,但是对于千秋历史没有半点涉及,对人生毫无了悟,到头来还是个凡夫俗子。

这里所描述的立志,就是要求人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树立改造天地,创造历史的大志,这样虽不得于上,也可勉得于中,从而使自己的生死,区别于禽兽的生死,人秉承着天地的灵气而生,应力求对天地、对人类、对历史、对父母家庭有个交代。这个交代,不是吃喝穿着、生儿育女所交代得了的。所以立志实为做人头等大事,第一根本。

曾国藩说:“有志则不甘为下流”,“人才以志气为根本”。谢良佐曾说:“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根本,然后培养,方成合抱之木。”世人常常开口说“志气”,闭口讲“志向”。说志气,立志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力量。讲志向,立志是做人的目标,也是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就要先树立顶天立地的志向。立志做大人,就要以圣贤为业;立志做大事,就要以英雄豪杰为业;立志于富贵,就要以名利为业;立志不远大,就要以衣食为业。

做人总要有个目标,才有路可走。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无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坠惰,而百无所成,皆由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抵乎!”立了志,不变移,不动摇,总会有成就的。从来没有不立志而有成就的人。做人唯有树立远大目标,立天下第一等大志,立志以天下为己任,才能成大器。

逆境可以磨炼意志

古人云:“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意思是人处在困穷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逆境是促成人们向前发展的一个契机,可以锻炼人们使其成为坚强伟大的人物。人如果没有受过苦难,饱食暖衣,对任何事都任性去做,那他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好比是在温室内培养出来的花木,经不起日晒雨淋。

春秋时期秦国的名相百里奚就多次遭遇逆境,但他不屈不挠,终获成功。他先是在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最后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

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当作陪嫁小臣被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被楚国边境的人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投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欣赏他,授以国政,号称“五投大夫”。这时他步入古稀之年了。

百里奚相在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感动了百姓。他去世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

商朝的名臣傅说也是一个从逆境中走出来的成功之人。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苦役。傅岩是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那里版筑护路。傅说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但无从施展。

商王武丁则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小人”中间,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武丁继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掌管,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后来,武丁从版筑护路的奴隶中发现了傅说,提拔他为相。

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史称“殷国大治”、“殷道复兴”。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古代儒家大宗师孟子非常相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这些讲出了成功的必经之路,那就是必须在逆境的磨炼。任何人的成功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可以培养我们的坚强意志,如果我们可以战胜这些艰难困苦,那么我们就会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