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无公害肉牛高效饲养技术
11651600000027

第27章 肉牛疾病防治(4)

4.防治

(1)预防

预防性驱虫要做好牛群的日常卫生防疫工作,定期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查,格外注意发育速度慢的犊牛的健康问题。每年进行2次驱虫,即放牧前和舍饲前各1次。发现病牛要及时治疗。

粪便要及时清理,堆积发酵至少2~3个月,以消灭虫卵。

杀灭地螨。

(2)治疗

按照病牛每千克体重5~10毫克的标准口服丙硫咪唑(肠虫清)。

按照病牛每千克体重60~70毫克的剂量服用氯硝柳胺(灭绦灵)。

按照病牛每千克体重40~60毫克的标准口服硫双二氯酚(硫氯酚)。

§§§第五节传染病

一、牛气肿疽

牛气肿疽又称为鸣疽或黑腿病,主要是由于气肿疽梭菌导致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为局部骨骼肌的出血坏死性炎症、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浆液出血性炎症,并在其中产生气体,压之有捻发音,严重者常伴有跛行。

1.病原

该病的发病病原主要是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气肿疽梭菌。

2.流行特点

该病自然发病多在黄牛0.5~5岁的时间段内,尤其是1~2岁的犊牛死亡率较高。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处理不当的尸体、污染的饲料、水源及土壤会成为持久性传染源。该病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该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以及一定的地方流行性,夏季的发病较多。

3.症状

潜伏期3~5天,往往突然发病,体温达41~42摄氏度,轻度跛行,食欲和反刍停止。不久会在肩、股、颈、臂、胸、腰等肌肉丰满处发生炎性肿胀,开始时热而疼痛,后期不再发热,触诊的时候可以在肿胀的部位听到捻发音。肿胀的部位皮肤呈暗黑色,而且质地较为干硬,切面或者穿刺部位有黑红色的液体流出。内含气泡,有特殊臭味,肉质黑红,周围组织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呼吸增速,脉搏细弱而快。病程1~2天。

4.诊断

一般可以通过发病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来做出初步的诊断。

丰厚肌肉的气性坏疽和水肿,有捻发音。

丰厚肌肉切面呈海绵状,且有暗红色坏死灶。

可以发现发下丰厚肌肉的切面有泡沫性红色液体流出,并且散发出酸臭的味道。炭疽、巴氏分枝杆菌病及恶性水肿也有皮下结缔组织的水肿变化,应与气肿疽相区别。气肿疽与恶性水肿的区别:气肿疽的发生和病牛的皮肤损伤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而且主要发生在皮下的不定部位;恶性水肿却没有发病品种和年龄的区别。

5.防治

在流行的地区及其周围,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气肿疽甲醛菌苗或明矾菌苗预防接种。若已发病,则要实施隔离、消毒等卫生措施。

死牛不可剥皮肉食,宜深埋或烧毁。发病初期治疗可以用150~200毫升的抗气肿疽血清全身施治,发病严重时可以在8~12小时之后再次重复使用。实践证明,气肿疽初期应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0万~200万国际单位,每日2~3次;或用四环素2~3克,溶于5%葡萄糖200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1~2次,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牛巴氏杆菌病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为出血性败血症,这是一种急性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的主要特征是牛出现肺炎、急性肠胃炎、皮下水肿以及高热症状。此病多发于春、夏和秋季,又多为散发病。

1.症状

潜伏期为1~2天。又可分为以下3型:

(1)最急性型

急性巴氏杆菌病主要呈败血症症状,体温升高达41~42摄氏度,呼吸困难,常并发急性胃肠炎,最短病程为6小时,如果发病严重后不及时进行治疗,致死概率很大。

(2)急性型

急性型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水肿型、胸型和肠型。

水肿型多见于牦牛。

胸型巴氏杆菌病病牛表现出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症状,并且伴随有干咳或者湿咳症状,排出浆液性以至脓性鼻液,继而下痢,且混有血液。病程较慢,约3天以上。

肠型巴氏杆菌病主要见于1~2岁犊牛。病牛除稍有下痢外,食欲正常,无其他症状。不久,下痢现象加重,粪便呈绿色,具有恶臭的气味。病牛这时时常感到口渴,并且日渐虚弱和消瘦,一般病程为21~28天。

(3)慢性型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病牛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咳嗽,有黏液性或脓性鼻汁,稍有腹泻。病牛消瘦,四肢无力,行走摆,病程可持续数年之久。

