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虚拟财富
11652100000033

第33章 富贵传承(1)

一、富不过三代

中国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也就是说一个人、一个家庭在富裕起来之后,不注重教育子女,对子女过分溺爱,使他们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裕生活,根本不懂得金钱来之不易,就是一座金山,也就很快便被挖空、花掉了。

举世闻名的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不仅在汽车工业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经营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企业。

家。尤其是其家族的富贵能否传承话题,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

福特的一生,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比如,日本的一位传记作家在仔细地将享利·福特与他的孙子福特二世(福特汽车公司的第三任董事长)作了比较后,提出了一个疑问:

“享利·福特比他的孙子福特二世还要刚愎自用,但为什么没有遭到攻击并不断壮大其事业呢?”

这是一个极为发人深省的问题。

享利·福特有“绝对的帝王”之称,自他去世之后多年藕他的“绝对帝王”风格一直为人所怀念和赞赏。

福特生于美国密西根州的迪尔本,迪尔本在芝加哥以西270英里处。福特的祖父是爱尔兰人。当年,由于爱尔兰发生了马铃薯中毒和伤寒感染事件,许多人纷纷逃离故乡,福特家族就是这支移民队伍中的一群。

福特的祖父带着妻子、儿女和弟弟一行10人,从爱尔兰经过跋山涉水,来到迪尔本。当他看到眼前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时,便决定在此以伐木售木为生。

福特的父亲威廉是一名铁路工人,福特的母亲在他12岁那年突然去世。除了母亲的坚强性格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外,他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子女们对每周的花销必须报帐,他认为合理的给予奖励,不合理则给予惩罚(比如减少资金供给等)。

福特的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是颇有意思的。他从小接受严格教育,尤其是对金钱的处置颇为谨慎。他为了缴纳学小提琴的学费,也得和他的姐姐一样去打工。

福特7岁进入苏格兰人开垦地的学校学习。这所学校只有一个教室,福特只有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的成绩几乎全都落在最后。

在一个北风呼啸的冬日,福特跟随父亲搭车到八英里外的底特律去,在那里他第一次看见了火车,他立刻产生极为深厚的兴趣。

后来,享利在学校制造了小蒸汽机引擎时,引起过一次小小的事故,他制造的引擎发生了爆炸,铜片、铁片、玻璃四处飞溅,他的嘴唇也被割破了,同伴中有的人头部受到重伤。

他事后说:“这是因为我制造的蒸汽机引擎不够理想,在应该慢慢加入煤的过程中不小心加过头了的缘故!不是我的蒸汽引擎没有希望。”他倒是一点也不沮丧。

福特的好奇心强,他的分解癖并不仅仅限于手表,新的农具也会被他拆得支离破碎。

热衷于钟表和火车头的福特,开始瞒着家人,偷偷地顺乡间小路溜到底特律镇上。福特常常把鼻子紧紧贴在钟表店的玻璃窗上,看店里的师傅拿小钳子修理手表,有时看得完全入迷,以致忘了时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匆匆跑回家。

那是一年盛夏,13岁的福特看到了无轨蒸汽机。福特和父亲搭乘马车一同去邻村,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发出巨大的吼声,并且喷了他一脸蒸汽。

这辆蒸汽机的铁制前轮很大,履带上绕着粗铁链,前轮上方有一个大汽锅,汽锅上横着水槽,上面还有顶蓬,后面则拉着装满石灰的拖车。

50年后,福特在《芝加哥论坛报》上发表了关于当时这个怪物给他的冲击和震动的文章。而这时的福特,早已是拥有近万人职工的福特公司的总裁了。他的成功,无疑继承了先祖节俭,勤勉的家庭处事传统,尽管福特有着刚愎自用的性格,却没有对他的事业有重大的影响。他的这种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福特首先解雇了柯冉斯。他是位销售方面的专家,但福特认为他和华尔街的银行——经销商——的关系太密切了,不久,霍普金斯也被解雇了。

这时候,人们开始称福特为“独裁者”,因为他企图将爱德歇尔放逐到遥远的加利福尼亚分公司,他甚至对自己的儿子都毫不留情。爱德歇尔在担任董事长期间,反其父之道而行之,极力维持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导致了父子俩的冲突。

令人不解的是,福特这种绝对独裁主义,即所谓的君主式垂直结构,公司都能在不景气的漩涡下不倒。而另一个公司,杜朗的GM公司,采取的是水平结构的企业经营方式,却无法突破战后萧条的难关,弄得破绽百出。

另一个难解之处是,享利·福特的孙子,享利·福特二世(日后福特汽车公司的第二任董事长),他因同样的刚愎,先后赶走了努德生和后来的李·雅科卡等要员,却将事情弄得一塌糊涂。

雅科卡被驱逐后,福特汽车公司爆发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最惊人的赤字——15亿美元(1980年);与此同时,被驱逐的一方——雅科卡却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并得到年薪1500万美元的优厚待遇,历史再次开了个玩笑。

当福特公司向美国政府申请援助时,克莱斯勒表示愿意吸收合并福特公司。

“不要做白日梦!我宁死也不答应。被雅科卡这家伙吞并…”哼,免谈!”素有花花公子绰号的享利·福特二世大叫道:

“你们看看,迪尔本福特总公司的12层大厦上不是挂着我的姓氏吗?”