2.防治

(1)预防

每年定期给牛注射牛出血性败血症菌苗,做好该病的卫生免疫工作。该病多发的地区,在每年该病流行的季节还要不定时地注射这种疫苗。注射标准为体重100千克以下的牛,皮下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注射6毫升。

病牛和疑似的病牛应立即隔离,进行及时治疗。对健康的牛要注意观察,每天测体温2次,如果发现牛的体温升高,就要及时加以隔离,进行观察和治疗。对体温表现正常的要及时注射疫苗进行防治。

然后用10%的石灰水或者5%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处理。疫病区域的病牛屠宰必须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病变部位要就地进行深埋,或者焚烧处理,无病变的部分也应彻底煮沸后方可利用。牛皮加工利用之前,必须用加1%盐酸的25%食盐溶液浸泡48小时之后才安全。

(2)治疗

病初,应用抗牛巴氏杆菌病血清、磺胺类药物及抗生素综合治疗,效果良好。出现肺炎的时候,就要同时配合使用链霉素和青霉素来进行治疗。另外,疾病治疗的同时也要做好病牛的护理工作,加速肉牛的恢复。

三、疯牛病

1.病原

疯牛病又称为牛海绵状脑病,这是一种潜伏期很长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一种类似于绵羊痒病因子的感染性蛋白质(朊病毒),它不能刺激牛体产生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常用消毒药及紫外线消毒无效,136摄氏度高温处理30分钟才能将其杀灭。

2.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3~11岁的牛,尤以3~5岁的牛最多。不同品种和性别的牛均可感染。与饲养管理因素无关。主要通过被污染的蛋白质饲料经口传染,多数情况下和饲喂羊源蛋白质饲料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不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该病多为散发,亦可呈地方流行性。

3.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4~6年,病程一般6个月左右。症状各异,主要为神经症状,而且逐渐加重。有的行为失常,表现烦躁不安,瘙痒。有的姿势和运动失调,四肢伸展过度,震颤,产生麻痹现象,容易跌倒。也有的产生异常感觉,对人的触摸和声音反应剧烈。有的上述表现兼而有之。在出现神经症状的同时,病牛泌乳减少,体重减轻或体质下降。最终可因衰竭死亡。主要病变为脑干灰质区域内的神经细胞空泡化,在显微镜下呈海绵样结构。

4.诊断

该病的诊断目前并没有十分有效的实验室诊断办法,主要是通过病牛的临床表现,以及对死牛脑组织进行剖检。

5.防治

疯牛病尚无治疗方法。预防本病的重点措施是加强口岸检疫杜绝引入传染源或传播媒介。为此,禁止从流行本病的国家和地区进口活牛及其精液和胚胎,禁止进口牛、羊肉以及肉粉和骨粉,发591

现染病牛后,坚决扑杀,不可用于食用。病牛污染的物体可以用苛性钠或次氯酸钠进行彻底消毒。处理病牛时,要切实做好个人防护。

四、破伤风

破伤风主要是由于破伤风梭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创伤性传染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强直性痉挛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增强。

1.病因

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草食兽的粪便中。在土壤中形成芽孢后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存活几十年。

2.症状

如果牛体存在深部创伤,就有引起破伤风梭菌或其芽孢感染的几率。这种细菌一般都有1~2周的潜伏时期,短的仅为1天,长的可以达到几个月。初期头部肌肉强直性痉挛,采食、咀嚼、吞咽困难,逐渐发展,牛反刍、嗳气停止,腹部紧缩,瘤胃鼓气。病牛全身肌肉僵直,头颈伸直,双耳竖立,瞬膜突出,腰背拱起,尾巴下垂,牙关紧闭,关节弯曲不易,行走和转弯都十分困难。倒地之后一般难以自己起来。

病牛对外界轻微刺激,如声音、光、触摸等敏感,容易兴奋,惊恐,痉挛加剧。病牛呼吸频率加快,肠蠕动缓慢,排粪减少,体温一般正常。临死前可升高到42摄氏度。病死率较低。

3.诊断

可以根据病牛的临床表现症状或者创伤史来进行确诊,但是此病和急性肌肉风湿症有所不同。急性肌肉风湿症一般体温升高,肌肉僵硬仅见于局部,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增高现象,瞬膜不突出。

4.防治

(1)预防

注意肉牛的日常饲养管理,防止牛体出现划伤和创口。

一旦发生外伤,应及时治疗,特别是深部创伤,除应用抗生素外,最好及时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万~3万国际单位。

在给牛做外科手术的时候,要及时做好消毒工作,必要的时候可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者注射类毒素。

在疫区定期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大牛1毫升,小牛0.5毫升,免疫期为1年。

(2)治疗

及时清除病原,适当处理牛体的创伤,先清除掉创口内的坏死组织、异物和浓汁,然后用3%过氧化氢、1%~2%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然后用5%碘甘油消毒。肌肉注射青霉素200万~400万单位。

中和毒素法是用破伤风抗毒素进行肌肉或者静脉注射时治疗破伤风的特异性疗法,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成年牛1次60万~100万单位,犊牛20万~60万单位,可随同补液静脉注射。

为了缓解肌肉强直性痉挛以经济反射兴奋性增高,可以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可用25%硫酸镁100毫升肌肉或静脉注射或氯丙嗪250~500毫克肌肉注射,或盐酸普鲁卡因和硫酸镁分点肌肉注射。

采用中药治疗方法,发病初期可以用追风散进行治疗,中期可以用防风散,后期治疗用天马散。中药方剂治疗的效果也很好。

要加强对病牛的日常护理,一是“静冶,使病牛安静,避免一切不必要刺激,诊疗动作不能粗暴;二是“养冶,注意喂养,给易于消化的饲草料和清洁饮水;三是“防冶,防止摔倒、骨折、褥疮以及肠炎的发生;四是“动冶,在该病恢复期间要不时地按摩牛的四肢,保证牛定期运动,促进牛体的血液循环,加速恢复进程。

五、牛放线菌病

1.流行病学

牛放线菌病主要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以侵害2~5岁的牛为主的散发性传染病。

2.症状

上、下颌骨肿大,界限明显,肿胀发展缓慢,肿部初期疼痛,后期无疼痛。呼吸、咀嚼、吞咽困难,迅速消瘦。皮肤化脓破溃,形成瘘管,久不愈合。舌组织肿胀变硬,患病牛咀嚼困难,不断流涎,如果牛的乳房患病,外部表现为弥漫性肿大,乳汁中混油黏稠的物质。

3.病理变化

脓肿中含有乳黄色脓液,其中有放线菌的菌芝。

细菌侵害骨骼,造成骨质疏松和再生性增生。口腔黏膜溃疡,或呈蘑菇样生成物。

4.诊断

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比较特殊,不存在雷同疾病类型,一般可以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可以取脓汁中的“硫黄样颗粒冶,压片镜检,或细菌染色镜检即可确诊。

5.防治

尽量不要在低湿地放牧。不饲喂过长过硬的干草、料,避免刺伤口腔黏膜,有伤口时及时处理、治疗。

在牛体患处周围涂抹适量的链霉素或青霉素,每天涂抹1次,连续涂抹5天。病体出现硬节后可以用外科手术切除,创腔碘酊纱布填塞。创口周围注射10%碘仿醚或2%鲁戈尔液,同时内服碘化钾,成年牛每天5~10克,犊牛每天2~4克,连用2~4周。发病较为严重的,可以每天2次静脉注射50~100毫升的10%碘化钠,连续注射3~5天。若出现碘中毒现象,应暂停用药5~6天或减少剂量。

六、牛沙门菌病

1.病因

沙门菌病又称为副伤寒,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临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2.症状

发病初期牛表现出食欲废绝、昏迷、体力衰竭等症状,发病12~24小时后,排出的粪便中便带有血块,粪便气味恶臭,含有黏液团和纤维素片。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病牛可在24小时内死亡,多数在1~5天内死亡,病期延长者见脱水、消瘦、眼窝下陷、可视黏膜充血和发黄,病牛有腹痛,怀孕母牛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检查可发现此菌)。部分发病牛可以通过合理治疗得以恢复。有的牛在发情24小时后发热和食欲减退的病症逐渐减退。还有一部分牛发病呈隐性经过,仅从粪便排出病菌,但数天后停止排菌。主要病变为出血性肠炎及肺炎的病理变化。

如在牛群中有带菌母牛,则犊牛可于出生后48小时即表现拒食、卧地不起、迅速衰竭,在3~5天的时间内就会致死。一般犊牛患病多发生在出生后10~14天的阶段内,发病初期的体温40~41摄氏度,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混有黏液和血丝,一般在出现病症后5~7天内死亡。有时死亡率可达50%,有时多数病例可恢复,病期长的腕关节和跗关节可能肿大,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

3.诊断

初步做出诊断一般只需要根据牛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就可以。进一步确诊则必须采集病畜的内脏器官、流产胎儿内容物以及血液等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

4.防治

(1)预防

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可用犊牛副伤寒疫苗接种。