然而,不管怎么说,福特家族所占有的股份已降低到40%,而且继续走着下坡路。

美国舆论对享利·福特二世导演的整体放逐闹剧进行了以下猛烈的抨击:

“在绝对的帝国的四周必有一道由其亲信建筑起来的围墙,被蒙蔽的君王易横行霸道而不自觉。”

疑问就此提出:“享利·福特比他的孙子福特二世还要刚愎自用:但为什么没有遭到攻击并不断壮大其事业呢?”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除了智慧、经验和才华而外,在享利·福特——即老福特身上,更体现出一种在家境贫寒时养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他有一些个性的弱点,但不妨碍他引导他的公司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境地,而他的孙子福特二世却不具备这种素质。

“富不过三代”一说,不是绝对的。有的家庭尽管历经了世事的重大变迁,但其内在素养传承,有时经历代而不衰。

提起荣智健,总离不开“高干子弟”、“红色资本家”、“中资红人”这些称号,对此,他说道:“我身份很奇怪,在大陆是资产阶级‘黑五类’,到香港又变成高干子弟,弄得我莫名其妙。”

他明确表示:他并不是无产阶级,他从来就是资产阶级。揍下来的问题是,荣智健算不算香港人?是否出生富家大族?

他1942年出生上海,是家中唯一的儿子,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父亲荣毅仁,1949年在大陆有“民族资本家”的称号,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3年任国家副主席,素被海外传媒称作“中国首富”。

“个人来说,我没有想靠父亲来做些什么,靠别人的名望来做事,也许一时一事可以,但绝对长久不了。”荣智健这样剖白。

然而他承认,假如他不是荣氏后代,荣毅仁的儿子,假如没有中国背景,没有一套辅助他的班底,在香港,他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荣智健祖籍江苏,祖父荣德生在清朝末年已是企业界名人。

人称“棉纱大王”,并与兄弟合办面粉厂,为全国“十大巨富”之一。

解放前夕,荣氏家族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本家一样,纷纷离开中国大陆。

荣毅仁决定留在中国。这对荣家,对荣智健,1949年是分水岭,是新开始。

那时候,荣家上海大宅,环境幽静如旧,大厅典雅古朴,红木家具以瓷器、古玩、盆景点缀,当中高悬李可染的《江南渔村图》。

荣智健追忆少年往事时说:“我们在上海的大房子是私产,家中有多个佣人和中、西菜厨师。父亲出入坐Buick、Cadilac,57年换了梅塞德斯——奔驰300。”

荣智健十多岁时第一次开车,是辆红色皮蓬的英国Singer跑车。那时,在国外的荣家亲戚都说,荣毅仁一家在上海的生活不比他们差,也许还好一点。

1959年,荣智健在南洋模范中学毕业,适值父亲在上海市付市长任上奉调进北京,任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付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顾问。

荣智健考入天津大学电机工程系,但大学第一年他几乎没有上过课。大学毕业,荣智健孤身到了辽宁省长白山区一个水电站实习。不久,文革爆发。“我觉得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大革命,在此之前我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他说。

他追忆人生最大的磨炼:“八年下放,吃了不少苦,也受益不浅。人变得坚强了,对社会对人,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眼界不那么狭窄。这些,对我今天的工作很有帮助。”

荣智健大学毕业不久便结了婚,长子荣明结在他“下放”四川时出世,调返北京次年,女儿荣明莹出生,三子荣明棣于1983年生于香港。

他的子女应该是“信”字辈的,但文革期间,他觉得明白真理、明辩是非,比“信”更重要。

1978年,36岁的荣智健留下妻儿,独自南下,到了香港。

荣智健首先和两个堂弟开办电子厂,初时产品是电容器、电子表等。后来转而生产集成电路和电脑随机存储器(RAM)。荣智健所占的投资也由初时的三分之一,渐增为60%。

他任电子厂总经理期间,由于熟悉国内电子产品市场,产品都卖得出去,利润又投资在研究发展上,公司不断壮大。

他更大的财富,源自他父亲和他父亲在邓小平授意下,在北创办的“宏大企业”。

“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今天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为今天这个规模。”荣智健并不妄自菲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1979年1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晤荣毅仁,请其“出山”。直属国务院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集团),1979年10月成立,荣毅仁任董事长一职,直到1993年出任国家副主席才卸任。

初时,中信的业务开展并不迅速,内部对公司的发展意见有分歧,后因荣智健投资香港的基建,搞东区海底隧道,与中信部分人士看法相同,就开始替中信做些策划性工作,但仍是“局外人”的身份。

1986年,中信董事局有人提议让荣智健正式加入,这是一生中另一重要时刻。

香港中信于1985年5月14日成立,公司设在华润大厦。

对荣智健、荣氏家族,甚而对中信集团,1986年是重要时刻。刚加入香港中信,荣智健发觉其内部权力架构错综复杂,一人之力穷于应付,故他尽量避免人事,只求工作表现。他开始注意当时极赚钱的国泰航空,以及一些有潜质的公司。

当他向董事局提出收购国泰航空股权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不但香港有,也来自北京。荣毅仁支持他,荣智健赴北京与父会面。然后,荣毅仁自费邀请居于世界各地的亲属回国团聚。应邀回来的荣氏家族有200多人,携老扶幼,好些家族成员在1949年后出国,有些人在外国出生,只能讲简单的普通话。

200多名荣氏家族成员齐集人民大会堂,由邓小平接见,拍摄大合影时,荣毅仁白色西服,站在深色中山装的邓小平身旁,构成有趣的画面。

谈到父亲,荣智健这样说:“做父亲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有出息。父亲做到今天的职位是他几十年奋斗的结果,我当然感到很高兴,很光荣。”

不过,他认为,他并没有靠父亲的名望来做什么。

1987年2月,香港中信以13亿元购入12.5%的国泰航空股份。后来,许家屯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中信收购国泰、电讯有看法。

为何选择国泰航空?荣智健认为,香港要稳定繁荣,处处都要用运输,不是船就是飞机,在航空方面国泰已有几十年的经验。

他说:“我还看到,要在香港发展,不但要跟华资合作,也要加紧跟英资合作。我跟国泰、太古合作,觉得他们有一套系统。双方很容易有共同语言,后来还成了好朋友,而且不仅在工作上。”

1987年初,香港中信完成与国泰股权的交易。

1990年1月,荣智健完成收购泰富发展后,即以此为集资渠道,配售股份甚为频繁,面临危机都靠他的才智而化险为夷。

1994年香港股市高峰期,中信泰富资产又翻一番,接近500船元。事实证明,在这些巨大的收获的背后,是荣智健的智慧和远见的体现,有了这种智慧和远见,足以使富贵传承下去。

收购恒昌,荣智健受到两方面的攻讦,恒昌有人不愿收购,公开指责中信泰富,荣智健没有管理能力,中资不可信,中资要抢掉香港人的饭碗,也有人写匿名信给北京的领导人和某些单位。

八方风雨中,荣智健联合李嘉诚等人的力量,终于于1991年9月成功地收购恒昌97.12%股权,中信泰富占36%,荣个人占6%。

荣智健再展财技,将恒昌名下的优质物业(中区恒昌大厦)及投资股份(恒生银行等)高价出售,分派现金股息。

荣个人分得7000多万元。派息后,恒昌股值大减,中信泰富有11.7亿元现金回笼。1992年1月,中信泰富发新股及现金换取李嘉诚等手上全部恒昌股份;不数月,完成全面收购资产值70余亿元的恒昌企业,成本净额才40余亿元。

经此一役,荣智健声名更著。1992年8月,嘉庞国际由李嘉诚进行私有化,其恒生成份的位置,即由中信泰富顶上,荣智健得偿小小心愿。

93年3月,中英就香港政改问题争拗之际,中信泰富与太古地产联手投得又一贵重商业地,成交价28.5亿元,计划建几万平方米商业中心,另有停车位400个的停车场,97年落成。

原属于大昌行的多项重建物业,其中鱼涌的大昌汽车服务大厦项目,与太古合作机会甚高。中信与太古合作,87年购入国泰航空股权,90年太古与国泰同时入股中信为大股东的港龙航空,使后者自85年成立以来,于91年度首次转亏为盈。

大昌行名下贵重物业则有九龙湾大昌贸易行汽车服务大厦,地盘面积10.2万余万尺,94年市值接近30亿;九龙嘉道109至135号嘉陵大厦,地盘面积近6万方尺,市值约10亿;另有铜锣湾弥敦道合诚汽车大厦,长沙湾通州街大昌贸易行货仓、葵涌恒昌停车场大厦等,都具重建价值。

荣智健着手部署分拆大昌行上市,首先便将鱼涌大昌贸易符汽车服务大厦(地盘面积2.2万平方米,94年重建,估值逾30亿元),以及长沙湾贸易行汽车服务大厦及葵湾停车场三项拟重建物业,内部转让到中信泰富。

至此,中信泰富跻身香港上市公司头十名内,是中资背景,港氏管理,多元化企业。荣智健在不断创造奇迹。

在不同条件下生活的人,对“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